◆ 郝 赫 郑玉明
“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 郝 赫 郑玉明
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首发式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永健教授、副会长熊元义博士等应邀出席。张永健教授代表学会在开幕式上致辞。梁启超后人、中国科学院梁思礼院士,蔡元培后人、北京大学蔡磊砢女士等发来贺信。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6册)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金雅教授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系中国现代美学领域第一套名家研究专著集成,汇聚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专家,对包括蔡元培和梁启超在内的中国现代美学六位代表性人物首次进行了集中研究,提炼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金雅教授于2009年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6卷,浙江大学出版社),系该领域首次大型文献汇编。两套丛书互相呼应,从资料整理到专题研究,共同对民族美学的代表人物、精神特征、学术流派等进行了研究、梳理、发掘,体现了近年来对民族美学精神传统研究的新成果。
本次研讨会,既是对两套丛书中涉及的两位中国现代美学先驱——蔡元培和梁启超的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集中梳理与探讨,也是该领域第一次全国性的专题研讨会。聂振斌、胡经之、王元骧、凌继尧、姚文放、杜卫、袁进、张永清、王廷信、刘悦笛、丁国旗、朱志荣、宛小平等来自全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全面总结、深入挖掘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聂振斌研究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从美育方针与美育的实施、美育的性能及价值、美育与德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美育与宗教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蔡元培视美育的主要性能为“陶养情感”,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是对中国文化以艺术—审美而非宗教为文化理想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体认。深圳大学胡经之教授也深入概括了蔡元培的美育精神,认为其内涵突出表现在“陶养情感”和“纯洁人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浙江理工大学金雅教授21本世纪初开始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掘者。她从“美趣”与“美情”、“移人”与“美术人”、“生命之迸合”与“生活的艺术化”等梁启超美育思想的重要范畴命题入手,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致思路径予以了系统梳理与总结,指出其由前期对美育的社会功能的探讨转向后期对美育的人文价值的探寻,逐步深入并叩问了美育的人生意蕴及其诗性维度,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情韵。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教授着重梳理分析了梁启超“趣味教育”主张的主要内容,对其相关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原则等进行了探讨总结,指出了其不仅与学校教育相联系,也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自我教育中的深邃思想。此外,华南师范大学陈永标、杭州师范大学莫小不、同济大学李弢、浙江工商大学朱鹏飞、江苏师范大学李茂叶等学者,从艺术美育、情感教育、书法美育、大学美育等角度切入,研讨了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本次研讨会上,一批年轻学者崭露头角,他们的研究视野独特,富有锐气。如杭州师范大学何淑芳对梁启超美育思想中“养气说”的研讨,透视了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民族文化渊源,勾连了梁启超美育思想与“新民”思想的关联,颇具新意。绍兴文理学院马芹芬提出了“越文化背景下蔡元培的美育实践”的命题,着重挖掘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越文化精神及其相关民族特性,也不乏新意。
批判继承、创化汲纳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营养,深入研讨、充分发掘它们对于当代美育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此次研讨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出了商榷。他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蔡元培却认为“宗教本旧时代的教育”,并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的认识作用和道德作用都已消失,唯有情感教育的作用仍然保留,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口号在当时虽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学理上尚存在某些局限。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非认知与道德。王元骧教授进而认为,若从信仰论的观点来理解这个口号,它在今天不仅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反而更凸显它的理论价值。他主张从美与艺术的性质、美与艺术的创造、美与艺术的功能三方面来认识审美、艺术和宗教之间的同质性。《文艺报》理论部熊元义编审以“重铸民族魂”为题,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在激发国民的勇气和培养国民的灵魂上的巨大作用”、“把文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的理论特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以梁启超对雄壮活泼沉浑深远的诗境的倡导、对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审美趣味的批评、对陶渊明人格特征的分析褒扬为例,指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与审美情趣是中国现代美育最为宝贵的精神传统之一。呼吁继承发扬梁启超鲁迅一脉的审美情致与美育精神,培育激扬健全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做好精神准备。此外,海南师范大学单正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玉明副教授等,也对流行的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趣味教育”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评析,从当下现实出发,梳理了蔡元培梁启超思想观点的现实意义。杭州师范大学张道森教授、梁启超纪念中学梁新明校长、东南大学白艳霞博士等探讨了蔡元培梁启超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启示。山东大学高迎刚副教授认为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既秉承了中国传统了乐教“致乐以治心”的基本观念,但又吸纳西方新思想,在用什么教、教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上,充满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求新求变、塑造“新人”的时代精神,在今天,仍可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基本方向。胡经之教授在总结蔡元培的美育精神的同时,也强调了其对“我们进一步去深思美育的使命,推进美育的实施,拓展美育的途径”的启示。
本次会议在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上得到了深入与拓展,同时也引领了该领域研究的某种新视野,体现出该领域研究的某些新趋势。如对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人生美学意蕴及其人文价值纬度的关注与重视,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新趋势。金雅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美学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关注美育问题,倡导美育实践,将美学、美育的理论建设与生命、人生的审美建构相统一,体现出人生论美学与美育思想的鲜明特色”。她指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以人生为中心,不仅涵容了美育与艺术教育实践,也涵括了广阔的人生实践。他通过“情感教育”和“趣味教育”,来实现“移人”的目标与“美术人”的建构,憧憬在生命之“迸合”中最终达成“生活的艺术化”,从而有机地贯通了情感陶冶、人格美化和趣味升华,其最高的理想是要在生活实践和生命践履中,不仅成就审美的人格,也要成就艺术的人生。她强调这种提情为趣的美育路径,突出了美情在人格建构和生命涵育中的核心意义,在当下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悦笛副研究员从“生活美学”的视野来透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认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总体上属于21世纪中国新美育观建设应该告别的启蒙范式,但其排斥宗教迷信、重视情感陶养等思想与“回归生活世界”、塑造“生活艺术家”的“生活美育”有相通之处,其具体主张与思想,对“生活美育”所倡导的“文化教育”、“自我教育”、“终生教育”等都有重要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丁国旗副研究员认为蔡元培梁启超对艺术教育的生命意蕴都有许多精深的认识。他提出艺术教育应该融于受教育者的生命领悟中,应该是对生命的一种点化与润泽。文学教育不是知识性的语文教育,而应该还原到美的教育上。浙江工业大学赵中华副教授以美育与人生价值的重建为题,探讨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当代意义。她认为蔡元培“是我国现代美学史上较早提出并发展了美作为一种人生价值学说的学者,并在此性质上提出了审美对个人人格和社会道德的建构意义”,指出蔡元培“美育思想不仅是现代文化启蒙的优秀遗产,而且在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生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发,是对纯粹形式美学的有力扭转”。
* * *
本次研讨会学术气氛活跃,各种观点碰撞和交锋。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蔡元培梁启超兼采中西之长,立足中华文化,直面中国自己的问题,他们的美育与艺术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今天讨论他们的思想,恰逢其时。近几年来,中国近现代美学与美育思想研究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中国现代美学与美育思想研究的深入,推进当下美育实践、艺术教育实践和文化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