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湘:音乐大师点石成金

2013-11-13 01:54杨永蕾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歌唱者唱法声乐

杨永蕾

沈湘(1921~1993)一生饱经磨难,但艺术志向不改。他不仅掌握纯正的美声技艺唱法,演唱声音圆润丰满、音色宽厚,富有穿透力,且通晓英、意、法、俄、德多种语言。他以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声乐造诣形成自己独特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才,由此产生的“沈湘现象”在国际声乐界被公认为是世界音乐界的奇迹,被誉为“世界一流的声乐教授,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沈湘生于1921年,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迷上了西洋音乐,尤其是歌唱艺术。1939年,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一次全市性歌唱比赛中,沈湘代表南开中学出赛,出人意料地一举夺冠,从此毅然走上了声乐之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沈湘转赴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攻读英国文学专业。同时,顺利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性的声乐训练。1944年,年仅23岁的沈湘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登台,举办自己的独唱音乐会。凭借优美的音色以及深刻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中外观众的一致认可,被誉为中国的“卡鲁索”。

新中国成立后,沈湘放弃了前往美国深造的机会,留在新中国从事声乐教育工作。改革开放后,继续为歌唱事业不懈努力,在他的培养下,涌现出梁宁、迪里拜尔、刘跃、关牧村、范竞马、黑海涛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中国歌唱家。他的声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音乐教育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博采众长 以情动人

对于声乐教育,沈湘有着极为独到的看法。他曾说:“歌唱是诗和曲调的结合,是利用能说话的乐器来表达诗的意。只有把握住这点,才能够称得上歌唱艺术。而呼吸、共鸣、发音体、腔体的运用都只是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在他看来,歌唱首先是思想,要有发自内心的感情。

他主张歌唱者必须做到头、心、身的合一,必须将这三个部分全部投入歌唱之中。如果只有嗓子而没有感情,那不是歌唱,充其量只是在表现技巧而已。真正的歌唱只有在心理状态、呼吸状态、歌唱姿势成为一个整体时才发生。

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他认为不能够只重视呼吸、共鸣、嗓音、吐字等某个方面。因为这几个方面必须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实现歌唱艺术。仅有一方面是不够的,在一些基本技术的训练上,应当适可而止,因人而异。因此,歌唱应当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出发,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调整到自身最好的状态。

沈湘认为,歌唱时歌唱者应当具备一个舒畅的心情,并且有歌唱的欲望。因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将歌唱艺术的魅力发挥出来。他要求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姿势。他说,“正确的姿势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姿势做好了,歌唱就成功一半了”。

沈湘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他看来,如果学生个个都精神紧张,怎么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之中呢?因此,沈湘的学生,从来不会感受到精神压力,总能够放下包袱,全心投入到歌唱之中。

同时,他十分重视语言的培训,他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在语言上过关。在讲新歌前,他会要求每一个学生按节奏念字,每一个字都要念清晰、念准确。然后,他会详细地分析歌词的语调、语气、语言色彩,及其所具有的韵味,从而为用音乐表现这部作品奠定基础。

沈湘经常教导学生,必须注重听众的感受,必须让听众能够完整地了解歌唱的内容,即便牺牲点声音,也要保证吐字的清晰和准确。同时,沈湘十分重视耳朵的训练。他认为,歌唱者应当有敏锐的听觉,这样才能够辨别歌唱的好坏,由此加深对于音乐的认识。因此,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听力训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反反复复地听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最终表现好作品。

沈湘曾经很严厉地告诫学生们,歌唱者应当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不能够因为有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作为一个歌唱者,要从全方位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对于有些歌唱者“目不识丁”,连基本的乐谱都看不懂,就开始夸夸其谈,他是非常反感和反对的。同时,他认为歌唱者应当博采众长,不要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他从不反对学生“不务正业”,只要是和艺术有关的兴趣爱好,从不反对。

观其早年发展,沈湘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赴美深造的机会,沈湘毅然放弃。在他看来,没有比建设新中国更为重要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各种外事演出,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8年,沈湘参与了俄罗斯歌剧《黑桃皇后》的公演,他所扮演的格尔曼,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因材施教 特色育人

“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沈湘教学思想的最佳概括。在沈湘看来,教学活动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没有一个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理条件、腔体特点、音色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采用一种方法去教,无异于摧毁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

他认为声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自身的特色发挥到最大,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音乐特质,这才是声乐教师应当思考和去做的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沈湘总是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制定适合他的教学方法,从不要求学生用清一色的方式去歌唱,不断告诫学生一定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沈湘很反对那种大包大揽式的教学方法。在他看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教师不能够替代学生去唱歌。因此,沈湘从来不搞权威,他鼓励学生去尝试新的东西,走自己的路。因为,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作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多么大的大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着想,设身处地地去考虑问题。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和学生交流。因为,越是了解学生,越知道该怎么去教学生。

沈湘很反对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主义,他很少摆权威的架子。因此,学生和他很亲近,并且愿意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对于学生的优点,沈湘总是毫不保留地夸赞,对于学生的缺点,他也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因此,沈湘的学生,在学业上都能够有所进步。

沈湘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去套,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总之,必须牢牢把握住一点,那就是教师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要充分为学生去考虑,决不能强硬灌输一些不适合学生的理论或技巧。作为教师,不能够用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学生的感受,要让学生有自己的体会,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沈湘十分强调教师责任感的问题。他认为,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首先要对歌唱艺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了解中国声乐在国内以及世界的地位。然后,明确自身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对艺术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以及对民族的责任。

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学生说,“作为声乐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对作品要有深入的理解,从时代背景、演唱风格、歌词含义、语言等都要有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声乐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耳朵,让自己的听觉变得更为敏锐。如果自身判断有误,那么教学的方向就会彻底偏差。对于声乐教师而言,耳朵是核心。如果耳朵出问题了,那么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将失灵。”

思想开放 兼容并蓄

在教学上,沈湘从来就是一个思想开放、兼容并蓄的人。对于声音他有很高的要求,他希望中国能够出现世界一流的声音。但是,他反对鹦鹉学舌。在他看来,如果以西方声音作为标准,那么很有可能伤害到本民族的特色。

他虽然是教西洋声乐的,但是从来不排斥和贬低民族声乐,反而始终热情地支持民族唱法的发展。譬如,李谷一、彭丽媛等当代著名的歌唱家都曾得到过沈湘的指点。在他的建议下,金铁林坚持从事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并且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在沈湘看来,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唱法。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作品,以及适合这个音乐作品的唱法。因此,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去搞西洋唱法,也不能盲目自大,认为民族的东西就胜过一切。而应当兼容并蓄,多元发展。

对于发展民族唱法,沈湘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沈湘认为,我国地域广阔,有着极为丰富的声乐资源,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唱法和风格。作为声乐教师,应当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区域,积极去了解当地的音乐风格、语言,然后从一些实际的问题出发,总结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喜爱和欣赏。

在教学方面,沈湘认为,各种教唱的手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够墨守成规,也不能一味否定。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只要是能够训练出好声音的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相反,说得再好,出不了效果,也是不行的。因此,作为声乐教师,不能够只研究一种唱法,要多听多分析,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沈湘总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而不给学生设限制。对于学生的意见,他总是给予高度的重视,他从不反对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多听多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让中国开始走向世界。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沈湘决定再度起航,带领中国歌唱军团征战世界。1983年至1992年期间,沈湘所指导的学生屡屡在国际重要的声乐比赛中获奖或夺冠。沈湘的名字在国际声乐界成为了一个传奇。外国评委、专家在谈到沈湘时,无不表示由衷的钦佩。

回顾沈湘先生的一生,其教学成就与他自身过人的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在谈到沈湘时曾说:“沈湘教授是一个伟大的人,我非常爱他!”除讲课之外,沈湘先后担任过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工作、为国际“声乐大师班”讲学。对于沈湘的授课,国外学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的教学法是一种“点石成金术”。

猜你喜欢
歌唱者唱法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声乐教学中歌唱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体现与艺术处理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
浅谈民族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