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广琮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采取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标准,很多大学生盲目热衷于考证、考级以及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不仅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发展,而且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收效甚微。英国作为西方传统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独具特色,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应。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经验,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特色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结构严谨,形式多样,能够比较好地贴近社会现实需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作用显著。具体而言,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即通过学校的微观管理和社会的宏观管理两方面来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管理、质量评估体系、质量管理体制等三方面。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英国以政府的名义对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益均提出了统一的具体要求,并且详细规定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参数指标,如必须设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内容,采用权威、实用的大学教材,衡量学生成绩、教学效益以及科研质量既要考虑在校成绩,也要兼顾大学初次就业、毕业后取得成果等要素。在学校质量评估方面,英国政府采取先由学校自评再由评估组审查的评估方式,从而简化了评估程序,减轻了学校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方面,英国政府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单位自我管理的自治权,由学校对各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标准全权负责。各学校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频繁的监控、周期性的审查来达到衡量专业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高。
社会管理。英国政府强调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主要依靠各院校自身的监控和维护,但是政府有权建立符合现实需要的体制来对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例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署(QAA)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由高校或者社会专业人士组成,负责向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结论。英国政府还有意引入社会权威中介机构介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其专业的评估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延展性和可塑性。
例如:英国共设有四个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即苏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SHEFC)、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和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W)。高等教育基金会属于半官方组织,独立行使相关职权,有权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但是不能违反英国创新、大学与技能部制定的政策框架。同时,英国高等教育社会管理还吸收广大的社会成员参与到质量监督中来。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加强学校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进一步了解,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路径,切实保证学校的人才供给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尤其是金融、法律、工程、会计以及医学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不仅需要通过学校考核,而且要接受社会相关专业团体的认证。
质量监督。英国政府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作用。通过权威报刊对各高校教育质量的报道,督促高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英国著名报纸——《泰晤士报》每年对外公开发布的英国大学排行榜,被认定为评判英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质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其采用的数据来源可靠,相关评价指标设计合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和水平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英国高等教育以建设现代化大学和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采用市场运行的机制和方法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此外,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废除了之前的国家标准薪酬制和终身雇佣制,改为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和合同聘任制。在这种灵活、有效的机制刺激下,大学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自我管理更加完善,真正做到了质量和效益双双提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增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对我国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中英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相对比较落后,还存在着很多亟须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急迫的难题。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实际,深刻分析和研究英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制,大胆吸收和借鉴那些有助于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切实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有实质性的提高。
做好顶层设计,向多元化发展。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前形势,做好高等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为高等教育管理指明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一是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培养方案;二是对各类高等教育单位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方向和重点;三是结合教学和实践过程,制定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发动全社会一切积极的力量,做好学校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
围绕社会需求,推动市场化发展。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市场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只有向市场化发展,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具体而言,一是深入分析市场人才结构、特点,重点培养适合全球经济循环发展的市场化人才;二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优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拔尖人才;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建立健全高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和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四是构建合理、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转型发展。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而地方作为高校的栖息地,理应能够更加便利地享受到高校优秀人才的回馈。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地方化是前面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多元化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向地方化发展,有助于高校结合当地实际需要量身打造拔尖创新优秀人才。具体而言,一是深入剖析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分清主次,优先为地方培养急需人才;二是用足用好地方政策,凝聚自身优势,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顺应时代潮流,向国际化发展。21世纪是开放的时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然要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呈现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有助于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进步和完善,而且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具体而言,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合法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依据;二是强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或监控机构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工作作风;三是构建内部与外部、政府与民间互动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培养一大批“高、精、尖”的国际性人才;四是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力争早日追上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