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斌
办学历史超过百年、培养人才过亿的社区学院,是美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学后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和基础教育、转学教育的职责,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培养了充足的人才。梳理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美国的社区学院初创于19世纪末期,前身为“初级学院”。1896年,出于“各得其所、各司其职”的考虑,芝加哥大学校长哈伯率先提出改革设想,把四年制大学分割成“2+2”两段,前两年叫“初级学院”,后两年叫“高级学院”。因为初级学院大多设在社区、服务社区,因而又被称为社区学院。
眼下,美国的社区学院已达到1177所,其中988所是公立社区学院。仅2010年秋季,全美社区学院的注册入学学生便达到1510万,社区学院教育已占全美高等教育总规模的46%左右,为美国的经济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社区学院瞄准当地社区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需求,以社区、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托设置(调整)专业、确定课程内容,有效保证了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从而避免了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脱节。
在教学模式上,大都“就地取材”,紧密贴合社区实际。如让学习法律的学生到社区法院、检察院、监狱及律师事务所实习;让学习工商类专业的学生到本地工商业部门、市场等调研、实习;让学习社会学的学生对本社区的吸毒、贫穷和犯罪等现象进行调研分析,撰写相应报告。在教学手段上,社区学院则充分借助当地政府提供的网络资源、远程技术和通讯平台,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服务系统,全面拓展教学时空,方便学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课程。
社区学院的治理模式。综合考量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其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一是自“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大量缺乏一技之长的军人复员回国,就业需求旺盛;二是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居高不下;三是美国经济的腾飞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它们共同促进了社区学院的飞速发展。
为鼓励和促进社区学院发展,美国法律明确规定社区学院属于公立性质的教育机构,归由地方管理,并将其职能界定为主要提供社区服务和继续教育的社区教育机构和学习中心。
从管理体制上看,美国的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事务。在联邦宪法的框架下,各州治理社区学院的主要依据是州宪法。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教育政策,适用于对本州学校的管理。各州统一设立州议会、州政府、州法院三个权力执行机构。在学区教育管理方面,州议会是州最高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本州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责任、常规要求和基本技术要求,衡量教育进展的标准等。州教育委员会则依据本州宪法制定有关社区教育的具体方针政策。
管理上的归属,决定了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来自州政府和当地税收。其中,39%来自于州政府的税收,18%来自当地政府的拨款,30%来自联邦政府,其他主要来自校友捐赠、企业资助和学生学费。社区学院对本社区的学员收费较低,大约只有四年制大学的5%,而对于非本区的学生收费则要翻番,以促使学生就近入学。
对于教学管理,美国社区学院一向以严谨治学著称。他们对师资队伍把关严格,专职教师必须取得州政府颁发的教师证书,入职前必须有职业教育的实践经历,而兼职教师则普遍需要来自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等。过硬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育质量,学生学以致用,超过70%的毕业生都能找到满意工作。
社区学院的美国特色。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很多,总体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鼎助,学费低廉。近百年来,美国政府先后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律已达150多部,其中,《莫里尔法案》《史密斯—休斯法案》《职业教育法》《卡尔·伯金斯法案》等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是立足社区设置课程。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贴合社区的年度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契合当地工商业需要和就业市场趋势,及时增删专业、更新课程,以满足生产发展及科技进步的需要。社区学院不仅生源来自本社区,而且鼓励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服务社区,建设家乡。
三是无障碍入学和学习。社区学院普遍低费注册入学。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民族、性别等,只要注册,即可入学;授课方式灵活,有全日制、半日制、夜学制,及周末和寒暑假的假期课、远程教育课等多种形式。
四是证书全国通用。美国的社区学院大都建立在全国的市县和小镇,地域性较强。各州的教育虽然看似“各自为政”,但不管在哪一所社区学院获得的职业证书,都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州通用。
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美国的社区学院成功地走过了百年历史,形成自己独到的特色,成为美国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的培养培训基地,以不可比拟的优势受到美国社会和国民的赞誉。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很大的人口大国来说,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借鉴。
提高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契合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高专教育在学历上已难占优势,难有吸引力。而一味希望通过呼吁用人单位“人才低消费”来给高职生提供机会,显然很不现实。所以,高职院校要舍得摒弃学历情结,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定位和育人思路。学校在办学定位上要立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差别化的学费“杠杆”和就业优待吸引本地生源就读。
而国家在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管理上,亦应逐步过渡到以省、市、县地方政府为主,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围绕本地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较好的人才培养业绩和明确的服务指向,争取本地企业的支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主动合作。在办学职能上,不只要专注职业教育,更要逐步覆盖到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补偿教育乃至闲暇教育等。
以就业提升吸引力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出现发展瓶颈,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步入恶性循环也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常常自豪于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在校生的体量分别占据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就业率领先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办学条件面貌一新等表象。然而,无法回避生源逐步萎缩、吸引力长期缺失,领导子女和职教办学者、管理者子女不读职教等现实尴尬。原因何在?根源在于育人质量不过硬,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低,社会信誉差,导致学生不愿读、家长不认可。
要想破解困局,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育人质量、严格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有证者”待遇等三个根本性问题。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是职教师资待遇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以好的待遇吸引优秀师资,以优秀师资保证育人质量;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待遇的前提是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在法律层面提升“有证者”的待遇,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人人向往的“体面”教育。
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宽进严出”制度。如今,在高考适龄人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容量与现有的高考人数出现倒挂,普遍出现生源不足、“吃不饱”现象。部分省市为了满足高职院校的招生需求,竟然批准高考成绩只有120分(平均每门不足30分)的学生入读高职,不仅败坏了高职声誉,也使得“按分录取”名存实亡失去意义。为此,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不设门槛的自主招生便成大势所趋。
同时,为了确保育人质量,鼓励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学习、努力学习,职业院校必须实行“学分制”和“宽进严出”制度。学生选修和必修课程的总成绩达到规定的学分标准,可以不受学制所限,提前毕业。国家通过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来保证获得职业院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可以享受相应的待遇,未能获取必备证书者则不得被用人单位录用。
引导职业院校之间错位竞争。美国社区学院能够立足社区招生,且毕业生大多留在本社区就业,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有多少法律法规强求企业必须支持社区学院办学,而在于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多元性、灵活性和区域性。社区学院所设课程几乎囊括所在社区的所有行业,覆盖所有企业,因而深受本地企业喜爱。获利的企业支持办学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会非常自觉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