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顺
外国一些大学,图书馆24小时开放,凌晨4点还有那么多人在看书学习。我们呢?24小时开放并爆满的是学校周边的网吧。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任课老师靠点名逼学生都难保证课堂的“上座率”,这正常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学年制不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符合个人口味的“菜”,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食欲”;另一方面是在现行的按学年收费的情况下,学生学多少门课,修多少学分,跟缴多少学费没有关系,导致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成本,没有学习的责任感。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不把上课当回事儿;不及格大不了补考,不把考试当回事儿。
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了,学生多样化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差别很大,就拿高考分数来说,同一个专业录取的学生最高分和最低分能差100多分。另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多样化了。因此,大学的培养模式也必须多样化。但目前我们大学的学制还是统一的,培养计划、教材、教师都是整齐划一的,这样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有多少考生对大学的专业和课程有深入了解?有多少人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在这种情况下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必然使很多人进了大学就发现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大多数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耽误了学生,不科学,也不公平。
新学年推出的学分制收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自主构建适应个人发展的知识构架,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改压抑个性为张扬个性,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摆脱学年制的限制,尽快脱颖而出。
学生自主择课还能“倒逼”学校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既符合教学的内在规律,同时又适应社会的需要。学分制需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教师将所教课程在网上公开,接受学生的挑选,引入了竞争机制,能够促使教师更加专心地备课,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