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瑾(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宜兴 214221)
随着临床药物的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ADR监测已成为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为避免或减少ADR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现对我院2009—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17例ADR报告(社区通过我院呈报系统上报的ADR除外)。
按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7例 ADR报告中,男性 154例(占 48.58%),女性163例(占51.42%);年龄最小的1个月,最大的92岁,发生ADR患者各年龄段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各年龄段分布及构成比Tab 1 Age distribution of ADR occurrence and constituent ratio
317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大,为267例,占84.23%;其后依次为口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见表2。
表2 发生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 ADR cases
参照《新编药物学》(16版)[1]的药品分类方法,将引起317例ADR的药物进行分类。317例ADR报告中所涉及的药品种类有10种,其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抗感染药(16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见表3。
表3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Tab 3 Types of drugs that induced ADR and constituent ratio
317例ADR报告中,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192例,占60.57%,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等;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反应、循环系统损害等,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4 ADR-involved organs and(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17例 ADR报告中,男性 154例(占 48.58%),女性163例(占51.42%),男女之比为0.9448∶1,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分布方面,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ADR,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共107例,占33.75%。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对药物代谢、排泄功能减退,易发生药物蓄积。此外,许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联合用药比较常见,也是增加ADR发生的一个因素。有报道认为老年人的 ADR发生率为青年人的2~7倍[2]。因此,提示我们对老年患者药物治疗时,应合理选择药物品种、剂量,调整用药间隔时间,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以减少ADR的发生。
317例ADR报告中,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有267例,占84.23%。分析主要原因为:(1)用药习惯,我院在院患者治疗大多有静脉用药,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迅速,较易出现ADR;(2)未按说明书要求控制滴注速度,如左氧氟沙星滴注时间250 ml不得少于2 h、500 ml不得少于3 h,临床使用时由于护士未控制或患者自行调快滴速的现象常有发生,故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时应注意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浓度高、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过久、滴注速度快等引起不良事件[3]。临床应根据病情,如可以口服药物治疗的应尽量不用静脉滴注,以减少ADR的发生。
317例ADR报告中,引起ADR的药品中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居前 2位,分别为 145例(占 54.92%)和 48例(占18.18%)。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3.3.1 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有关,且上报的ADR报告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用药情况:如:(1)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1例患者为软组织伤,使用头孢呋辛钠2 d后出现皮疹。(2)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及二联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2009年38号文规定: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4];推荐第1代头孢菌素,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作为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4]。(3)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间长,大多术后使用3~5 d,最长的用药9 d。根据规定,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4]。规范化的短程用药方案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上与长时间用药方案无显著性差异[5]。这个问题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点关注,临床医师应加强合理用药的意识,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医院管理部门应制定干预措施,杜绝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减少ADR的发生。
3.3.2 未重视药物与酒精作用及患者过敏史:如1例ADR为某患者使用头孢匹胺钠后饮酒发生严重双硫仑反应,表现为头晕、晕厥、血压下降等,经及时抢救后好转。头孢匹胺钠药品说明书关于“药物相互作用”的描述为:禁止饮酒或含酒精性饮料;同时服用可因其结构上含有N-甲硫四唑硫代甲基而引起戒酒硫样症状。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另1例ADR为同一患者,该患者1个多月前曾因使用头孢匹胺钠后饮少量酒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稍作处理后好转,未予重视;第2次患者用药前医务人员未告之注意事项,以致ADR重复发生。因此提示医生为患者用药时,应熟悉药物特性并注意药物与酒精等食物间的相互作用,发生ADR后应在患者病历上记录药物过敏史;药师在发药时应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以减少可避免的ADR发生。
3.3.3 医生对中药制剂的ADR认识不足,说明书描述不完善。许多医务人员认为中药制剂没有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本次调查发现,引起ADR的中药制剂有67例,占较大比例(18.18%)。分析原因:中药制剂由于成分复杂,在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配伍变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增高[6]。中药说明书所提供的关于用量、药理作用的说明虽然有但一般不够详细,特别是特殊人群的用药剂量的说明需要完善[7]。因此,医生在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药物用量,减少联合用药,提高对中药制剂ADR的认识,同时做好这类药物ADR的监测工作,为药物再评价提供依据。
317例ADR报告中,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最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和皮肤瘙痒,这可能因为皮肤损害易于观察和患者较易感受有关,其他反应如内在器质性的损害不易观察到。本次调查中发现一些ADR的发生可能与具有相同ADR的药物联合应用有关。例如:患者,男性,73岁,因“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使用氨茶碱合用地塞米松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 d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症状。分析原因:(1)氨茶碱有易激动、失眠、惊厥等不良反应,尤其在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时使用,茶碱清除率减低,更易出现不良反应。(2)本病例合并使用的药物地塞米松同样可出现激动、不安等精神症状,两者合并使用加重了精神异常症状。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中要考虑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具有相同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免增加ADR的发生或加重ADR症状。
通过对317例ADR监测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院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由于用药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ADR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医院管理部门应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合理用药考评及奖惩制度、临床药师制度等;加强ADR的监测,定期向临床科室反馈情况;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职能,控制新药引进,淘汰近期疗效差或发生ADR较多的药物。控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减少药物滥用,规范临床用药。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根据患者生理病理情况、药物的适应证、ADR等制定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防止不合理用药对患者造成伤害;护士应掌握正确用药方法,观察临床出现的ADR,汇报医生及时处理,减少对患者的危害;药师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及用药评价,发现问题或潜在危险应及时纠正,提高药物治疗质量,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2]郦章安,吴春福.现代老年药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7-29.
[3]金桂兰,唐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2004,13(5):248.
[4]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5]陈树明,林颖,李军,等.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效果监测[J].中国药房,2005,16(1):49-50.
[6]丁月妮,欧阳露.药物不良反应报告680份统计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6):600-601.
[7]朱立勤,徐彦贵,王屏,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3):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