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尚艳 吴文杰(、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0070;、中国农业银行 顺德北滘支行,广东 顺德 58000)
20世纪末,信息和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朗,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显露出诸多缺点,多数企业联合组成了网络化组织并且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业已形成新的常见的组织理论发展模式。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科层组织也已逐渐被网络组织所取代,而且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时代的组织形式,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网络组织的思维模式与传统企业模式不同:它并非仅仅依靠自身优势来实现规模扩张而获得经济利益,而是主张通过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充分自由的合作实现组织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也提高各自的运营效率;组织将资源、知识、信息、人力相结合,产生协同效应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网络组织和协同效应有着天然的复杂的关系,网络组织的效率也还主要取决于合作是否稳定。事实上,一个网络组织能够长期维持协作关系的情况很少见,因此,网络组织成功率不高。很多学者对网络组织的稳定从不同角度做了解释,但大都集中在网络组织的成因、演化机制、内涵、构成要素、特性以及与科层和市场的区分方面。尽管当前阶段已经深入到组织间契约特征与网络组织效率等层面以及一些非契约机制层面,但关于成员企业核心能力与组织效率的关系的研究鲜有涉猎,本文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置于某个网络组织中,研究网络组织成员竞争力与网络组织整体运行效率的关系,以期丰富网络组织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理论。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且重点影响企业特别是网络组织的运行绩效。在市场中,一个网络组织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有许多有相同目的的企业,他们组织在一起以期能够为了共同的利益,充分发挥每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环境中形成具有整体优势的组织。而一个组织若想获得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最直接且唯一的方法。
任何一个网络组织在市场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逐渐发生变化,同时,组织的成员也不断地进出,新旧成员不间断地发生变化。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汲取组织内其他成员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要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取长补短,网络组织的竞争力也会提升。
由于组织是由很多企业为了共同的目的组合在一起的,那么在这个组织当中,就可能存在着很多价值链,而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些成员企业当中选取能够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一条。组织为了获得竞争力,就要寻找一个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成员,并且由这个成员用自己的能力完全负责价值创造的一个环节,以此类推,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如此,那么这个组织的成员和资源就得到了最优的配置,效率也就达到最大了。
可见,网络组织中成员企业竞争力与网络组织竞争力密切相关,只有提高了成员竞争力,才能使组织在面向市场和顾客时,合理运用企业的一切能力,在激烈的外部环境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也使组织竞争力得以提升,提高组织的效益和发展潜力,由此做出假设1:
H1: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竞争力对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
企业竞争力是个综合的范畴,它不仅涉及企业的内部要素和经营管理的过程,而且还涉及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还关系到企业所在的网络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当网络组织拥有一个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成员企业时,该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他的成员具有相对的引导倾向,每一个成员都会在自己的行业或领域内学习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不至于在整个网络组织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长久发展下来形成的将是强强联合的网络组织,其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安全可靠并且紧密,而且网络组织存在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组织相对稳定。同时由于每一个成员企业代表的是各自行业内的独具竞争力的角色,各个企业就能够放心地参与网络组织的各项业务,而不必担心自己投资失误,也不用担心合作伙伴的资质问题,从而能以较低的关心成本来获得自己的经济目标,由此做出假设2:
H2: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竞争力对于网络组织合作的稳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员工合作稳定,能够降低组织招募成本,降低员工适应工作的成本,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网络组织下,合作稳定性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学者符少玲、王升(2008)通过对涉农供应链实证研究证明,合作稳定性与合作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网络组织合作稳定性是网络组织持续存在的前提,也是其发挥效率,提高网络组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只有网络组织持续稳定地合作,才会持续减少交易过程中的重复签约、信息搜集成本以及与陌生合作者交易带来的了解成本和机会成本。尽管之前国外对网络组织的研究中,二者的正向相关关系是有争议的,但多数研究者还是比较赞同用合作稳定性来预测效率的观点,由此做出假设3:
H3: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稳定性对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1]
进一步的,我们假设网络组织成员间的合作稳定是企业竞争力与网络组织效率的中间变量,企业竞争力通过促使企业合作稳定来提高网络组织的效率,即假设4:
H4:企业竞争力通过中间变量合作稳定对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本文建立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竞争力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一级指标,即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竞争力、合作稳定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每一指标即为该研究中的潜在变量,并分别有多个观测变量来详细分解描述,其中合作稳定的具体测量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合作稳定的评价指标
根据以上理论梳理和设定的假设,构建概念模型,将合作稳定作为分析过程中的中间变量,来探讨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竞争力对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的各种可能的传导路径。
1、量表变量界定
在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考虑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把企业的竞争力分解为企业生存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其中企业的生存能力指企业维持生存的竞争能力,而企业的发展能力指企业扩大业务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企业要生存下来并保持正常发展就是它的生存的能力,在构建生存能力的反映指标时,主要考虑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是企业能够参与竞争的基本保证,主要指标有:市场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状况和抗风险能力等指标。企业的发展能力反映了一个企业在保证应对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还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能力,它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发展能力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员工的素质和企业文化等。
为了统计方便同时并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测量效果,本文所选取的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对于网络组织形成的原因,国外学者分别从交易成本学、资源依赖理论和制度理论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本文在界定网络组织效率的时候,具体指标参考徐碧琳和王熹(2008)的研究观点,[2]把运行效率分为提升学习和创新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范围经济三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细分。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竞争力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的相关关系,为获得所需的样本,调研对象主要以珠三角地区企业中有参与过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或组织合作的企业为主,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直接发放、网络问卷等方式进行,问卷填答者主要是选取一些企业的MBA学员,并以他们为中介推荐其企业的员工为受访对象。本文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8份,其中有效问卷232份,问卷有效率为86.6%,符合研究要求。
问卷主要通过书面形式,用非常严格成熟的问题和测试项,向调研对象收集研究所需数据,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即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竞争力测度项、合作稳定测度项和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的测度项,并且每部分又分成多个细分的题项,对每个题项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分制,统计受调研者对其的同意程度。
信度是指所获样本数据无偏差的程度,用于测量统计结果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如果没有偏差,则表示量表内不同题项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为了确保调查的问卷数据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与一致性,本文以Cronbach’s 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合作稳定、网络组织运行效率三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
变量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的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7,说明该量表内的题项之间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都比较高。变量竞争力和合作稳定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小于0.7,不过它们都大于最低接受水平0.6,导致信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两个量表的题项较少,同时由于本研究的样本收集时间有限,获得的数据也有限,对变量的信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体来看,本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变量内部的一致性稍微偏低,不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本文应用LISREL8.70 软件对调查问卷所用的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每个变量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并且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时,需要满足KMO值大于0.5,当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1时,说明统计数据具有相关性,能够进行下一步分析。
表4 测量量表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所用的变量企业竞争力和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的KMO检验值都大于0.7,说明量表各个测量指标之间的偏相关性非常好,适合做因子分析,只是变量合作稳定的KMO统计量偏低,不过已经超过0.5,也适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所采用的三个变量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均小于0.001,说明量表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假设均不成立,即统计数据具有相关性。
为分析检验各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本文将应用LISREL8.70软件对调查问卷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各个变量、维度、题项的因子负荷、T值和误差方差如表5所示。
表5 测量量表效度分析
从表5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本文所采用的测量量表的各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大部分都达到了0.4的经验值,并且T检验中T值都是大于2,显示各个因子负荷达到显著性水平。尽管效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出个别因子小于0.4,不过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已经相对成熟,故予保留。
本文进一步选择了一些常用的拟合指数,对量表的模型拟合情况进行分析。选取的指数有χ2,df,χ2/df,RMSEA,SRMR,NNFI,GFI 和CFI。在这些指数中,一般认为χ2值越小越好;χ2/df 的值在2.0 到5.0 之间时,模型的拟合程度可以接受;RMSEA 值越小越好,低于0.05 表示拟合非常好;SRMR低于0.08表示拟合较好,另外,NNFI、GFI和CFI这三个指标越大且越接近1,表示模型拟合非常好。[3]在表6测量量表构念拟合指数的统计结果当中,各项指标基本上都符合了上述的临界值,说明本文所使用量表的结构效度得到了验证。
表6 测量量表构念拟合指数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作为研究的工具,在分析中,因子与题项之间的关系以及因子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同时考虑,因子的结构会兼顾其他变量而有所调整和改变。本文首先定义:jz1为企业生存能力、jz2为企业发展能力、jz为企业竞争力、wd为合作稳定、xl1为降低交易成本、xl2为提高学习效率、xl3为获得范围经济、xl为网络组织效率。同时定义:企业竞争力对网络组织效率的正向作用假设模型称为M1模型;企业竞争力对合作稳定的正向作用假设模型称为M2模型;合作稳定对网络组织效率的正向作用假设模型称为M3模型;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称为M4模型。
为了细致地通过各路径参数值来检验整体概念模型,特将整体概念模型分解,利用每一个传导路径的参数估计值,逐个检测各变量间最合理的传导路径,从而最终理清所设定的模型中每个变量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程度。
表7 模型载荷系数估计结果
表8 模型拟合指数
表9 模型路径参数估计
由表7和表8可知,模型M1经过标准化的因子载荷最低值为0.45,已经超过0.4的经验值;χ2/df=1.277<2,符合理想水平;RMSEA=0.0346<0.05,拟合程度非常好;GFI=0.991,CFI=0.995,NFI=0.987,三项均大于0.9,符合评价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该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数非常接近理想状态,相对拟合指数也比较理想。另外,本模型的T检验值为3.74>2,并且由表9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力对网络组织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这一假设模型,其路径参数为0.76,即H1假设成立。同样,假设H2和假设H3也成立。
在模型M4中,经过标准化的因子载荷最低值为0.43,已经超过0.4的经验值;χ2/df=1.921,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RMSEA=0.0632 偏高,说明拟合程度不太理想;SRMR=0.0554<0.08,比较理想;GFI=0.966>0.9,符合评价标准;CFI和NFI均大于0.9,模型拟合程度合乎理想。整体模型的T检验值分别为Tjz→xl=3.05>2,Tjz→wd=2.97>2,Twd→xl=0.49<2,体现合作稳定在整体模型中对网络组织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并且由表9可知,合作稳定对网络组织效率的结构方程路径参数估计值为0.09,因此,H4假设不成立。
在网络组织中存在着很多价值链,网络组织通过价值链整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最优价值链。也就是说,网络组织从整体角度出发,在分析和识别价值活动的基础上,在整个组织的范围内,搜寻最具效率的同时能够承担某一个价值增值环节的组织成员,由其完成本来是由各个成员独立进行的那部分价值活动,这样,其他成员企业就将这项价值活动全部外包给了该成员企业,就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集中精力去完成在自己竞争力范围内的价值活动。且网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新旧成员不断更替,从而使这种价值链重组过程也具有了与时俱进的色彩,成员间也有了优胜劣汰的潜在机制,形成了竞争中合作的运行特点,企业更加集中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而网络组织则获得整合后的放大的运行效率提升。
网络组织内的成员企业能够保持长期合作稳定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成员之间有着利益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为双方带来各自利益最优;二是合作成员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念,他们能够相互认同。成员企业只有创造最大的价值,才能使每个企业获取最大化的效益,为了获得自己期望的效益,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以维持组织合作的长久稳定。
网络组织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强联合的组织,其中由于成员企业都是代表各自行业内的具有竞争力的角色,这样各个企业就能够放心并自信地参与组织内的各项业务,而且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合作伙伴的资质问题,这样就能以较低的关心成本来获得自己的经济目标,在这样的网络组织中成员间合作关系非常紧密,成熟组织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会比较高,组织网络化更加稳定。
网络组织合作关系越持久,就越能够降低网络组织的成员间交易过程中存在的诸如重复签约、交易失败和信息成本等带来的风险和机会成本。长期的合作关系还能使资源发挥充分整合,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逐渐使整个网络组织拥有范围经济,有助于使组织内部不同企业的隐性知识和信息得到所有成员更好的认识,进而促进整个网络组织的运行效率获得提升。[4]
在整体结构方程模型M4中,经过分析该模型的拟合度基本符合标准,但是合作稳定变量对组织效率变量的T检验值过小,不符合显著性评价要求,并且其路径参数估计值为0.09,说明关系不明显,因此该假设不成立。合作稳定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对组织效率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样本数据的局限导致分析结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关于这一假设仍有待后续研究。
[1]假设3的内容参考借鉴了田慧芳的相关研究,具体参见田慧芳.成员间沟通满意度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关系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徐碧琳、王憙.组织间的非契约机制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8).
[3]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2).
[4]陈焕彪.网络组织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关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