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世纪之交,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而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之中。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它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时间,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他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对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的突出体现。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关系到21世纪我国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也给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长期以来习惯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音乐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为此我常常在思索这样一些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对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以至于成功的完成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加之在课堂上的反复实践,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这个世界并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关系。
纵观20世纪重大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建立在研究儿童的心理基础上的。一些优秀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像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以及达尔克洛兹等等。21世纪的音乐课,孩子们要学些什么?研究和探究这一问题会更加有助于音乐教师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新的课程中贯穿始终并特别强调的是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好唱不好 是一回事情,敢不敢唱又是另外一回事情。培养学生勇敢当众歌唱,是培养他们的一种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正如音乐教育家陈鹤琴所说:“我们就儿童实际唱歌的情形来看,好像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而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是第一要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合理地安排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内容,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和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尽可能做到:无论在准备阶段还是实际阶段,都应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把心和孩子放在一起,善于做领头羊,甘做“配角“。
二、 建立现代的教育理论,钻研现代教学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在现行改革的课程标准目标中也把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历史性地列入其中。知识重要,能力更重要,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音乐学科教育来说,尤其有他的优势和重要地位。所有这些迹象表明,音乐教师再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的要落伍了,甚至要被淘汰了。过去几十年来,学生学习方式是一种记忆接受、模仿的套路。那种“唯书、唯上”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了人的一生。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学生全身心地个体和群体参与和感知、体验,从而去获得积极的音乐情感结构因素,包括积极的音乐态度、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并为终身的音乐参与和学习奠定基础。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地位的不同。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做学习的主人。我们音乐教师在致力于现代教学方法运用中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融合,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和工具。
三、 注重音乐课的气氛,理解真正的民主开放式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每节课无论问题大小,都要讨论再讨论,而且越热闹越好,甚至越乱越好,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民主开放”。真是如此吗?一节课表面上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气氛也异常活跃,教师却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课堂“乱”到没有秩序,教师无法控制的地步,还算“民主开放”吗?
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更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很难真正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如何让音乐课“乱”中有序、生机勃勃、人人投入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觉参与的意识。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驱音乐的主人。
四、教学观念、方法的创新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来一辈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能力;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公民。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恰恰使众多学生由于无法跨越技能技巧的障碍而产生了对音乐冷漠和烟卷。其实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者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重要的,但小学艺术教育这一本质上审美教育,它既能培养德行,也能增进智力,但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这也就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降低专业要求,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是音乐教学观念的创新之一。
音乐以它独特的审美功效陶冶了学生的品德、情操。音乐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单纯的讲授乐理、教唱歌曲等,而应着力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形象思维的开发。
音乐教育还应当从表情开始。情感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索,且具有很高价值的科研课题。时间表明,它已不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而已成为教学目的之一。音乐教学应体现审美功效,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使其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人。
在新课程理念下,给音乐课以时代精神的活水,每一节音乐课应该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畅想的思维自由飞翔,使每一节音乐课都有真情的交融、灵感的爆发。音乐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起来吧。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