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中山
诗史·唐音:论杨云史“江山万里楼诗”——写在《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出版之前
◆ 程中山
清末民初诗坛主流思潮上接道咸时期之宋诗运动,摹学宋诗,时称“同光体”,如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衍、夏敬观、赵熙、罗惇曧等均为当时学宋之名家作手,尤以陈三立、郑孝胥、陈衍三人统领诗坛,天下翕然宗之。在宋诗泛滥天下之际,江苏常熟杨云史(圻,1875—1941)所著《江山万里楼诗钞》,不学宋调,独宗唐音,别树一帜,崛起江东,成为近代诗宗盛唐之第一大家。即使杨云史一生曾结交范肯堂、王闿运、陈三立、王树楠、康有为等前辈诗人,康有为、朱强邨许为“绝代江山”,奖掖有加,诸人或宗宋、或摹汉魏六朝等,均未影响杨云史坚持学唐之创作观。
杨云史,原名朝庆,字羽王,号云史,又号洞灵,一字汉忠。行二。光绪元年(1875)十月三十日生于江苏苏州府常熟县。后更名鉴莹,字野王,号云史,斋号江山万里楼。民初,又更名圻,以云史行。父杨崇伊,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庶吉士,官御史、汉中府知府等。杨云史早岁负才名,与汪荣宝、何震彝、翁之润合称“江南四公子”。光绪十八年(1892),年18,娶李鸿章之孙女、外务部左侍郎李经方之长女李道清(国香)为妻。年21,以秀才为詹事府主簿。后入同文馆习外语。年26,夫人李道清病卒。年27,为户部福建司员外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8,应顺天乡试,以第二名中式,为南元。次年,续娶前河道总督、福建按察使徐仁山之女徐霞客为妻。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百熙奏调为邮传部郎中。次年,曾入度支部学习;同年九月,随使南下新加坡。辛亥鼎革,辞官不出。1920年,年46,江西督军陈光远招为幕僚秘书。次年,北洋名将吴佩孚延聘为幕僚。1925年,继室徐霞客病卒。次年,吴佩孚兵败入川,遂归里,并将《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交付中华书局出版。1927年,入张学良幕府,后续娶歌伎狄美男(南),并于1930年辞幕府职,南返常熟。两年后,移居北平,重与吴佩孚游。1938年,逃离北平,避战香港,高呼抗日,1941年夏病卒香港,终年67岁。著有《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玉龙词》、《天山曲》、《长平公主曲》、《云史悼亡四种》、《杨圻谥妻记》、《少室观雪图记》等。
从以上小传可知,杨云史生于官宦世家,为侯门佳婿,科举南元,供职朝廷,并奉使南洋,个人仕途尚算适意。适逢易代之变,弃官不出。后三度从军,戎马十年。晚遇日寇侵华,坚持抗日。杨云史这种不平凡之经历,皆详细反映在《江山万里楼诗词钞》及1939年在香港所编之《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之中。
由于数十年来,学界多集中研究清末民初之宗宋诗学,所以对宗唐之杨云史诗歌评论明显不足,再加上《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至今失传,学界对其生平了解并不全面。有见及此,本文试以《江山万里楼诗词钞》(1926年)、《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1939年)二书编纂之先后,分别探讨杨云史前后两期生平与诗歌之成就。
杨云史早岁喜观史部,负有不羁之才,裘马清狂,随父游宦各地,如过荆门、次樊城、泊瓜州、上京师等地,均有访古揽胜之诗作。如《汴城望京楼》云:“立马彩云间。苍茫指顾闲。黄河三两曲,红日万千山。”《过万山王粲宅》云:“江流云梦外,柳暗大堤前。汉上多名士,登楼怀仲宣。夕阳山不尽,春水鸟无边。想象舒长啸,寒声落暮烟。”《登雨花台》云:“满目金陵渡,高原立马还。谁来送落日,独上看江山。多少英雄事,相逢樵枚闲。无从问消息,孤意向人间。”登临怀古,意兴风发,写景清丽,气象宏壮,情韵绵绵,颇有唐诗格调。大抵杨云史早年之诗,不从晚清学宋之主流风气入手,而独取径盛唐,多作五言,炼字自然,不事饾饤,意象宏阔,气格清秀,韵味深厚,树立了清丽雅正之风。因此通州范当世推为“杨郎清才”,张百熙许其“二十年后,江东独步”。
杨云史先后供职户部、邮传部,颇不自适,乃向外务部求为小吏,适李经方(伯行)奉使英伦,奏调任新加坡总领事馆二等书记官, 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抵新加坡任上。奉驻新加坡期间,杨云史审时度势,拟长居南洋,于是斥资购地,成立大利树胶公司,种植千亩橡胶树,准备随时弃官从商。杨云史这时期诗歌以写思国念乡、岛居生活及南洋民风为主,尤其后者叙述南洋风土,开拓诗境。杨氏曾游历泰国、越南等国,遍观风俗,撰有《南洋群岛华人王者考略》、《南溟风土记》、《南荒草木状》等书,保存南洋风物历史,可惜这些书均于晚年逃离北平时烧毁,仅剩下相关之诗词,如《过交趾诗》、《爪哇诗》、《盘谷诗》、《越南诗》、《缅甸诗》、《锡兰诗》、《南洲行》、《爪哇火山诗》、《哀南溟》、《南溟哀》、《柔佛国苏丹宫谒其王》等,诸诗多有小序,长数百千字,叙述风土历史,略具史料价值。如《盘谷诗》云:“盘谷莺花暖,仙都江海滨。青山明汉节,芳草暗秦津。帝子伤亡国,孤臣怨暮春。沾巾向父老,未敢为他人。”盘谷,即今泰国(暹罗)曼谷,题下小序简介暹罗历史之沿变,而诗则概括暹罗历史。又如《爪哇火山诗》五古云:
岛峡鸣钟鼓,声音摇天阊。……紫云忽割裂,一线悬光芒。千峰坐巨浸,大火发中央。晔晔结天柱,奇彩拂银潢。周山三百里,海上夜炫熿。……须臾日亦出,光气不可当。赤轮水底起,煮海若沸汤。宇宙乃太明,历落见八荒。火日相荡摩,四射作剑铓。南洲水居七,天与波洸洸。余山渺缥间,至是皆辉煌。
此诗描写印尼爪哇之火山,日夜喷发,海天红映,壮观惊险,带出南洋风光特色,大大扩阔前期诗歌之题材。宣统三年(1911)八月,杨云史乞假三月返国归葬其父,舟至香港,而辛亥革命爆发。假满后,杨云史因时局关系未回新加坡,反而弃职赋闲,其后欲南返重理橡胶园事业,亦未成行,加上国际经济剧变,最终橡胶园被政府没收,损失惨重。
辛亥鼎革后,身为前清官员,世受国恩之杨云史,面对易代之变,内心痛苦,故一度访晤张勋(少轩)将军,长怀故国,关注世局,哀悼忠节之士,如《癸丑四月哀徐怀礼》、《哀溥尚书良父子殉节事》、《哭康永胜》、《哭张少轩忠武公》等诗都是推扬忠清及复辟之死难人士,后二诗皆与张勋复辟有关,《哭康永胜》乃写滁州定武军统领康永胜遥闻张勋失败而自戕以殉;《哭张少轩忠武公》(十首)哀挽张勋之忠节,伤其复辟大业功败垂成,这足以反映出杨云史诗歌有浓烈之遗民思想。又《纪感诗》(八首)、《癸丑北游五十首》等,亦是杨云史追悼前朝之作,诗情哀怨,尤其是后者可谓是五律连章体之巨作,《五十首》写1913年重游京师所见,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有感而发,追溯清室二百多年盛衰之演变,几于康熙以来每朝大事均有涉猎,尤重于易代前后之事,可谓一代诗史,如其三十五、六云:
内阁方颁爵,前军忽倒戈。中原谁奠定,四海有讴歌。浩荡从龙少,凄凉逐鹿多。魏宫来蜀伎,史笔后如何?(诏起袁世凯于河南,封侯爵,督师攻汉阳。九月十六日克之。忽停战议和于上海,于是军界联电请改国体为共和,请今上逊位)
敝屣轻天下,销兵忍爱身。群言推岳牧,佥曰废君臣。哭庙惊风雨,班师泣鬼神。袖中宣禅让,大笔出何人?(辛亥冬十二月二十三日,隆裕太后携帝告庙,二十五日下哀诏逊国)
二诗记载清廷下命袁世凯镇压革命军,谁知前军倒戈不前,中原难定,当时天下“浩荡从龙少,凄凉逐鹿多”,诗人严厉抨击将士背主投敌之可耻;故清廷鉴于形势,只能“销兵忍爱身”,准备禅让退位,而“群言推岳牧,佥曰废君臣”,则见朝野对皇室命运、局势处理等意见分歧,纷争不已,终于“袖中宣禅让”,宣布二百多年之大清命运走向尽头,“哭庙惊风雨,班师泣鬼神”,悲凉凄厉。这两首五律,情感浓烈,时发议论,褒贬分明,气格悲壮,取法杜诗甚多。又如其三十九、四十八写易代后之所见:
按剑诸侯起,甘为天下先。干戈何未息,禅让已经年。野哭无家别,春耕尽室迁。方舟趋建业,江海共烽烟。
宫北城东路,王侯第宅遥。朱门花草暗,青琐管弦消。厩吏悲新主,香姬梦早朝。千街车骑过,不见侍中貂。
二诗写宣统退位后,国家未定,满目烽烟,民生困苦,眼前所见北京宫殿侯宅、文武衣冠,皆异昔时,一片冷清之貌,犹见诗人眷恋故国,情怀哀怨无限。曾朴高度评价云:“清廷禅让,化帝国为民国,创千古未有之奇局。作者前《北游诗》视作诗如作史,亦开千古未有之巨制。至其格律、气魄、章法、笔法、句法、字法,直逼少陵,得正法眼藏,玉溪生后,作者其亚矣。”杨云史诗从早年意气风发,清雄深秀,到后来经历社会动荡,诗风渐变为沉郁顿挫、沧桑悲凉,尤多五律连章体,极得杜诗之神。
1920年,杨云史为故人潘燕生所荐,入江西督军陈光远幕,入幕三月,因同僚猜忌,遂托辞见梅思妇而去。次年,潘燕生又荐往北洋名将吴佩孚之幕府,自此宾主二人相得,杨云史恒以“扶正义而拯民疾苦”为原则,坚不授官,长为幕僚秘书,转战南北,驱驰湘汉,时谏吴氏以民生为重,避免杀戮。这时期作品多写行军纪事,进一步扩阔前期倾向写山水、历史之题材,风格雄浑悲壮。如《秦皇岛军中即事》四首云:
榆关金鼓接胡天。夜夜将军带甲眠。沙上月明横万骑,杀声都在五更前。
辽海云深起暮笳。匈奴未灭若为家。中军夜半传新令,万幕天高月满沙。
一夕班师战垒空。他年猿鸟吊英雄。从今月小山高夜,都付诗人泪眼中。
行人垂泪说金牌。毕竟今哀胜古哀。昨夜卢龙城上月,五更犹照废营来。
《军中诗》其一、四云:
带甲辞东郡,移师救上京。乱山无月色,万马杂风声。贼胆当先破,军心在不平。枕戈看夜象,天际将星明。
夜半东风起,军中万马鸣。用兵不在众,卷甲及平明。百战增诗力,三边破竹声。胡天飞鸟绝,不敢近长城。
诸诗写直奉大战,杀声震天,直军大破奉军,士气高昂,诗风雄劲,愈趋盛唐雄浑之格调,直可与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等诗齐美。陈衍《石遗室诗话》极称《军中诗》“最有魄力”。此外,其诗亦多歌颂吴佩孚之大帅风范,如《大军次卢龙》写吴佩孚领军出征之英姿:“杀气入云霄。将军带宝刀。一心洗兵马,四海仰英豪。落日当营大,秋天出塞高。遥知后来者,筹笔想贤劳。”《壬戌三月七日寿子玉巡帅》为之贺寿云:“冠盖动江海,风光满洛城。三川春晼晚,千里客逢迎。形胜花为县,英雄酒用兵。军中齐醉舞,夜报将星明。”当然也有写吴佩孚兵败至鸡公山之凄惨境况云:
慷慨孤忠泪,崎岖百战功。人心洗兵马,天意厄英雄。一雁长云外,千山落日中。愿言从患难,风雪入鸡公。
这些五律情感真挚,塑造吴佩孚之成败形象格外鲜明,而“三川春晼晚,千里客逢迎”、“落日当营大,秋天出塞高”、“一雁长云外,千山落日中”句,遣辞清新,气象阔大,格调雄浑,最能反映杨云史五律之深邃造诣。由是可见,杨云史这种从军之经历,在清末民初诗坛上极为特立,于其个人诗歌发展而言,既开拓战争题材,亦成功提升诗格至雄浑境界,颇切其追学盛唐之审美观,如吴佩孚《江山万里楼诗序》所云:“气体魄力,直追盛唐,其磅礡郁积,盖皆出乎至性至情者也。”
军幕期间,杨云史掌握大量军政秘闻,曾编有《军阀构兵始末年月表》、《七省联军大事记》、《战时文电》等书,纪载史实,褒贬政客,甚具价值,惜皆在晚年逃离北平前忍痛烧毁,不传于世。及今仅余些纪载行军征战之诗,仍具丰富之史料价值,如《榆关纪痛》五律十首有数千字长序及详注,记叙吴佩孚兵败山海关之始末,其中揭露诸将如冯玉祥等收受巨额贿赂、卖主求荣之内幕,时人已甚推重之。又《鸡公山感怀诗一百韵》更突破向以五律连章体之写法,以七古宏篇巨制,气魄识力,体现其有意以诗纪史之动机。此诗追溯晚清以来政局之变化,“胡曾左李读书子,义军突起淮与湘”,反映易代动荡,战事频繁,民生苦困,再写及民初军阀乱战局面,乃至于随吴佩孚征战四方,“鞭笞群雄出六合,欲扫区宇恢一匡”,最终兵败榆关而至鸡公山,“天寒谷口雪花大,残军踯躅行且僵”,发出百年兴亡、将军功败垂成之悲愤,以诗存史,甚具特色。
此外,杨云史从军期间,夫人徐霞客病逝军次及后认识歌伎陈美美两件事情对他影响颇大。1925年特来岳阳军幕探亲之徐霞客,因染疫症,寝卧病床,二子割肉相救亦无效,竟溘然长逝。对于这位跟随出使南洋、清游南北、经营石花林、选编诗集而卒于军次之夫人,杨云史深感内疚及哀痛,后来十余年间写下不少悼亡之作,如卷十三中《悼亡诗》、《题降神记后》、《还家哀祭怀夫人》等,《悼亡诗》其一写出哀怨之情:“楼船江下气如云。永诀声凄不忍闻。戎马书生真薄幸,盖棺明日便从军。”后来又编《杨圻谥妻记》、《云史悼亡四种》,甚至以“思霞”为字,以纪念之。因丧妻之故,杨云史年来悲哀郁积,其间偶遇歌伎陈美美,陈氏竟为之安慰数月,这短短数月中,佳人才子相悦,谱出近代诗坛一段著名之凄怨艳情,如《题陈美美校书》、《三月半阿美席上有感》、《留别美美》、《惆怅词》、《题长门君照片》等诗皆为陈美美而作,风流薄幸,情感凄怨,芳艳情深。如画梅赠陈美美诗云:“湖海元龙万里身。掉头四顾出风尘。近来英气消磨尽,只画梅花赠美人。”“原知欢蒂是愁苗。悔把温柔慰寂寥。枉负才名倾粉黛,风流两字太魂销。”因此,杨云史诗集最后部分明显弥漫着一种新欢旧爱、凄怆惘然之气氛。
置首卷之作《檀青引》,为杨云史成名之作,乃杨氏于21岁(1897年)游广陵时,听白发乐工蒋檀青弹筝歌曲一事,借其四十年来从宫中流落到民间之遭遇,侧面反映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之时代演变,诗云:
江都三月看琼花。宝马香轮十万家。一代兴亡天宝曲,几分春色玉钩斜。玉钩斜畔春色去,满川烟絮飞花絮。都是寻常百姓家,欲问迷楼谁知处。高台置酒雨溟溟。贺老弹词不忍听。二十五弦无限恨,白头犹见蒋檀青。……建康杀气下江东。百二关河战火红。猿鹤山中啼夜月,渔樵江上哭秋风。军书旁午入青锁。从此先皇近醇酒。……当时海内勤王事,慷慨誓师有曾李。未见江头捷骑来,忽闻海畔夷歌起。避暑温泉夜气清。宫花露冷月华明。惊心一曲长生殿,直是渔阳鼙鼓声。……来朝胡骑绕宫墙。凝碧池头踞御床。昨夜采莲新制曲,月明多处舞衣凉。太白睒睒欃檐吐。云房水殿都凄楚。咸阳不见阿旁宫,可怜一炬成焦土。……
至于卷末之《长平公主曲》,乃杨云史实有感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北洋政府取消优待清室之条件事而作。全诗借记载明末崇祯皇帝煤山自尽,其六女长平公主苟存人世,获顺治优待一事,寓写兴亡,即诗开首即言之“景山楼殿锁春光。红阁年年发海棠。一代君臣亡国恨,两朝儿女返生香”,诗之小序明颂前清之宏德,颇有故国之思:
……煤山今为景山,逊国后,余尝登山凭吊,慨念兴废,悲思陵求治之勤,失国之惨,殉国之烈,徘徊俯仰,久之不忍去。今读《明史》,辄为流涕,作数日恶。至先朝待遇之优,恩礼之渥,所以慰其英灵而安其子孙者,有过汤武之待夏殷。凡兹典礼,皆出先朝之本心,非由明室之求请……俯观今事,金滕书在,铁券盟寒,益叹先寓盛德宏量为不可及,废书三叹,作《长平公主曲》。丙寅除夕杨圻识于郑州军中。
全诗从李自成攻入北京、朱氏宗室殉国及清人尊重明室等历史故事入手,铺排有序,人物刻画生动,情节安排紧凑。其中写崇祯皇帝殉国之情景,尤为传神,诗云:
君王回顾泪潸然。骨肉今当速自全。自古国君殉社稷,我行在后卿请先。皇后逡巡起承旨。袁妃再拜谢赐死。此时两主入宫门,痛绝惊魂不能视。生儿杀儿儿莫嗟。奈何生我帝王家。何如从母全家死,地下相随伴阿爹。儿生从父死从母。国破家亡敢独后。他生不到贵人家,来世愿为太平狗。君王拔剑泪如线。欲斫不斫走绕殿。后妃浴血在一旁,姊妹牵衣齐掩面。雪肤花貌化游魂,珠廉玉砌殷红溅。此时钟鼓报黎明。弃剑掷地酒亦醒。草草出宫一回首,宫中白骨堆纵横。昭阳恩爱一朝绝,锦绣山河不独生。步上煤山红阁里。四顾宫城烽火起。兆民何罪在朕躬,遗诏书襟犹罪己。花里君臣毕命时。阁西第七海棠枝。鼎湖波静骑龙去,三日人间尽不知。
总而言之,《檀青引》、《长平公主曲》之作,突出杨云史哀述朝代兴亡,实为《江山万里楼诗钞》之一大主题。
自《江山万里楼诗词钞》刊行后,杨云史诗名愈大,慕名投书索和及推许之人日不虚然。其后十余年,杨云史也创作了大量诗歌,并于避战香港之第二年(1939年)着手编辑《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拟付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早在1936年,杨云史曾于《青鹤》连载近十年之新作,其中居卷首为《中原纪痛诗》五律十八首,乃紧接前集,沉痛总结吴佩孚征战南北、最终功败垂成之经历,题下小序及自注约6000字,纪事翔实,颇有褒贬,如褒扬吴氏部将五十混成旅旅长陆澐之兵败而自戕成仁诗云:“安史今方众,忠贞久不闻。谁哉临大节,唯有陆将军。兵败非关敌,城亡共此君。何须真个战,妙语绝人群。”杨云史以诗纪事,春秋笔削,存历史之真相,哀悼吴氏大军之死亡将士,抒发兵败之愤懑,几乎可为一部北洋军阀战争简史,极具价值。
20世纪30年代,杨云史诗名大盛,当时京沪各地报刊多转载其人其诗,连外国人亦搜购其诗,慕名远投者极多。故其曾于《虞社》发表启事,以抒不胜应酬索题之苦云:
杨云史启事中交代其不作违心之唱和酬酢,主张诗以写心,载道传德,具真性情,稍不满时人专作七律或步韵之弊。而《潘质之先生〈宝砚斋诗集〉序》更能体现其重情之诗学观:
除此之外,作为留意历史兴亡及积极关注社会时局之杨云史,其诗仍多纪事,尤多用古体,即事命篇,抨击时弊,表达对动荡时局及苦难同胞之关注。如《拉夫行》揭露当时地方政府乱拉童叟入伍,以致百姓家破人亡,惨绝人寰,民怨沸腾,诗中人物形象,叙事情节,极为动人,表达诗人对广大受难人民之同情,比起杜甫《石壕吏》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杨云史向来有意识以诗传史,故对社会奇人异事,多有纪载,如《愚孝篇》五古记载北平巡警刘俊卿割肉救母之事迹,《尸税歌》七古短篇反映民初四川某县尸骸有税之苛政,均可见一斑。
面对日军之围捕、轰炸,抗日军民仍“亡命草露间”,誓死杀敌,其中诗人描述“昼伏窜荆棘”、“肉搏抉大刀”之敢死队,“忠勇义所激”、“空山夜磨刀”之东北学生,忠勇报国、视死如归之气概,形象鲜明。然而经过敌机一夜疯狂轰炸后,军民血染香山,“白骨积如雪”,诗人发出“我心痛如伤,我目惨欲裂”之无限哀怜,严正斥责日军侵略及杀戮中国军民之暴行。是诗作于北平,后来才于香港《大风》发表,登载时因审查忌讳而阙字数处。
1938年,北平已沦陷多时,吴佩孚坚拒出任日伪傀儡,并遣杨云史南下加入抗日阵列。杨云史遂化名叶思霞成功逃离北平,抵达上海,欲顺归常熟扫祭而不得,乃辗转南下香港。
《己卯清明九龙城踏青》其三:
《庚辰重阳有感》其一:
这首七古长篇,叙事铺排,磅礡淋漓,追溯甲午以来,日本侵凌中国,至今全面战争,气愤至极,故借李、白二将军于田家镇大战日军,撰诗述怀纪事,以诗纪史,歌颂两将军之功勋,如“十荡十决江水赤”至“如丘如陵如膏浆”句,洋洋洒洒,极为震撼,反映中国将士英勇杀敌之气概。全诗章法布局,细密有致,情感激昂澎湃,诗格悲壮雄劲,实为中国抗战时期诗歌之巨制。
诗人情感诚挚,诗风沉雄悲壮,歌颂罗斯福之领袖风范,并恳请其支援中国。自杨云史和诗后,中国各地诗人和诗纷纷寄至香港,多达三百位,和诗三百六十三首,蔚为抗战诗坛之一大盛事。同时,杨云史也为陈孝威作《题云霄一羽图》,诗亦寄英国首相丘吉尔,借此希望英国支持中国抗战。
另外,1939年12月吴佩孚病逝北平,杨云史作《哭孚威上将军》五律四十首,发表于《大公报》,广为流传,纸贵一时。如诗云:
征南杜元凯,一鼓下川湘。欲致共和治,何分南北强。讴歌闻梦泽,兵马在衡阳。满腹踌躇志,威名震八方。(其二)
哀我中州士,壶浆义薄云。可怜真百姓,争说大将军。垂泪言秦政,闻声似宋君。三年思杜母,悲喜欲云云。(其十四)
白帝英雄气,荒荒云出门。万方皆跃马,一寺独闻猿。乌鼠秋相警,风波势欲吞。孤城如斗大,西顾太销魂。(其十九)
谈笑挥强敌,将军绕指钢。自全惟气节,无欲便坚刚。虎口完三戒,人心恃一匡。盖棺今定论,舆榇太心伤。(其三十四)
四十首五律,连章一气,架构宏大,多附小注,几乎等同一部吴氏个人传记。其诗追述吴佩孚由驰骋中原之常胜将军,到后来一败涂地而入四川之落难英雄,再述晚年居京不受日伪引诱、秉节以终之国士气概,以诗纪人,哀悼故主,浩气长存,悲壮淋漓,句法、章法均臻至纯熟苍劲之境,这是杨云史最后一组大型之五律连章体,可与前期《癸丑北游五十首》、《中原纪痛诗》(十八首)媲美。
除了诗词之外,杨云史曾创作一批游戏新体诗,可惜学术界几乎无人谈及。杨氏之创作动机明显与20年代白话文兴起有关,如《夜沉沉》、《春光绣》、《西江月》,浅白而谐趣,近似元曲味道,值得注意。
1939年,杨云史在避战香港第二年开始整理近十余年以来之新作,编为《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以下简称《续编》),准备联同前集一并出版,并于五月撰序,发表在《大风》杂志上。其后中秋再补志云:
这是杨氏1939年中秋自述编书之原因及体例,可知《续编》已分卷命名,大致编好。其后,预备在1941年年底由香港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不料校对未毕,杨云史便于是年7月15日病卒,当时林众可《杨云史绝笔诗》曾提及遗稿校对情况:
流徙兵尘里,艰难得此编。公真工部圣,我愧玉溪贤。灵爽犹相接,家风未克传。十年灯火教,挥泪溯从前。
一、《江山万里楼诗钞》(代称《濮蕃钞本》)
二、《江山万里楼诗选》(代称《青鹤》)
1936年,上海《青鹤》杂志连载杨云史《江山万里楼诗选》(共十辑),均为1926年以后之诗,凡二百六十四首,观其编排有序,应据手稿而载。同时,《青鹤》“近人诗录”专栏,亦先后载其新作四十六首,仅《青鹤》已保存杨云史中晚年之诗三百余首。
三、《杨云史先生侨港诗文钞》(简称《侨港诗文钞》)
此书今藏江苏常熟图书馆。为杨云史晚居香港时,请同客香港之乡人陈文钟缮写近年之新作,多为1938年至1939年间之作品。凡钞诗四十八题九十七首,词六阕,文四篇。
四、《江山万里楼未刊诗》
以上四种文献,大抵保存了杨云史未刊诗近七百首。
2003年,学者马卫中、潘虹校点出版《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主要点校前集《江山万里楼诗词钞》,并据《青鹤》、《侨港诗文钞》、《杨云史先生的集外诗》、《云史悼亡四种》、《玉龙词》所载,编为《江山万里楼诗钞集外诗》、《江山万里楼词钞集外词》,凡得集外作品三百余首。
由于马卫中、杨元璋整理本未及《濮蕃钞本》,再加上杨云史诗词长期发表在民国各大报刊,如《大公报》、《虞社》、《天文台》等,又散见其他别集、图卷等之中,前人均未加以辑录。有见及此,本人自2005年起开始辑录杨云史1926年以来之诗词,编为《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凡得集外诗一千二百零七首,词作一百二十阕,游戏新体诗二十二首。
本书主要以《濮蕃钞本》、《青鹤》、《侨港诗文钞》为底本,并其他报刊别集图卷,注明作品出处,斟酌发表年份,先后排列。然后,参校诸本,注出异文。
全书分三部分:一诗钞,二词钞,三游戏新体诗。书末附录时人哀挽杨云史之诗文,选编杨云史交游赠答之诗作,并李猷《杨圻传》、斠沧阁主《评杨云史〈江山万里楼诗〉》及陈文钟、李猷本之序跋,以备参考。
最后,本书仅辑一千三百多首诗词,与原稿所收数量仍有很大差距,其中也有些可能已被删除在原稿之外,或有辑佚之价值。因此,希望曾在拍卖行亮相之原稿早日刊行,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杨云史诗词之面貌。又本书编辑期间,曾得到陈永正、李鸿烈、锺东等前辈贤友之帮忙,谨此深表谢意。
(2012年6月10日程中山于香港中文大学冯景禧楼)
注释
:①杨云史家世,详参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31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32页。
②杨圻著,马卫中、潘虹点校:《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按:本文其后凡引杨云史前期诗歌,均用此本,不另注出。
③杨圻著,马卫中、潘虹点校:《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82页。
④参《外务部为员外郎现署新加坡总领事馆二等书记官杨鉴莹请将原官声叙事致吏部度支部咨》,载《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10页。按:杨云史自谓曾任副领事、领事,时人或后人亦直称领事,似不准确。《杨圻谥妻记》云:“乃于外部求为小吏。戊申岳父伯行先生奉使英伦,奏调为副领事,差次新嘉坡译馆。”载杨圻编:《云史悼亡四种》(民国刊本),第10页。《江山万里楼诗钞自叙》:“二十七为户部郎中,举孝廉,邮部奏调郎中,外部奏充英国南洋领事。”载《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第678页。又钱文选《环球日记·游英日记》记宣统二年十月经新加坡云:“十六日。昨晚船已抵新加坡(SINGAPORE)而未泊码头,至今早六钟始登岸。新加坡我国总领事苏剑侯锐钊、领事署二等书记官杨云史……诸君,至舟迎迓。”钱文选撰:《环球日记》,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15页。
⑤《盘谷诗》自注云:“盘谷为暹罗都会,我国人寓居者百万人。辛亥之变,闽粤人避乱彼土尤多,皆以经商致富。”“乾隆时,越南嘉隆王阮福映,为西山党所逐,逃避暹罗者有年。嗣以六岁爱子因教士悲柔质于法兰西路易十六,得其兵力始复国。乾隆三十三年,暹罗为缅甸所灭,土酋分据国土。四十二年,其遗臣郑昭谋恢复故土,适我朝用兵缅甸,昭助饷有功。五十一年,封其子郑华为暹罗国王。昭,福建澄海人,今国王之祖也。”
⑥《杨圻谥妻记》云:“辛亥八月,余乞假归葬先公,舟至香港而武昌乱作……十二月,外部电调苏锐钊为拔太维亚领事,而催余仍为新嘉坡总领事,函电三至。时袁氏牢笼英俊,高爵以饵,从其游者,富贵且立致。余方痛纪纲之沦亡,伤世变之靡极,绝意仕进,电覆辞职。”《云史悼亡四种》(民国刊本),第14页。
⑦杨圻著,马卫中、潘虹点校:《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⑧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3页。
⑨杨圻著,马卫中、潘虹点校:《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77页。
⑩觉簃:《杨云史“榆关纪痛”可当诗史读》,北京《实报》1937年11月2日。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