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留日前期(1902—1906)思想倾向再探

2013-11-09 01:27孙海军
新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国民鲁迅科学

◆ 孙海军

鲁迅留日前期(1902—1906)思想倾向再探

◆ 孙海军

一般认为,鲁迅留日期间(1902—1909)以1906年重返东京、弃医从文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前一阶段鲁迅如当时大部分“清国留学生”一样,“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的学校之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演讲”。此外,青年鲁迅还在文字方面做了如下两项工作:其一,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这方面成绩主要有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雨果的《哀尘》以及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其二,介绍、编撰科学方面的最新成就与现实状况,前者如《说鈤》(“鈤”即“镭”之旧译——编者注),后者如《中国矿产志》和《中国地质略论》。纵观鲁迅这一时段的文字,青年鲁迅所瞩目的依然是以“国家”和“科学”为中心词语的时代共同话题,郜元宝则明确称之为“科学时代”。对“国家”和“科学”的关注,一方面残留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思想影响的痕迹,另一方面也说明鲁迅思想之远未成形,青年鲁迅还只是“清国留学生”大群中的一个。

但是,1906年之后,特别是1907年—1909年间,青年鲁迅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特质也逐步展现出来,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青年鲁迅放弃了原先对于“科学”的期望,而开始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某种意义上彰显出青年鲁迅的思想特质,即对于“主观之内面精神”的置重。而促发这一转向的正是所谓“幻灯片事件”,虽然日本学者经过多方考证,并未找到当年的幻灯片,但是就青年鲁迅思想进展的内在轨迹来说,幻灯片事件是真实的,并且对青年鲁迅思想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青年鲁迅弃医从文说明的不仅仅是对于医学的不信任,更多的凸显出其对于精神的置重,由科学到文学的转向,也就是对文学所具有的改变主体精神之力量的肯认,由此“精神”进入青年鲁迅的思想视野,并成为影响其一生的重要维度。对“精神”的置重在其后两年间写下的五篇文言论文《人间之历史》(收入文集时改名《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其所关心的主题已经从“国家”、“国民”、“科学”之类的共同时代话题逐渐向内转,“个人”、“ 精神”、“心灵”、“意志”、“信仰”、“道德”等个体主观因素成为其更大的关注点,“到‘心’与其他核心概念的提出,鲁迅开始从留日学生这个‘大群’中分离出来了”,以至于郜元宝直呼这一时间段为“心学时代”:“随着鲁迅对‘心’的理解逐渐明朗化,短暂的科学时代结束了,‘心学’时代揭幕”。“‘心学’时代的揭幕,是文学家鲁迅告别科学家鲁迅之始,也为日后文学家鲁迅告别学者鲁迅埋下了伏笔。”于是很自然的,鲁迅日本时期的思想被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段,即“科学时代”和“心学时代”。对于这一划分,学界似乎并不存在什么疑义,特别是将“1907—1909”这一时间段命名为“心学时代”,并由此探讨青年鲁迅与中国传统思维特别是心学传统的做法尤其值得肯定,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鲁迅思想建构中西方资源的一元论倾向,有助于加深对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但必须指出的是,郜元宝等直接将鲁迅留日前一时段命名为“科学时代”的做法仍然值得商榷。

文学家鲁迅是从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开始的,日本时期青年鲁迅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即是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起步的,特别是留日前期,鲁迅的主要文字工作即在翻译方面,因此,要探讨青年鲁迅思想的建构及其倾向,也必须由最初的翻译作品入手。这一时期,特别是1903年,鲁迅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主要有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雨果的《哀尘》以及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此外,鲁迅还写有一组“科学”性更为明显的文章,即《说鈤》、《中国矿产志》以及《中国地质略论》。纵观这一时期的文章,青年鲁迅的确表现出对于“国家”和“科学”等时代共同话语的关注,在《中国地质略论》中即以主人自居进而对中国赞美:“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人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种中国/外族的二分,鲜明表现了青年鲁迅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因而民族主义所要求的“大群”观念也为鲁迅所欣赏:“夫中国虽以弱著,吾侪固犹是中国之主人,结合大群起而兴业,群儿虽狡,孰敢沮者,则要索之机绝。”将改变中国羸弱的命运寄托在大群的兴起,明显是当年思想界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主流民族主义的做法。“群”在民族—国家神话盛行的年代则具体化为“国民”,这同样是青年鲁迅的希望所在,在其翻译的《斯巴达之魂》中有着很好的体现:“……不欲亡国而生,誓愿殉国以死……”;“汝旅人兮,我从国法而战死,其告我斯巴达之同胞”;“激战告终,例行国战,烈士之毅魂,化无量微尘分子,随军歌激越间,而磅礴戟刺于国民脑筋里。而国民乃大呼曰,‘为国民死!为国民死!’”“国民”成为这里的中心词语,并且“国民”是从属于国家(“国法”)的,为国而死成为一种值得赞赏的事情,因此这里的“国民”远未从国家的范畴下挣脱出来,成为以“个”为单位的人,依然是大群中的一个。对于“科学”的理解同样如此,在《月界旅行·商务辨言》中鲁迅强调指出:“导中国人群以进化,必自科学小说始。”由此可以看出,鲁迅这里所置重的依然是对于人群的引导与教化,以便跟上进化的大潮。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此时鲁迅对科学的认识带有一种神化的色彩,或者说对科学的效用有着近乎迷信的理解,主张通过科学小说的翻译来普及一般科学知识,以“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月界旅行·辨言》)。在《中国地质略论》中则认为,“凡是因迷信以弱国,利身家而害群者,虽曰历代民智所经营养成者矣,而亦为地质学不发达故”,这明显表现出一种“科学(地质学)强国”的思想倾向。这一切均说明此时的鲁迅依然处在大时代所发出的声音的影响之下,换句话说,鲁迅依然秉持着当年日本留学生中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主流观念和共同情绪,还远未真正形成其个人特色。

但是否能以此为基础,断言青年鲁迅的这一时期为“科学时代”呢?笔者以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对于“国家”(国民)和“科学”的关注只是时代话语在青年鲁迅身上的表现,就思想的建构而言,只是一层表象,并不能构成一种资源性的思想来路或者影响性的思维范式,因此随着青年鲁迅思想的逐渐觉醒,这些必将遭到抛弃。换言之,这一倾向并不是青年鲁迅的主要方面,更不是对其思想建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青年鲁迅自选择从事文字工作时起,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主义者,对文学所具有的改变人的精神理论值认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科学小说的肯定,某种意义上认可的也只是小说所具有的改变主体精神的力量,即是说鲁迅所瞩目的是“文学”而不是“科学”。下面首先由鲁迅最初的三部翻译作品入手来分析其留日前期的思想倾向。

鲁迅翻译雨果的小说《哀尘》刊发于浙江同乡会创办的《浙江潮》第5期,小说讲述了芳梯的悲惨遭遇,情节可谓简单,在雨果而言也只是小说的素材。但是青年鲁迅却选择翻译这篇作品,又是什么原因呢?日本学者工藤贵正认为:“鲁迅之所以被雨果这篇作品吸引而产生翻译的念头,是因为雨果的《水夫传》序中表现了鲁迅当时特别倾心的与进化论有关的思想。那就是:‘宗教、社会、天物’为‘人之三敌’,亦为‘人之三要’。而讲到‘天物’,也讲到‘宗教’与‘社会’,特别是反映‘社会’的《随见录——芳梯的来历》,正如思轩所说的那样,‘其文淡宕而有远韵,本篇似更优于《哀史》一层。’较之《悲惨世界》,也许这是鲁迅更为中意的素材。”虽然论者由进化论入手探讨鲁迅翻译这篇小说的意图,但也指出了人与“三敌”、“三要”之间存在的对抗关系,“宗教教义有足以杀人者,社会法律有足以压抑人者,天物有不能以人力奈何者”。在进化论盛行的年代,对这种对抗关系的叙写,某种意义上更能激发起作为主体的人的反抗意识,在天——人的二元对立中,青年鲁迅无疑更倾向于对人之主观力量的强调。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①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8页。

②郜元宝:《鲁迅六讲》,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

③日本鲁迅研究的开创者竹内好即持此说:“鲁迅在仙台的医学校看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才立志于文学这件事普遍地脍炙人口。这是他的传记被传说化了的一个例证。我对他的真实性怀有疑问。我认为,恐怕没有那样的事情吧。不过,不管怎样,这给鲁迅的文学的自觉投上了某种影子,这大概是无可怀疑的。”见[日]竹内好著,李心峰译:《鲁迅》,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④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439页。

⑤钱理群:《与鲁迅相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1页。

⑥郜元宝:《鲁迅六讲》,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3页。

⑦[日]工藤贵正著,赵静译、陈福康校:《鲁迅早期三部译作的翻译意图》,载《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期。

⑧[法]嚣俄著,庚辰译:《哀尘》,《浙江潮》第5期。

⑨鲁迅:《月界旅行·辨言》,《鲁迅译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⑩鲁迅:《月界旅行·辨言》,《鲁迅译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国民鲁迅科学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孔乙己
阿迅一族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国民”与民意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