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山东省乐陵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 德州 253600)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因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并出现大量的液体渗出,从而造成局部水肿现象,使患者出现红肿且很痒的皮疹块[1-2]。目前对于慢性荨麻疹主要有使用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虽然这些药物均可取得较佳的临床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反复发作[3-4]。如何提高药物的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我院对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氯雷他定治疗基础上另给予自拟的中药丸剂治疗,疗效较好,复发率降低,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我院诊治的1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6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中医病症诊断中风寒证、风热证及血虚风燥证相关诊断标准[2];符合我国皮肤病学中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3];未见明显或严重的继发感染,未合并其他脏器疾病;入组治疗前1个月内无短效或中效激素全身应用史,无抗组胺类药物及其他抗过敏药物外用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合并妊娠、哺乳;合并肝肾、脑等重要脏器损伤或原发疾病;合并精神疾病;近1个月内有激素、抗过敏药物全身或局部应用史患者。观察组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 29~57岁,平均(34.6±9.3)岁;病程 3~10年,平均(5.4±2.7)年。对照组中,男 31例,女 29例;年龄 28~59岁,平均(35.2 ±9.6)岁;病程 3 ~10 年,平均(5.7 ±2.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给予氯雷他定(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410)口服治疗,每次10 mg,每天1次。对病情严重患者,可给予维生素C 2 g+10%的葡萄糖酸钙2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口服氯雷他定基础上,同时给予医院自拟中药丸剂口服,每次1粒,早晚各服1次。每剂丸剂含防风20g,白芍、鸡血藤、当归、川芎、黄芪各15g,地肤子、生地、制首乌各12g,僵蚕、蝉蜕各8g;各中药捣碎成粉后应用蜂蜜等制成蜜丸,并包装好阴凉处储存。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风团、瘙痒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判定,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治疗后对治愈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患者荨麻疹复发情况。
主要依据患者风团、瘙痒等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判定。治愈:患者各临床体征均消失,风团消退,且治疗期间未见发作;好转:患者风团完全消退或消退不少于30%,且消退后再次发作时间较治疗前延长,瘙痒也明显减轻;无效:患者荨麻疹症状风团、瘙痒均未见明显改善。以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期间定期检测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患者也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愈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治愈的45例患者随访6个月内有复发者共8例,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随访25例,复发10例,复发率为40.00%。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荨麻疹发病率较高,约20%的人患不同程度的荨麻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极度瘙痒并可见红斑,凸起,颜色苍白或鲜红,时起时消[5]。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肥大细胞的活化,导致其释放组胺类血管活性介质,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使皮肤出现水肿及红斑。40%的荨麻疹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症,其原因是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出现,有10%的患者则不会出现血管性神经水肿病理特征[6]。广义上的荨麻疹皮肤损伤区并没有出现具体的病灶,同时血管性神经水肿也是只在局部中出现,如额面区域(眶周、口周区域)、舌头、悬雍垂、软腭或喉部、四肢等。荨麻疹可以根据病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其中急性荨麻疹持续时间短于6周,多因食品、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和抗生素)及昆虫叮咬等原因引起;慢性荨麻疹则指病程持续时间大于6周,其发病原因至今还未发现,因此被认为是特发性疾病[6]。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可能与自身的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在荨麻疹患者中出现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现象。同时,荨麻疹的病理基础血管性水肿和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甲状腺抗体(抗甲状腺和抗过氧化酶)密切相关。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在40% ~60%的荨麻疹患者均发现循环的IgG抗体拮抗IgE受体或IgE[7]。因此,根据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抗组胺类药物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许多过敏性反应都是因为激活了组胺亚基所致,组胺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8]。H1组胺受体可以介导增加一些介质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下调体液免疫功能,增加抗原呈递细胞的能力和上调TH1的吸收和增殖,并促进干扰素(IFN)的产生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8]。通过结合H1受体和作为反向激动剂的药物,可以直接通过对H1受体的干扰与组胺H1受体的活性抑制来减轻过敏性炎症[8]。抗组胺H1受体药物可发挥许多有益作用,同时也可能出现如阻断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H1抗组胺药物在功能上分为2代,第1代药物较容易穿越血脑屏障并占据位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H1组胺神经元突触后膜的受体,第2代H1抗组胺药不容易穿过血脑屏障[9]。第1代抗组织胺药可有效地控制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但他们也伴有不良反应,如镇静作用和抗毒蕈碱作用[10]。第2代H1受体拮抗剂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第1代,其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功效并降低(或可忽略不计)镇静作用,最频繁使用的第2代H1受体拮抗剂有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11]。氯雷他定可特异性抑制H1受体,从而抵抗组胺作用,同时还具有减少白三烯释放、稳定肥大细胞等作用,是目前应用相对广泛的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之一。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瘾疹”,其病因与患者腠理失密、禀赋不耐,再加上风寒、风热、风湿入侵或饮食失节、食入过辛辣等食物而致脾胃失和、湿热困脾有关[12],治疗上主张散寒清热、祛风止痒、凉血解毒等扶正驱邪治疗。本研究所用自拟中药丸剂主要含防风、白芍、鸡血藤、当归、川芎、黄芪、地肤子、生地、制首乌、僵蚕等,其中白芍、当归、川芎能和血通络、活血养血[13],鸡血藤、制首乌能润燥益养,地肤子、防风能止痒疏风,诸药合用共同起祛风止痒、补气养血的功效。
研究结果表明,给予中药丸剂辅助治疗的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单用氯雷他定组,且两组间均未见显著不良反应,这提示中药丸剂可提高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且不增加其不良反应。同时还发现,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降低,这表明中药丸剂还可有效降低荨麻疹复发率。因此,中药丸剂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且复发率低,是一种有效用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徐月明.雷公藤多苷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3):171-1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
[3]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4.
[4]林沛君,刘树周,裴国明.防风通圣丸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8,19(1):54-55.
[5]Wang CY,Maibach HI.Immunologic contact urticaria——the human touch[J].Cutan Ocul Toxicol,2013,32(2):154 - 160.
[6]Asero R,Bavbek S,Blanca M,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urticaria/angioedema induced by multiple NSAIDs:an expert panel review[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13,160(2):126 - 133.
[7]陆 琪.盐酸非索非那定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J].中国药业,2012,21(20):97-98.
[8]Krause K,Grattan CE,Bindslev- Jensen C,et al.How not to miss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masquerading as urticaria[J].Allergy,2012,67(12):1 465-1 474.
[9]Church MK,Maurer M.H(1)-antihistamines and urticaria:how can we predict the best drug for our patient?[J].Clin Exp Allergy,2012 ,42(10):1 423-1 429.
[10]Fett NM,Teng J,Longley BJ.Familial urticaria pigmentosa:report of a family and review of the role of KIT mutations[J].Am J Dermatopathol,2013,35(1):113 - 116.
[11]陈煜华.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9):55-56.
[12]陈红玲.盐酸非索非那丁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J].中国药业,2010,19(5):59- 60.
[13]李 黎,王春梅,刘冰梅.白芍总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病杂志,2010,26(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