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杨金芬,周文涛,田 萍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所致,可引起下腹部疼痛、坠胀及腰骶部疼痛,常在月经前后、性交、劳累时加剧[1],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慢性盆腔炎导致的盆腔粘连已成为引起继发不孕症的首位因素,且病程长、反复发作,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者可因为生育等问题影响到家庭和谐[2]。临床通常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但由于女性生殖器官特殊解剖部位及耐药菌株的增加,致使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本院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配合相应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20例,均有性生活史,平均年龄(31.5±6.85)岁 ,病程(4.32±2.14)年,均行盆腔B超检查、血常规检查及妇科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所有患者参照妇产科学[3]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年龄、病程、病变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取宫颈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均实施敏感抗生素治疗1周和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用中药汤剂口服、保留灌肠及中药热奄包治疗。各项治疗均10 d为1个疗程,中医治疗均于月经干净后第1日开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症状体征、妇科检查、B超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妇科检查及B超明显改善;有效:上述均有所好转,但经期仍有不适感;无效:经治疗后诸症均未见改善。症状体征评分:①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评0~5分;②子宫活动受限、压痛,评0~5分;③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评0~5分;④腰部下腹下坠酸痛,评0~3分;⑤白带增多,评0~1分。
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0) 11.85±1.95 4.50±1.02*#对照组(n=60) 11.66±1.80 7.27±1.54*
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抗生素治疗为主)的有效率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n(%)]
3.1.1 注意休息:慢性盆腔炎患者应劳逸结合,节房事,不宜过于劳累,以免症状加重[5]。做好避孕工作,尽量减少人工流产的创伤。腹部保暖,避免足部受凉。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每日用温水或中药煎剂清洗外阴部,保持外阴清洁。注意经期卫生,提倡淋浴,禁盆浴及性生活,以防逆行感染。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指导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少穿紧身衣裤,穿棉质内裤,且因分泌物较多,要及时更换内裤。
3.1.2 情志疏导:慢性盆腔炎患者常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且迁延多年不愈,患者久之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6],又因肝气横逆犯脾而致胃纳减退、失眠、神疲乏力,使疾病更容易不愈,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均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故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语言交流和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为患者提供表达不适的机会,并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且对患者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情绪[7]。护士应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保健常识,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告知患者明确良好的心态能起到抗病健身的作用,向其介绍治愈病例,鼓励其放松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1.3 饮食调护:盆腔炎患者应以摄入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食物为总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充分补充营养,可促进水谷精微的化生,扶助正气以祛邪外出[8]。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宜进食清热利湿、滋养脾胃的食物,忌食耗气损津、油腻、粗糙、坚硬食物及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阻碍气血畅行。
3.2.1 中药保留灌肠: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灌肠前向患者说明灌肠的适应证、禁忌症以及灌肠的必要性、安全性[9]。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提高患者对灌肠治疗的认识,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从而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将煎煮好的中药取100~150 mL保留灌肠,每日2次,温度控制在40~42℃,灌肠前嘱患者排尽大小便,取头低臀高侧卧位[10],床头摇低10 cm,臀部略抬高10~15 cm,插入深度一般为20~25 cm,灌注压力要低(药液平面距肛门高度不超过30 cm),20 min内将药液缓慢注入。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常询问患者的感觉,如出现腹痛、腹泻、头晕、面色苍白、心悸等明显不适则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处理。灌肠后保留1h以上,指导患者每隔10min变换1次体位[11],疼痛显著部位要延长保留时间。保留灌肠结束后立刻予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每次30 min,每日 2次,照射高度为 30~50 cm,以患者感到温暖舒适为宜,嘱患者不可自行调节时间及强度,以免烫伤,治疗期间要加强巡视。
3.2.2 中药热奄包外敷:根据女性生殖器官静脉血运丰富、盆腔器官相邻、血管壁薄的特点,采用局部热敷、熏蒸等方法可使药物直接浸润渗透到子宫周围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也是近年来治疗慢性盆腔炎较为常用的外治方法[12]。本院采用中药热奄包局部热敷的方法,将打碎的中药装入布袋中,放于水中浸泡30 min,于微波炉上加热3~5 min,患者取仰卧位,将药包置于患者下腹部,取毛巾2~3条,折叠成 4~6层,放置于热奄包和患者皮肤之间,以患者能耐受热度为宜,毛巾与被服之间放一中单。根据患者对热度的感受,逐渐减少隔热毛巾的层数,直至热奄包直接与皮肤接触,热敷时间保持在40~60 min,每日2次。
3.2.3 中药汤剂口服:中医时间护理的渊源已久,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转变和人体内部脏腑机能失调密切相关,且人体的五脏相通,同时五脏之气与自然界的四时五行之气相呼应。如果能掌握疾病变化的规律,并结合用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指导患者正确服用中药的时间及方法,告知患者坚持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每次煎煮前要将中药浸泡0.5~1 h,第1煎30~40 min,第2煎20~30 min,2次药液混匀后于饭后1 h温热服,每剂药可分2~3次口服。嘱患者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的“妇人腹痛”、“带下病”等妇科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为感受邪毒、湿热蕴结下焦、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而发,治疗当以行经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14]。活血化瘀药可直接扩张血管,改善组织微循环,改善病灶周围血氧供应,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保留灌肠可使中药直接通过直肠、结肠吸收到达盆腔;中药热奄包属内病外治的方法,热奄包的热蒸汽可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又可使包内中药离子渗透到患者病痛所在,从而加强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盆腔静脉较为丰富,且较其他部位静脉壁薄,缺乏瓣膜,因此通过肠道及腹壁局部给药,浓度高,吸收快,能使因长期炎症刺激形成的粘连或包块得以吸收、消散、松解[15];红外线具有电磁波的多种生物效应与辐射温热作用,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另外,辐射温热作用可使局部组织内部温度迅速升高,促进药物的吸收,使盆腔迅速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细致的护理能使患者从治疗、心理、饮食等方面得到指导,从而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1]裴艳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1):1672.
[2]颜玲,周俊兰.中西医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J].上海护理,2011,11(4):43.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7.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5.
[5]朱晓红.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护理干预[J].河北中医,2011,33(10):1572.
[6]吴军英.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65.
[7]梁彩英,陈南官,廖颖文,等.中医综合治疗与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 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3):102.
[8]周敏,曾谊.急性盆腔炎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72.
[9]史晋梅.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8):1113.
[10]邢春光,石淑珍,王艳.不同体位对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结肠透析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13.
[11]黄亦武,邱锡坚.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6):40.
[12]马玉双.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外治法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2):65.
[13]高淑瑞.中医时间给药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77.
[14]张金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观察及护理[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6):489.
[15]孙晓玮.中药保留灌肠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