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超常”发展模式:重庆文理学院的案例

2013-11-07 07:18蔡宗模石东平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交叉学科产学研

蔡宗模,石东平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0)

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超常”发展模式:重庆文理学院的案例

蔡宗模,石东平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0)

作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为背景的新建本科院校,重庆文理学院为了回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超常”发展措施,举全校之力,着力打造院士团队,创建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并成立专门学院,创新办学模式,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其发展模式值得总结和借鉴。

超常;案例;模式;产业;重庆文理学院

“广受赞誉的‘重庆文理现象’集中概括了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办学模式和办学方法等几方面的创新成果。几代人的辛勤工作使重庆文理学院在同类院校中铸就了辉煌!”(涂铭旌)[1]作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为背景的新建本科院校,重庆文理学院为什么能在一无材料专业办学之历史积淀、二无中心城市之区位优势、三无研究型重点大学之声誉和吸引力的情况下,引进院士、打造院士团队、发展材料交叉学科,并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其超常规发展材料交叉学科以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值得研究。

一、“超常”发展的背景

(一)回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

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积极抢占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回应全球科技革命的挑战,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工业

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组织,大学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重庆文理学院发展材料交叉学科,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契机。

2.培养创新型材料工程师的紧迫性

实施“卓越计划”,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材料工程师是其重要内容。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现代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中,新材料是基础,是先导。研究显示,我国新材料跟踪仿制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少。这就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材料工程师,奋力改变我国传统材料产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低效益的现状。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排名中,中国位于125个国家的第77位,材料工程尤为严峻[2]。目前,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要求创新型材料工程师具有下列创新能力:开发能源装备用结构材料和能源储存及转换材料;开发环境友好材料和环境治理材料;面对资源不断枯竭,发展新型材料和材料高效循环利用技术。这些,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材料工程师队伍,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作为一所普通地方本科院校,重庆文理学院要想承担这一使命,必须采取非常之举,引进学科领军人物。

(二)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

1.重庆地区新材料产业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总量庞大、条件优越的区域内需市场。重庆是我国主要的汽车摩托车制造基地和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以汽车摩托车为代表的制造业是新材料的最大用户;重庆也是我国两个综合化工基地之一,化工材料需求量大;重庆还是我国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之一,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对高性能材料有着迫切的需求。《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重庆材料产业要实现产值2 500亿元。《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个重大产业集群,推动重庆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新轨道。可见仅在重庆地区发展材料交叉学科就有着旺盛的需求和巨大的潜力。

2.重庆地区新材料产业研究基础薄弱,人才匮乏

虽然重庆市的新材料产业近几年有了迅猛的发展,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全国新材料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甚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新材料产业集聚度较低;通用材料供大于求,高端新材料不多,关键技术缺失;新材料产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面的能力弱;投入和配置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材料产业链不完善,对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没有形成合力;新材料产业高端人才匮乏(特别是博士、高级职称人才极其短缺),产品技术密集度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新材料产品少。因此,加大材料产业技术研发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任务非常艰巨[3]。

二、“超常”发展的主要举措

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重庆文理学院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通过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吸纳科研力量,组成了由40余名教授及博士构成的重庆市高校“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建成了材料交叉学科实验室,成立了材料与化工学院,创新办学模式,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加工等专业进行交叉领域的研究,向学生传授多个交叉学科的知识,开展材料交叉学科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打造院士团队, 创建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1.予特殊政策,着力打造院士团队

在市委、市府的关怀和市教委、市科委、永川区委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学校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备精锐力量,广揽优秀人才,着力打造材料交叉学科创新团队。为了吸引材料交叉学科相关高素质人才加盟我校,学校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凡符合“高学历,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体现学科交叉”这三大特征的人才,可以不受名额和其它条件的限制,打破人事工作常规,特事特办,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经过4年建设,目前已经组建了43人的院士团队(其中院士1人,教授15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19人),博士和在读博士人员比例达到71%,建立了一支与优秀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举全校之力,建成材料交叉学科实验室

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愿景是建成一个政、产、学、研、资一体化,跨学科交叉的新材料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综合体,强化学生解决工程中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3-5年内创造出3 000-5 000万元的价值。为此,需要迅速建立起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材料交叉学科应用研究实验室,集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一体,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和优势。

重庆文理学院领导对中心的办学设想充分支持,共全校之识、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仅用2年时间,就高水平完成了在其他大学需要5-1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涂铭旌)。近年来累计投入已达2 000余万元,建成了约5 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价值1 600余万元的实验及分析检测设备,包括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加工实验室(LED荧光材料室、微纳米材料合成室、粉末冶金室、PVD纳米结构超硬涂层中心、合金熔炼室、固体粉碎室、烧结室等),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实验室(扫描电镜室、综合热分析室、金相分析室、LED荧光分析室、元素分析室等以及微纳米粉体工程实验室)等。中心以“科技与人文结合,治学与修身相融”为指导思想,以“应用(基础)研究―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为发展模式(思路),通过主任负责制,狠抓团队建设,强化日常管理,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二)整合多方资源,成立材料与化工学院

为了发展材料交叉学科特色专业,需要整合多方资源。2011年经过院系调整,学校将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合并,组建了材料与化工学院。目前,该学院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与制药方向)、环境科学(环境治理工程方向)等7个本科专业(方向),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环境监测与评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4个专科专业,涵盖材料类、机械类、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类别,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三)创新办学模式,构建政产学研资合作机制

专家们普遍认为,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新材料量大面广,涉及多学科(如物理学、化学、计算科学、工程学和材料学等)、多领域,甚至边缘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由此决定了材料工程师的培养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培养模式。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来源于前苏联,过分强调专业化和科学化而割裂工程本身,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强调学术能力而忽视协作精神、重知识学习而轻实践创新等问题,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也与现代企业生产及其用人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涂铭旌院士领衔的“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政产学研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纽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科技中介共同参与的“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一批跨专业、多功能的联合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逐步发展成为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一体化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有效解决学生到企业实践的难题,同时与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切实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工程生产实际等紧密结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资金、场地、技术指导等实践教学难题,从多方面保障优秀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植根重庆、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办学目的。(见图1)

图1 政产学研资人才培养模式①

2.政、产、学、研、资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产、学、研、资是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有各自特有的任务和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政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对提倡、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和保护产学研资合作教育正常、深入、有效地开展,具有重要的职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产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产,需要研的支撑,还需要有从事知识技术应用、转化和研发的人才,这需要教育来培养;研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生产,还为了促进产与学,促进产的研往往是来源于生产实践并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技术成果,以知识生产为目标的研和以技术应用为目标的研对学的促进作用是有差别的,前者保证了学的内容的前沿性、新颖性,后者则保证学不脱离实际;学所培养的人才,一部分输送到研,一部分输送到产,前者是少量的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才,后者是大量的从事专门职业的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熟悉企业生产的教师及相应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更需要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条件;资是资产、资本的引进与转化,离不开政策环境的营造、产业界和各种社会资本的投入以及研究开发的回馈互补、相互支持。其中,政府是核心和主导,高校和企业是产学研技术联盟的主体,产学研联合的基石是“互信+共赢”,通过科技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最后形成技术联盟实体,充分发挥政、产、学、研、资的联合、互动作用,实现优势互补。

3.政、产、学、研、资联合办学的形式

政、产、学、研、资是不同的系统,它们各自的运行机制、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如何把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实现共赢,是一门高超的管理艺术,也是对组织协调能力的一个挑战。在涂铭旌院士的领导下,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在走政产学研资联合办学的道路上采取了多种灵活的形式,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在与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合作的大学已超过6所、企业15个、研究单位4个,已初步达到“建设一个素质优良的材料工程师培养基地”的目标(如图2)。

图2 政产学研资联合办学形式②

三、“超常”发展的初步成效

(一)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短短四年,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围绕“硬质合金表面涂层金属陶瓷”“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纳米改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开发研究,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刀具涂层材料”“LED荧光粉”“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等产业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国外有影响的科技成果。正在打造的化学、化工、材料学科专业集群,正在探索的交叉学科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校科研促教学、科研促产业树立了典范。目前中心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横向项目10余项,科研及建设经费近2 000万元。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75),EI收录17篇。主编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5部,申请发明专利31项,其中授权12项。目前,已经拥有荧光粉及LED灯具、PVD超硬涂层、硬质合金刀具、高性能纳米涂料等4条中试示范生产线,四个研究领域已进入重庆市先进行列;“白光交流LED用黄色荧光粉”“T8 LED日光灯”“纳米金属陶瓷刀”“三合一内墙健康漆”等四个成果转化产品获批2012年重庆市重点新产品;2012年科研成果转化产值达到780余万元;五个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三等奖。

(二)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

目前,以新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为依托,立项建设了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学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市级实验示范中心)等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工学院、贵州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了6个实验室,与17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科技项目、技术服务、生产建设和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并孵化出了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学、学校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环境科学”、学校第二批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自2009年以来,在《科技资讯》《实验室科学》等刊物上发表6篇教改论文,承担了7项教研教改项目(其中2项为重庆市级教改项目),出版《科技竞争谋略》等3部教材,建设了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和9门网络课程。

(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中心培养的学生掌握了化学、材料、机械工程等交叉学科的宽广知识,具备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四年来,学生科研立项43项,获奖项目4项,其中《重庆大足传统手工锻打刀的科学研究》项目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和重庆市特等奖,《一种新型可降解抗菌复合膜的研制》项目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和重庆市特等奖。

通过多学科交叉和“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构建了优秀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培养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与研发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工程管理及竞争能力等四大工程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再深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5%以上,各专业一次性就业率均在80%以上,总就业率在90%以上。

注释:

① 本图来自涂铭旌院士的报告(PPT)“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建设设想及进展汇报”(2011年12月19日),特此致谢!

② 本图内容来自涂铭旌院士的报告(PPT)“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建设设想及进展汇报”(2011年12月19日),并根据中心提供的最新材料有所更新。

[1]文博.弦歌浩荡三十五 历尽风雨铸辉煌[N].中国教育报,2011-11-03(4).

[2]Michael E Porter,Klaus Schwab,Xavier Sala-I-Martin.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7-2008[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568.

[3]唐潜宁.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28-29.

(责任编辑蔡宗模)

“Supernormal”DevelopmentModeofServiceAreaIndustryUpgrade:Taking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asanExample

CAI Zongmo,SHI Dongping

(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Yongchuan,Chongqing402160,China)

As a newly built univers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in order to respond the challenge of industry upgrade and the needs of service area industry develop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dopt “supernormal” development measure,strive to build the academician workshop,fou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 research center and the specialized school and innovate the school-running model with the hard work of the whole university,and it realizes supernormal development with a series of landmark achievements,which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ence and whose development model are worth of reference.

supernormal; case; model; industr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G646

A

1673-8012(2013)02-0019-05

2013-02-21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专项(2011-TC-012)

蔡宗模(1967-),男,重庆璧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石东平(1964-),男,重庆潼南人,教授,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交叉学科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黑夜的献诗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