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降至3.3%,比其之前的预测下降了0.2个百分点。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两个0.2的巧合不仅表明经济增速的强弱快慢,与全球经济发展宏观层面的“趋同化”,而且提出了一个隐藏在增速背后的新问题:即怎样的经济结构有助于主要经济体摆脱目前增速趋缓的困扰?
1990年至2012年世界各地区石油产量示意图
答案是共同的,即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只是表述有别。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了较长时期的“增长疲弱期”,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能力过剩。美国经济跌入谷底之后开始逐渐升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应急刺激有望逐渐淡化,转而采取一些中长期的策略安排,以改善其过度负债、透支消费畸形增长模式造成的不良后果,可以预见的一点就是奥巴马政府强调的“再工业化战略”。
一句“再工业化战略”,其意图是将目前所拥有的具有领先优势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再造”让其在未来仍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即,让眼下备受危机困扰的发达经济体在经历了“工业化”和“去工业化”两个历史阶段之后,将完全可以通过“再工业化”战略实现重构产业链和再造高附加值环节的双重目的,进而完成其后危机时代的经济转型。
经济增速回落,对于能源行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相关的原油需求自然大大放缓,中国尤其如此。今年一季度中国以“弱复苏”开局,GDP同比增长7.7%,整体经济运行仍然处于2011 年以来形成的下行减速通道中,特别是工业增速低于预期,产出缺口继续扩大,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对原油的需求减少和库存增加。
“转方式、调结构,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全球经济增长进入深度调整。行业也不例外。对于事关全球经济发展晴雨表的能源行业来说,能源格局、能源结构发生的转变与变革也正倒逼着能源企业调整发展战略,要成功地实现赶超战略,我国能源行业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发展的战略转移,二是发展的实际质量和效益,三是更加重视GDP指标与其他发展指标之间的综合和平衡,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建立以质量获取效益的优质发展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速数字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推进“再工业化”,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谋求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就能源行业而言,尽管世界各国在能源政策上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能源的“碳化氢”时代即将过去。在目前石油还无法被有效替代的背景下,石油资源所具备的稀缺性迫使国际石油公司纷纷进入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非常规油气领域,如油砂、重油、页岩油、深海油气和极地油气等。亚太地区,由于人口多、油气生产和消费较集中,一些边缘、海洋的大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该地区国际合作的热点,呈现激烈竞争局面。
石油勘探开发部位变化的趋势,意味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这种发展趋势,带来的是“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偏远。石油更难勘探,开采成本更高”。数据显示:过去10年内,世界前7大国际油气公司用于开发方面的资本支出规模增长225%。但各公司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几乎为零”,大部分新增产量与成熟油田的自然递减相抵。
“已动用资本回报率”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一大问题。PFC Energy的分析显示,尽管过去3年油价上涨,但石油勘探和生产的“已动用资本回报率”却出现了下降,更加昂贵的成本结构困扰着这个行业。同时,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合理的规划也在困扰石油行业。据IPA调查,“为了采出第一桶油而追求难以实现的速度,使行业深受其害。这种行为使每年的资本支出增加几百亿美元,并且降低了第一桶油采出后的产量达标率。”
能源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思路与方式必定需要跟着改变。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石油生产上游领域依靠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勘探开发成果,这种状况在未来的一个世纪里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依赖的程度还将提高。随着勘探开发行业走向更加偏远和复杂的国家及地区,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油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提升管理水平也成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雪佛龙旗下能源技术公司的总裁保罗·西格尔表示,其所在公司制定了一套很有条理的采购流程,利用自身“强大的购买力”敲定主服务协议,在保障稳定收入来源的同时节约大量成本。同时,新技术的采用不仅能减少成本,还有助于“采出更多的油”。雪佛龙在墨西哥湾深海使用新技术,可将每口钻井的打井时间缩短50天。雪佛龙还成功将油田产量的年递减率从以往的5%-6%降低至4%。
壳牌和埃克森美孚都在推进海上使用浮式设备生产液化天然气的计划,该计划可使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成本降低数十亿美元。浮式开采计划使得运营商可以在其他国家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制造平台主体结构,从而降低投资成本。
严格控制供应链成本至关重要。壳牌项目与技术董事毕迈新认为,成本超支的因素各不相同,问题是应当“更加严格地管理供应链”。壳牌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墨西哥等低成本国家近200家合格的承包商和供应商建立了关系。这一举措颇有成效:该公司在这些国家平均节省了20%-25%的成本。壳牌与钻探设备承包商签署长期的超深海钻井船合同,以享受低于业界平均水平10%的日租金。
今天的问题必定是明天的机遇。创新驱动,是谋求企业基业长青的动力。石油工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水平越来越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程度。管理提升,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法宝。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卓有成效的发展壮大之路,证明从岗位责任制、三基工作、“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再到近年来坚持用先进理念推动管理创新,以战略导向引领管理提升,探索和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是促进和保障企业科学发展的法宝,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根基。
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要转变思路,找准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取得效益最大化的结果。
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油价却高位运行。对于长期居高不下的油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IEA等国际机构均表示担忧。IEA首席经济学家认为,相对于长期疲弱的全球经济,目前的国际原油价位偏高,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了重大挑战,阻碍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复苏的步伐。IMF官员则呼吁各国警惕高油价对经济造成的危害。
高油价造成的都是危害吗?辩证地说,就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历史的进程由‘正、反、合’的‘对反、重复、超越’原则支配理论”来看,进程需要过程的更替,而更替需要通过否定来实现。依理类推,我们看到当前国际油价的高位运行其发展的过程必定会引发下一个过程。即高油价正在引发能源结构的调整。近几年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油价处于85美元/桶以上超过一年,石油需求的增长就会受到拖累;油价处于106美元/桶以上超过一年,石油需求本身就会下降。
事实上,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的确让一个话题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焦点,这就是开发替代能源。而寻找价格相对低廉的替代能源,不能不说让整个能源领域非常瞩目的便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有人看到了它对金融危机的治愈功效。认为危机从金融开始,但是转型从能源开始;危机从华尔街开始,转型从页岩气出现。
事实上扣动美国“再工业化”转型扳机的的确是“页岩气”。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已经让能源市场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过去12个月里,美国天然气价格最低跌至2美元/百万英制热量单位(天然气基准价格)以下,虽然后来有所反弹,但仍远远低于石油价格。市场似乎正慢慢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两者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保持巨大价差。
因为价格的差距,货车运输、船运、铁路运输、石油化工、发电以及供暖等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天然气使用量都在增加。就连航空也不例外。波音公司已制造出一种以液化天然气(LNG)为燃料的概念飞机,卡塔尔航空公司今年在一次商业飞行中也首次采用了一种混合燃料,这种混合燃料混合了传统飞机燃料、以及一种用天然气制成的石油型燃料。
在美国,这种转变体现在许多公司的战略中,从沃伦·巴菲特的BNSF铁路公司,到快递公司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以及Apache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公司。这些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公司在水力压裂法开采中使用的大功率钻探设备正在由使用柴油改为使用天然气。
廉价而充足的天然气供应在美国也助推了工业复兴。美国石化行业已经复活。由于可以采用廉价的乙烷和天然气凝析液(NGL)为燃料,预计美国乙烯裂解产能将从2016年开始显著增加。这将对全球乙烯生产商造成压力,与此类似的是,欧洲炼油商面对来自美国炼油商的压力也正节节败退。
燃料经济性像这样不断提高,足以显著缩小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期增幅。据罗兰贝格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全球石化行业:谁是新增长的最大受益者》显示:近几年,新的石油与天然气提炼技术丰富了原料来源,如页岩气,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页岩气储藏丰富受益颇多,并越来越受到石化企业的青睐,许多公司在这些地区建立炼油厂。
这无疑使已经处于过剩状态的全球石油化工行业雪上加霜。首当其冲的欧洲石化企业利润已经面临巨大压力,就连海湾地区竞争优势也正在消失。虽然海湾国家石油天然气储备仍非常丰富,但未来获得这些原料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毋庸多言,能源转型已经开始。天然气已经闪亮登场。天然气替代石油的热潮无论是出于环保和政治角度考虑、还是单纯出于能源的可获得性考虑,结果都对此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个比喻虽说在此稍有不妥,但是机遇面前谁的行动早谁就会早获利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俄罗斯在行动。早在今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强调:“需要考虑让我们的液化天然气生产系统在五到七年、或者是十年内具备现代化的生产能力。为了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创造一切需要的条件,包括必须考虑可能采取的逐步实现液化天然气出口自由化的政策。”对此俄罗斯科学院世界能源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卡卢金认为,普京雄心勃勃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计划,不仅能够起到拉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北部的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能使“进军东方”成为现实,为俄罗斯赢得全新的市场。
牟雪江/摄
世界大同,中国亦不例外。近年来,中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3%。2012年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077亿立方米,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47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预计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1850亿立方米,需求量达26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750亿立方米。中国的天然气消费模式正逐步由“供应驱动消费”向“需求拉动消费”模式转变。
就现阶段而言,业内专家建议,作为国家的能源政策,应该加大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同时还应该加强天然气资源的引进。中国需要做的是抓住美国天然气出口这个机遇,推动中美非常规油气技术合作,通过购买美国公司等途径来大力引进美国技术。同时,由于北美地区逐渐成为全球能源生产中心之一,加拿大和美国的油气生产存在寻找投资和新的消费市场的任务。中国可以借机扩大与北美的贸易联系和对北美投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在北美的投资应该从单纯以资源开发尽快转向到产品价值链和技术提升领域,通过利用北美页岩气革命创新平台,提升中国油气自主创新能力。
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要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迅速捕捉企业发展提升的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式,才能确保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把握世界潮流,进入提升发展质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