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乐器音色组合的主观偏爱研究

2013-11-05 07:43刘京宇
演艺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柳琴混响扬琴

刘京宇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民族管弦乐队交响性的探索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民族乐器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弹拨乐器,对其音色组合的研究对于民族器乐交响性探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弹拨乐器音色的角度入手,试图运用主观评价实验的方法探讨弹拨乐器在合奏时音色上的最佳匹配,以及影响弹拨乐器音色组合偏爱度的因素,希望得出主观偏爱的乐器组合形式。

1 弹拨乐器及其音色组合的相关问题

种类居世界之冠的中国弹拨乐器,不仅是我国乐器中的瑰宝,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弹拨乐器在我国民族乐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无论民间乐队,地方戏曲戏剧乐队,还是现代民族管弦乐队,都大量运用。弹拨乐器在乐队合奏中形成单独的“组”,这在世界所有的乐队中是独树一帜的,也是我国民族管弦乐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队,自成体系、颇具规模、最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乐器的不断改革,以及作曲家和演奏家们的不断探索,弹拨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已形成一个音域宽广、音区衔接、音色多样、富于表现力的一组乐器。我国弹拨乐器从演奏形式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1)抱握弹奏乐器,如琵琶、柳琴、三弦等;

(2)平直弹奏乐器,如古筝、古琴等;

(3)打弦乐器,如扬琴等。

弹拨乐器的组合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通常弹拨组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运用方式有三大类:以旋律结合的方式、以和声结合的方式和混合结合方式。本文涉及的是以旋律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演奏乐曲的旋律声部,乐器通常是以同度、八度或双八度等结合方式出现的。实验所涉及的弹拨乐器主要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常用的乐器,包括柳琴、琵琶、扬琴、中阮和大阮。实验选用了《春节序曲》抒情段中的一个主题,并将其按照旋律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编配,乐曲的片段如图1所示。

图1 《春节序曲》乐谱片段

实验采用对偶比较法,考虑到工作量及实验的可操作性,最终选定五种组合方式,分别以第二件乐器较第一件乐器低八度组合,分别为:

(1)组合1:柳琴(中)+琵琶(低);

(2)组合2:柳琴(中)+扬琴(低);

(3)组合3:扬琴(高)+琵琶(低);

(4)组合4:扬琴(低)+大阮;

(5)组合5:琵琶(低)+大阮。

2 实验信号的录制

在中国传媒大学视听中心录音棚进行信号的录制。该棚声学环境良好,混响时间约为0.7 s。录音采用protools工作站、Digidesign 002声卡、全指向型传声器,并采用单声道同期一次合成的录音方式,以保证乐器响度的真实比例。担任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及专业演奏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演奏经验。传声器设置方面,采用通常录制单件民族弹拨乐器时的设置,即传声器到乐器的距离为1.5 m。每件乐器之间的距离为0.8 m。具体的乐器摆位及录音系统连接如图2所示。

拾取到的五组信号分别记录在Protools工作站内,后期进行了-3dB的峰值归一化处理,以排除因信号响度差异而对结果造成的影响。考虑到每段乐曲结尾的余音会对混响感等参数造成影响,每段乐曲结尾均作了统一衰减,每段信号的长度均为25 s,并保存为wav格式。

3 主观评价实验

本次实验共有15名被试,其中男生5名,女生1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听力均正常。所有被试均有声学知识的学习经历,对音色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

由于实验结果会受到监听声压级的影响,所以必须保证被试在标准监听声压级下进行听音,听音的声压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保持不变,以确保准确重放实验信号。测试系统所使用的设备有:lenovo R400笔记本电脑,BSWA801型声级计。经过测试,实际监听声压级为71 dBA,符合国际听音标准。同时,为避免声音信号在重放时因监听环境的变化而带来不必要的声染色,所以监听环境选择了录制实验信号时的录音棚。

实验信号为单声道,扬声器放置在监听人员的正前方,两扬声器的间距为5 m,与监听人员位置所形成的水平张角为60°。扬声器系统的参考轴距地面的距离与听音时人耳距地面的距离相同。每只扬声器距侧墙及后墙的距离均大于1.5 m。监听人员的位置安排在听音室的中部,15个位置按三角形排列,位于两扬声器的中垂线上,且三角形的顶点与两扬声器构成等边三角形。扬声器及监听人员的位置见图3。

本实验旨在探寻主观感受与乐器音色组合偏爱度之间的关系,所以所选评价术语要尽量反映每种乐器的音色特点,这样才便于评判与分析。实验所采用的评价术语及定义具体如下(括号内为该评价术语的简要描述):

(1)混响感(混响声丰富):指由于室内各界面的反射对直达声所起的增强和烘托作用,即直达声在室内有较充分的反射。

(2)颗粒感(清晰、明快、清脆):指每个音之间分开得十分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相继音符的可辨析程度高,奏出的音具有清晰、明快、清脆、有弹性的特点。比如一串珠链,既有每一粒珠子的独立性,又有一条独立的线相穿,具有连贯性。

(3)融合度(音响交融在一起,协调、搭配):整个音响交融在一起,整体感好,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听起来比较协调,搭配。比如中国的古琴与箫的组合、琵琶与三弦的组合,每组的两件乐器虽然从发音原理上有较大的差别,但组合在一起听起来比较协调。

(4)丰满度(厚实、圆润,中、低频充分):声音从丰满到干瘪的属性,丰满的声音厚实、圆润,中、低音充分,高频适度,听感温暖、舒适、有弹性;反之单薄、干瘪。

(5)明亮度(清晰明朗,中高频充分):指声音从明亮到灰暗的属性,音质清晰明朗的声音就感到明亮,暗哑无光彩的声音就感到灰暗。通常高、中音充分,听感明朗、活跃的声音明亮度较好。

(6)偏爱度:整体感觉最好、最喜欢的程度。

这些评价术语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某些评价术语可能会包含其他评价术语的主观感受,但各有侧重,例如:混响感也是影响丰满度的一个因素。同时,所选的评价术语是针对其中一种或两种乐器的。例如:混响感——扬琴;颗粒感——柳琴;融合性——大阮;丰满度——大阮;明亮度——柳琴、扬琴。

为了使被试能够更好地理解“颗粒感”及“融合度”的含义,选择钢琴独奏《谷粒飞舞》、《社员都是向阳花》作为颗粒感训练素材,选择琴箫合奏《梅花三弄》、琵琶与三弦《江南春》作为融合度训练素材。

主观评价方法采用心理尺度构成方法中的“对偶比较法”,它是通过被评价对象的两两比较关系来间接地估计出所有被评价对象就某一评价指标的相对心理尺度。其优点是判断准确、重复性好,尤其适用于细微差别的样本。具体操作如下:将预先录制好的5段素材两两组合,形成10组素材,每组素材都有A、B两段。被试在听完每组素材后,对A、B两段素材进行对比,并在实验答卷相应的空格处打分。如果在对应的评价参数中A比B好很多,则记为2分;如果A比B好一点,则记为1分;如果B比A好一点,记为-1分;如果B比A好很多,记为-2分。每组素材播放四遍。

4 主观评价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实验收集到的数据整合后,首先进行信度检验,以确保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剔除相关系数为负,以及小于0.6的信息后,计算出优选概率,并归纳出对偶比较实验中偏爱选择的概率表Pr (ai>aj)。将概率表转换成正态变量Zij表,Pr (ai>aj)=Φ(Zij),算出每一列的合计值、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转化为正值f (ai),并利用线性变换得到每个对象归一化的相对间隔尺度,如图4~8所示。

5 实验结果分析

为了探寻影响偏爱度的主要因素,借助了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前两个特征向量,见表1:

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第1项(混响感)有最大正载荷,可认为是混响感的独立指标;第二主成分中第2项(颗粒感)有最大正载荷,可以认为是颗粒感的独立指标。所以,混响感和颗粒感是两个最重要的参量。

6 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弹拨乐器的音色组合偏爱度主要与“混响感”、“颗粒感”这两个参数有关。就“混响感”而言,不同弹拨乐器发音的特点不同,其余音的长短也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像扬琴这种余音较长的乐器,对混响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偏爱度的判断。从图4的“混响感与偏爱度的比较”图中也可以看出,“组合2:柳琴(中)+扬琴(低)”、“组合3:扬琴(高)+琵琶(低)”中组合的乐器都有扬琴,其混响感均较好,其对应的偏爱度也较好。而“组合4:扬琴(低)+大阮”中有扬琴,其偏爱度不佳可能是因为明亮度不够,听起来比较低沉,并且颗粒感也很差,这失去了弹拨乐器最大的特点。

表1 主成分分量

就“颗粒感”而言,它也是弹拨乐器的一个重要属性,不同弹拨乐器的颗粒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像柳琴、琵琶这类颗粒感较强的乐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偏爱度的判断。从图5的“颗粒感与偏爱度的比较”图中也可以看出,“组合2:柳琴(中)+扬琴(低)”、“组合4:扬琴(低)+大阮”和“组合5:琵琶(低)+大阮”中颗粒感与偏爱度有极为相近的数值,对于“组合1:柳琴(中)+琵琶(低)”中的差异,主要是受到混响感的影响,因为柳琴与琵琶是两件混响感不佳的乐器。

对于作曲家来说,由于影响弹拨乐器音色组合偏爱度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混响感与颗粒感,因此在配器时可以对每件弹拨乐器的这两种属性着重考虑。

实验中还发现偏爱度受个人听音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可对被试的听音习惯、文化背景作问卷调查,以减少由于这种因素而对实验产生的干扰。

关于弹拨乐器音色组合的问题,本文只是就几种常用弹拨乐器的某几种组合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索。由于实验的信号是乐器在规定音区内演奏的音色,所以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代表该乐器或者该种组合的全部特征。同时,由于两种组合乐器的音量平衡对偏爱度也有较大影响,因此,对于弹拨乐器音色组合的研究,还应建立在弹拨乐器响度平衡的基础之上。其次,声学环境、拾音距离、乐器数量等因素对弹拨乐器的音色也有较大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主观感受方面对其进行了探索,进一步的实验可以根据本实验结果,探索影响弹拨乐器混响感和颗粒感相应的物理参数,从而客观地对弹拨乐器音色组合加以研究。目前,民族弹拨乐器音色组合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在没有相关理论的支持下必须要依靠大量的实验来反复论证。随着民族弹拨乐器音色组合的研究方法日趋成熟,弹拨乐器在民族器乐交响性方面的探索也将加快脚步,这对音色丰富、功能齐备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来说,将是一份特殊的贡献。

[1]孟子厚.音质主观评价的实验心理学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宏参.声音质量主观评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李宝善.音质评价术语技术含义的探讨[J].电声技术,1978(3).

[4]包紫薇.关于乐器音质评价的一些意见[J].乐器,1988(3).

猜你喜欢
柳琴混响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海洋混响特性分析与建模仿真研究∗
浅谈音响效果器的应用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柳琴改革发展轨迹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