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萍,刘亚楼,李晓娟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服务产业。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以其浓郁的文化沉淀,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独具特色人文底蕴与文化魅力吸引了前来观光的世界各地的游客。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金惠康,2005:3)我们将中文旅游文本英译的主要目的向游客传递景点的文化信息,使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以此诱发潜在旅游者对中国的文化、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让世人了解中国。然而,目前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存在的问题颇多。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者对中文旅游文本的分析不够透彻,忽视了旅游文本的交际性与目的性,忽视了文化因素的重要型,忽视了旅游文本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译者扮演的是一个“解码者”的角色。笔者结合了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与英国学者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文本类型理论,对旅游翻译中的以上问题做了探讨。
作为一名学科知识渊博富有经验的翻译家与翻译教师,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早在1971 年,她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首先提出了交际功能理论和功能类别的问题。虽然该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仍然以等论为基础,但是赖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将语用学引入翻译研究中,提出了从功能角度对文本进行删减和补充。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了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全书的精华部分“文本类型学”(a typology of texts)也就应运而生了。同时,这也被视为功能理论的前奏。具体来说,赖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文本功能是由文本发送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选择不同的文本形式决定的。
赖斯认为文本的不同主要源于语言的功能不同,她在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文本类型学理论。此理论以等值论为标准,重点是对翻译的整体评估。作者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将源语文本分为1).以内容为重的文本(content-focused text)也称作信息型;2).以形式为重的文本(formfocused text)也称作表情型文本;3).以诉请为重的文本(appeal-focused text),也称作操作型文本;4).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audio-media text)。(Reiss,2004:26-27)如表1所示:
表1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赖斯语言功能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文本类型的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也会因此受影响。后来切斯特曼描述了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料是集信息、表情与感染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复合型文本。其感染功能是其最主要功能,旅游者在掌握所游风景区信息后,使其产生旅游动机。
作为英国翻译界的元老,纽马克被认为是典型的实践性理论家。他的著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和《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被世界各地广泛采用作为教程。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文本分类和翻译策略作了更为细致、严密的分析。他尤为钟情于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1934 年提出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论”。在当时流行一时的等效原则在纽马克看来,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语篇分析。借助逻辑学、哲学、语言学等一些跨学科的知识,纽马克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新见解。
他在《翻译教程》,运用了经雅克布逊修改的布勒的功能语言理论,并参照雅克不逊(Jacobson)的分类,将语言功能分成六类:表情功能(expressive),信息功能(informative),召唤功能(vocative),美学功能(aesthetic),应酬功(phatic),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其中前三类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语言使用的目的所在。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一篇文章是纯表情纯信息或者纯感染性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三种功能兼而有之或者有明显的侧重。并根据这些不同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面向原文(target text-oriented)翻译方法,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都以源语为中心。
语义翻译就是遵从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而交际翻译,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的效果尽量与阅读原文时接近。
旅游文本是指旅游(接待)一线人员(尤其是导游翻译)在工作中约定俗成的那些应用型文本(丁大刚,2008:14)。旅游文本的内容覆盖面广泛,涉及到了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旅游文本具有使用面广、应用频率高、文体丰富的特点。
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理论认为:不存在任何一种翻译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翻译问题。因为文本的构成常常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它们常常以一种功能为主,其它两种功能为辅。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之时,首先应该确定这篇文本的主导功能,使文本类型为译者的翻译提供参考,进而根据文本类型有目标与针对性地运用相对应合适的的翻译方法。
旅游文本作为一种复合的对外宣传的资料,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游客观光,唤起旅游者的旅游热情,因此旅游文本的主导功能是呼吁型(呼唤型);同时,旅游文本又为普通游客提供了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的信息,游客们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知识,我国特有的深厚的文化沉淀文化得以传播,所以信息型也是其重要特征。
因此,旅游文本可以归结为贾文波所说的“呼唤型”功能文本,同时也具有信息型、诱导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丁大刚,2008:15)由此可见:旅游文本的最重要的两项功能是信息性(尊重事实)和诱导性(激发读者)。信息性是前提,诱导性是最终目的。只有在向游客提供了充足的文化信息以后,才能最终达到诱导的目的。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旅游文本的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而应该把读者的接受度放在第一位即旅游文本以译者为中心,同时结合文本特点并将语言文化障碍和文化差异考虑在内从而交际成功。译者在这里是一个解码者,译者必须接受者的情形保持一致。因此,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灵活地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方法,以期实现预期的功能。
直译最为一种比较常用的翻译方法,就是形式、内容与风格跟原文契合。它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顺应语言的直译;2)顺应文化的直译。
所谓顺应语言的直译,首先我们要找到与原语对应的英文词汇;其次还要注意保留原语的风格。如:位于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2002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 级旅游区。景区面积达600 多平方公里,楠溪江干流全长145 公里,江流蜿蜒曲折,两岸绿林葱郁,呈典型河谷地貌景观。我们可以直译为:Located in YongJia country and with a total area of 600 kilometers,the Nanci River,is came to be known as the“Cradl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In 2002,it was estimated as national 4A tourist area by our national tourist associations.In length of 145 kilometers for its main streams,with meandering water and flourishing forests on each bank,explicating to the tourists a typical view of river-valley landform.
所谓顺应文化的直译,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顺应原语文化,传递其文化底蕴,契合原语的表达效果。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西风紧,北雁南飞。”有的学者建议建议将译文中的How bitter blows the western breeze,From north to south fly the wild geese.的western breeze 改成eastern breeze,并附带上注释,从而来顺应读者所在地的气候。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跨文化交际要求传真,我们独有的文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
增译是指在翻译时根据目的语的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在不改变原文意义信息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词,将原文的内涵意义加以引申,或者使译文表达更加通顺,贴近目的语读者的欣赏习惯和阅读心理。(丁大刚,2008:157)如:“故宫耗时14 年,整个工程于1420 年结束。”可以译成It spent altogether 14 yea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which finished in the year 1420,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在 这 里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属于增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无人不知。
在旅游翻译时增加其对应的文化信息,能使外国游客将他们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历史人物与他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年代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更好了解中国的文化。在译人名、朝代名、历史及典故等时,我们可增加相关信息,如不加相关说明,外国游客会十分疑惑。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找到她的文化对应词在英语中,因此它可以翻译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the Chinese Remeo and Juliet;秦始皇可以翻译成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还如福州传统名菜佛调墙,可翻译成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这样子英译佛跳墙这道名菜的材料与来历就都有了,更加吸引游客。
减译指的是为了方便外国游客更好理解原文,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前提下,删去对原文信息没有帮助的冗长信息,省略不译。中文旅游文本中,常用四字句和华丽的辞藻来描写景物,或者引用古诗词、历史典故从而使文章富于文采和历史感,好多并无实际意义,而是出于音律对仗、渲染气氛等考虑。若将此毫无保留英译,会影响译文的连贯性和增加读者的负担。在此,我们可将其删除。
例如:牡丹,今天已被洛阳人广泛种植于公园,花坛与街道两旁。每逢清明,谷雨时节。红白黛绿,姹紫嫣红,百花竞放,美不胜收。可减译为:Peonies are grown not only in Luoyang's parks and gardens but also extensively along the sidewalks of the main streets,During the Tomb-sweeping period and Grain Rain period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time in April through early May when the flowers in the city are in full blossom and demonstrates a riot of colors.我们在此省译了红白黛绿,姹紫嫣红,若译出来,显得文字对此,啰嗦且意义重复。
由于汉英句型结构上的差异,英语句子中某些成分的位置比较灵活,在写作上与汉语存在着差别。有些中文文本资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我们可以进行重新组织。例如:“天日山林深人少,古树掩映,清泉石上流,雾牛半山腰,如仙境一般。”可以改译为:Mountain TianMu,densely forested and scarcely populated,is like a fairyland where heavy fogs envelop halfway up the mountain and clear streams flow along the valleys.中文的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句子,我们在改译后将其调整为只含有一个定语从句的复杂句,清新明了,同时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使游客很容易理解。
在中文旅游文本中,有很多涉及中国文化特色内容的文本,难以直译,去也不能不负责任的省译,会造成信息的陋译。我们可以采用改译的方法,即在不损害原文的内容细节,进行必要的改造调整。在召唤型文本中,是经常借助的手段。
例如张家口的鸡鸣山的导游词中有这么一段话:“山中最古老的道观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的碧霞元君殿。最大的寺院为永宁寺。该寺建于辽圣宗太平四年。”译文为The oldest one was Bixiayuanjun Temple which was built in 481.The biggest one was Yongning Temple which was built in 1024.译文在改译的过程中,将“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和“辽圣宗太平四年”改成了具体的年份,外国读者一看就明白,可读性增强,从而达到了文本翻译的目的—吸引外国读者。
中国旅游资料文本追求对仗工整,音韵和美,文采绚烂,多运用对偶、排比的方法,引经据典随处可见。而英语在形式上朴素自然、主题突出、描写客观而且具体。中文旅游资料的文学形式为其英译增加了难度。释义就是很好的一种策略,用更加容易理解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来表现中国文化的原文形象和文化韵味。
例如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正面的那副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它的意思是:大海潮水每朝都来朝拜,每朝朝拜完就退落。(潮起潮落)
天上浮云时常变幻莫测,时常生成时常消失。(云起云涌)
翻译理论名家金隄和奈达将其释义为Sea waters tide,day to day tide,everyday tide and everyday ebb;Floating clouds appear,often appear,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
综上所述,中文资料的英译不是字符之间的简单替换,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文化交际行为。文本类型理论对于中文资料的英译有很大的诱导作用与借鉴意义。文本类型理论为译者如何清楚明了、准确传达旅游资料的信息与文化底蕴,遵循何种翻译策略原则起到了指导作用。旅游文本的最重要的两项功能是信息性(尊重事实)和诱导性(激发读者)。因此,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文本类型灵活采用直译、增译、减译、结构调整、改译、释义等各种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确保交际的成功。
[1]Reiss,K.(2004).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蔡专林.文本功能视域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73-75.
[3]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郭瑞娟.文本类型理论与旅游资料英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报,2003(4):98-100.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史博蛟.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对中文旅游资料英译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9(4):125-128.
[7]袁毅.赖斯与纽马克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之比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1):70-74.
[8]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