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包容向度

2013-11-02 05:55尹世尤田旭明
关键词:包容性中华文化实力

尹世尤,田旭明

(1.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2;2.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还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这种新要求和新任务,从时代性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就是文化要实现包容性发展。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既是一种文化自觉,又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通向文化自强的必然抉择。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创新、和谐统一、科学发展成为时代强音,倡导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诉求。

一、文化包容性的内涵解读

2011年10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文化部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文化走出去和中外文化交流肯定是双向的,我们在大力扩展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对世界影响力的同时,也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更加博大的胸怀,来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因为我们始终是坚持开放、包容这样一个特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在这段讲话中,“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更加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一系列鲜亮的字眼,都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概念。关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有学者曾指出:“文化包容性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供给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能够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2]这种观点将文化的包容性定位为“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是,笔者认为,文化包容性发展,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个层面。毋庸置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固然很重要,是包容性的体现,但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协同、融合发展更重要。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以及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的核心问题是强调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同步、机会均等的关系。但是如果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同步、机会均等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冲突或不协调的局面时,应该如何维护二者之间的和谐稳定?众所周知,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是文化系统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各种类型文化不能协调发展,必然会破坏文化大系统的平衡,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以及均等发展的成果都会失去,社会的稳定与团结必然受到破坏。因此,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不仅体现在各种类型文化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还体现在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这种协同发展就是强调相互之间的同步、协调、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还体现在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对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合理吸收、借鉴,兼容并蓄。如果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总是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那么这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必然因为缺乏交流而失去发展的新活力,最终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供给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共同存在,协同发展,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二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在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中,能合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本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与人类最先进文明保持接轨。

二、文化包容性发展对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意蕴

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将文化的开放性、融合性、创生性等特征全部体现出来,这对文化软实力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具有明显的、独特的优势。文化软实力,如果将其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它不是若干文化力的简单相加和拼凑,而是若干文化力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合力。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结构化运行模式。文化软实力结构形成的内在要素,从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意义上说,主要包括文化的亲合力、协调力、凝聚力和凝聚张力,其中,创生力、协调力、亲合力属于内力,凝聚张力属于外力。现有的学术成果表明,文化软实力多体现为一种内在力量。但是在笔者看来,文化软实力还包括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即凝聚张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外没有任何影响力,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必然不是强大的,而且,过分注重与文化软实力的内部力量,还有可能导致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心态。因此,文化软实力应该是内部实力与外部实力的统一。根据系统学中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的优化必然会导致功能的提升,功能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因此,文化软实力结构的优化必然会带来文化软实力本身的价值功能得到提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构成中文化亲合力、协调力、创生力和凝聚张力的成长与和谐发展。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为文化创生力、亲合力、协调力和凝聚张力的成长与和谐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活力。这就是文化包容性发展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价值。

具体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实践中,文化包容性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利于提升文化的创生力。创生力就是创造生存的力量。这种力量强调在群体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竞争中取得自己合法的生存地位。“创生力的主体,都存在于群中,比如,任何人都必然存在于家庭、单位、社区之中,一个民族往往存在于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一个国家始终存在于人类世界之中,如此等等。因而,创造生存的力量,必然要在群中展开,并指向与他者的较量而获得彰显自我存在的胜利,所以,创生力的又一基本含义是生存竞争力。”[3]因此,文化创生力就是文化的生存竞争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唯独中华文明没有断层,这足以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创生力。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很多潜在的威胁,其创生力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国外腐朽意识形态和思潮的渗入。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尊重他国文化,但又不全盘吸收、照抄照搬;吸收先进文化思潮,但又设置文化壁垒来阻止腐朽思想;挖掘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又根据时代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对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生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有利于强化文化的协调力。文化的协调力是指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能通过其道德感化、精神激励作用,调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维护彼此的和谐发展。在现实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不和谐、政治制度与社会大众需求之间一些不适应等。加强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文化精髓中协同发展、均等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就会在文化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自觉渗透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互动发展中,当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能遵守文化“包容性”的理念,其坚持协同发展的自觉性必然会加强。

第三,有利于增强文化的亲和力。文化的亲和力是指文化凭借其能唤起人们心中共有的精神家园,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众保持着和睦相处的力量。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民族成员之间的聚合力与亲和力主要靠共同体中人们思想、心理上的认同。也就是说,靠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的,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心理,对民族的凝聚起着重要的作用”[4]。可以说,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的亲和力。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强调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和文化习性,尊重不同阶层的文化氛围,使各种亚文化保持着和谐发展,并与主流文化形成和谐共融的局面,这对加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阶层的和谐共处具有积极的促进价值。在当代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题中之义,而这一切亟待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只有文化实现包容性发展,56个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固有的风俗文化才能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社会中各种思潮才能自觉整合与优化,才能自觉抵御各种腐朽的外来思想,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

第四,有利于拓展文化的凝聚张力。凝聚张力就是对外影响力。一个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强弱,直接决定着这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文化凝聚张力的提升,除了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其对外辐射力之外,关键是要吸取人类文明中最新的优秀文化成果,使本民族的文化层面与世界文化发展轨道相对接。文化包容性发展就是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宽大的胸怀,兼容并蓄,主动投入世界文化发展大潮流,在大浪淘沙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民族,有容乃大。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华文化的凝聚张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孔子学院”的兴起、汉语热等就证明了这一点。如今,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实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和“兼容并蓄”才能名副其实。否则,中华文化的凝聚张力很难得到全方位、更高层次的提升。

三、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文化包容性发展的“为”与“不为”

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当代中国具有长期性特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因此,必须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对“为”与“不为”有了清醒的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和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才能有真正的保障和出路。

第一,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反对多元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包容性发展,并不是指所有的文化都可以进入中国,也不是指中国的主流文化和指导思想可以多元化并存。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惟一而且永远的指导思想,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如果一旦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文化的包容发展就容易走向“过度自由化”的倾向,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民心所向。当前,一些不怀好意的敌对势力,总是不断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极力鼓吹西方的“多党制”,这种与四项基本原则背道而驰的思想要坚决予以抵制,因为不利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不利于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二,坚持全面协调发展,遏制文化水平落差悬殊。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必须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保持一致,即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大陆文化与港澳台文化,都要全面协调发展。当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原因,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了地域性差异,中西部、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的悬殊较大。2011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公布了文化发展综合指数、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其中,综合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中,有9个是东部省份,只有一个四川省是西部省份,位居第8,如下图所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全面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是文化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必然抉择。在现实实践中,要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对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镇、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真正实现先进文化的及时大众化,杜绝区域之间、地区之间文化发展水平的过分悬殊。

2011“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综合指数)

第三,尊重文化差异,反对过分推崇文化的本土特殊性。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包容性,往往能通过其是否尊重差异文化而体现出来。正确对待文化差异,以包容的胸襟处理文化差异问题,是文化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曾在2005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5]因此,在当代中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坚持包容精神,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尊重它们与中华文化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寻找我们自己的话语权,绝不能像某些西方大国那样,频频借助武力或和平演变的手段在意识形态上搞强行渗透,企图在文化上消解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使这些民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自身保持完全一致。当前,要真正做到尊重文化差异,就必须杜绝过分推崇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不可否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明,如“四大文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一些人认为中华文化在全部内容上都具有终极意义上的独特性,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从大范围内来看,中华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既具有自身的本土独特性,又具有人类文化精神的普遍性特征。中华文化的很多内容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国家统一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都有体现。过分推崇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还容易导致将许多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看作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独特产物,如,很多中国人一旦提到“自由、平等、博爱”,就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而实际上,“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如温家宝总理曾言:“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6]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包容性发展,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就应该尊重文化差异,反对过分推崇文化的本土特殊性。

[1]蔡武.在文化部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干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10-19)[2012-09-10].http://www.cnci.gov.cn/content/20111026/news_66896.shtml.

[2]赵巧艳.文化包容性发展:理论与对策[J].长白学刊,2011,(6):138.

[3]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EB/OL].(2009-08-18)[2012-09-10].http://theory.workercn.cn/c/2009/08/18/134628878484399_2.html.

[4]沈其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J].理论探讨,2010,(2):23.

[5]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6]新华社.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EB/OL].(2007-03-16)[2012-09-19].http://www.gov.cn/2008lh/content_894301.htm.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中华文化实力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实力抢镜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