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君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轮状病毒肠炎所致婴幼儿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不但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且可诱发严重并发症导致患儿猝死, 对婴幼儿身心健康造成恶劣影响。随着近年来婴儿期乳制品的广泛应用, 乳糖不耐受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是目前儿科重点、难点之一。作者近年来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婴幼儿患儿57例, 疗效确切,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14例轮状病毒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婴幼儿, 所有患儿均综合症状、体征及大便还原糖、pH值测定、大便轮状病毒检测等实验室检查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关于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及《乳糖不耐受症的诊断与治疗》[2]中关于乳糖不耐受诊断标准, 男58例, 女56例;年龄4~22个月, 平均(9.3±3.6)个月;腹泻病程3~19 d, 平均(8.6±3.5) d。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P>0.05)。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要求给予同配方无乳糖奶粉喂养, 同时根据病情营养支持、平衡水电解质。对照组给予:①利巴韦林颗粒, 5 mg/(kg/次), 3次/d, 温水冲服。②蒙脱石散,1 g/次, 3次/d, 温水冲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 1 g/次, 3次/d, 温水冲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 d后评价疗效。
1. 3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患儿症状、粪便性状的改变参考张怡[3]学者研究评定疗效:显效:患儿全身症状消失,粪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有效:患儿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粪便次数明显减少, 性状基本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价安全性。
1. 4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 2 安全性对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及实验室常规检查异常改变, 两组用药均安全。
乳糖不耐受症是指食物中的乳糖因人体缺乏乳糖酶而无法被水解, 从而被定植于肠道的细菌酵解后产生大量气体,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近年来, 乳制品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婴幼儿, 其多数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即为乳糖, 乳糖与婴幼儿大脑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同时为婴幼儿健康生长提高能量, 因此, 乳糖不耐受不仅可引起临床症状增加患儿痛苦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即使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也可能出现生长发育障碍, 临床应高度重视, 及早诊治。
轮状病毒肠炎是诱发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发疾病, 其是因患儿感染轮状病毒后, 病毒侵入肠管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并进行复制, 破坏上皮细胞及微绒毛的功能、结构, 导致小肠吸收能力下降, 乳糖酶活性降低, 电解质、体液渗入肠腔而不能正常排泄, 出现水样腹泻症状, 甚者病毒可进入血液,引起其它脏器并发症。轮状病毒可降低乳糖酶活性, 并可降低乳糖酶数量, 影响乳糖水解, 故其常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 加重患儿病情。虽然轮状病毒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可随原发疾病的有效治疗而逐渐缓解, 但即使轮状病毒肠炎得到有效控制, 小肠功能及乳糖酶活性及并不能迅速恢复正常, 甚者不能自行恢复正常, 导致腹泻迁延不愈, 临床疗效欠佳, 本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仅71.93%可能与此原因有关。
随着近年来研究进展, 益生菌制剂在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的地位得到广泛肯定。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是其最常用的制剂之一, 其含有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其可纠正轮状病毒肠炎诱发的肠道菌群紊乱, 缓解腹泻症状,同时能降低乳制品中乳糖含量, 辅助酵解乳糖, 并能产生乳糖酶, 减轻乳糖不耐受临床症状, 因此, 对轮状病毒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有着双重功效。本组数据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疗效佳,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乡村医药, 1994,1(1):19-23.
[2] 王文建.乳糖不耐受症的诊断与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 27(19):1468-1469.
[3] 张怡, 陈培.金双歧和思密达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四川医学, 2012,33(8):1383-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