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评价研究

2013-11-02 07:14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后备

孙 正 王 建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

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评价研究

孙 正 王 建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体教结合”以及社会评价方面的文献、书籍等资料,结合专家建议与问卷统计结果,以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结合传统校与体校的对比分析,从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及运动员家长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探寻适合河南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

体教结合;后备人才;社会评价

1 前言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体教结合是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体教结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教结合”已成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1]。然而,就河南省而言,“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训矛盾是否得到很好的解决,社会群体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认可度怎样,对其评价如何?本文正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对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的社会评价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为“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南省14个市级体育运动学校、部分的少体校、4所国家级与12所省级体育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及部分运动员家长。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管理人员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评价

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传统项目学校在许多方面都比没有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体育运动学校或少体校有优势,这也是大部分管理人员支持“体教结合”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体现在生源、学训、经费、出口四个方面:

1)从生源满足情况上看,经调研发现河南省大部分体育运动学校或少体校都存在生源危机,有占57.1%的学校表示生源不充足,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生源很充足的占12.5%,比较充足的占56.3%。据统计,河南省参加体育传统项目的人数为342426人,只占全国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总人数的6.80%,侧面说明河南省参加体育传统项目的人数还是过少,从人口比例来讲还有2.15%以上的潜力可挖。另外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12.5%的学校表示自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其运动员生源较以前增加很多,62.5%的学校表示有所增加,只有6.3%的学校表示有所下降(见表1)。

2)从管理人员问卷统计结果来看,河南省竞技体育运动员“学训矛盾”仍很严重。其中体育运动学校,学训矛盾非常突出的占21.4%,比较突出的占42.9%,不太突出的只占14.3%;相比之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学训矛盾非常突出与比较突出的只分别占到12.5%和18.7%,而学训矛盾不太突出和不突出的分别占31.3%和12.5%,一般的为25%。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运动学校的学训矛盾要比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更加突出。

表1 与实施“体教结合”以前相比,生源数量情况统计(n=16)

3)从经费方面上看,统计结果显示,体育运动学校的经费非常紧张,71.4%的学校拨入小于支出、经费严重不足,只有14.3%的学校表示拨入大于支出、经费充足,另有14.3%的学校拨入与支出持平;相比之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经费较为充足,其中68.6%的学校表示拨入大于支出、经费充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通过学校自筹(75%)及教育部门拨款(50%)。体育运动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体育部门拨款和学校自筹。两者相比,体育运动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靠上一级部门拨款,由于河南省的省情所限,拨款数额有限,不能满足各学校发展的需要;而在校人数比较多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则财力较雄厚,另外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河南省体育局每年都拿出一定经费来扶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

4)从出口方面上看,目前,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运动队向上一级优秀运动队输送率呈逐年下降的不良态势,输送人数占全国输送人数的比重也逐年下降。相比,实施“体教结合”的传校运动员的出口情况较为乐观,体育传统项目小学的运动员可直接升入中学进一步深造;而体育传统项目中学的运动员除输送到上一级的运动队以外,还可以考高中升大学,出口路子较宽。就升学率情况而言,统计显示,传校运动员升学率达到71-90%的占12.5%,达到51-70%的占50%;而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的升学率达到51%以上的只占14.3%。可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运动员出路方面占有较大优势,这也是管理人员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持肯定态度的主要原因。

3.2教练员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评价

从表2的统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广大的教练员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是非常支持的,占88.5%,其中表示非常支持的占56.7%,比较支持的占31.8%;只有少量的教练员不太支持和不支持“体教结合”模式,分别占1.6% 与1.6%,另有8.3% 的教练员态度不是很明确。这些数值充分表明河南省广大教练员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持肯定态度,表示支持。

表2 教练员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态度统计(N=60)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经费支配、运动员文化学习、升学等几个方面,传统项目学校有充足的经费,在经费使用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完全满足教练员在训练、比赛等方面的需求;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有全校各科教师承担,教学质量、学习时间有保证,同时在升学方面压力不大,尤其是小学和初中。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在学历、继续深造方面较体育运动学校高,但教练员的技能水平、运动经历、等级与体育运动学校相比,不占优势,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理念、培养目标与体育运动学校不同。

3.3运动员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评价

运动员作为“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直接体验者,他们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也是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最直接的验证[3]。我们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进行了调查,这一问题可以间接地得出运动员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态度。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运动员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持肯定态度,选择非常合理的有53人占29.8%,选择比较合理的有85人占47.8%,认为一般的有21人占11.7%,认为不太合理与不合理分别由10人与9人,分别占5.6% 和5.1%。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训练强度、文化学习、升学等几个方面,将传统项目学校的运动员与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更能直观的反映问题。从训练强度上看,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训练的周次数主要是6-9次,占到73.5%,而传校运动员的周训练次数主要是4-6次,占到79.1%。在每次训练时间上,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的次训练时间主要是90-150分钟,占到64.4%,而传校运动员次训练时间主要是60-120分钟占到55.6%。研究认为,在一般的基础训练阶段每周训练次数在2-4次,持续时间在0.5-1.5小时;专项训练阶段每周训练次数在3-6次,训练时间在1-2小时较为科学合理[4]。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单位在训练次数、训练时间上基本能够保证运动训练所需的时间与强度,但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在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上都显得较多。

从文化学习上看,统计结果显示,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除课堂以外的学习时间较少,主要集中在1小时以下与1-2小时,分别占到35.8%与到31.2%,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除课堂以外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2-4小时,其中学习时间在2-3小时的占到25.8%,3-4小时的占到34.8%,另外学习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到11.8%。可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在平时学习时间上要多于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学校成绩相对较好。

从升学情况上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的升学率要高于体育运动学校,在管理人员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评价中已经论证过。在访谈中,有些管理人员介绍,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以及新体育专业的诞生,再加上对体育类学生的特殊招生政策等,使得学生运动员升入高校的机率大大提高,学生运动员升入高校后兼修其他学科,扩大知识面,以降低毕业后就业压力。

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未来的国家竞技体育栋梁,他们也意识到了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方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得以立足,“人才走四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面对竞技体育巨大的竞争压力及非常高的淘汰率,他们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的生活做出明智抉择,这些数字也充分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支持“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并对其抱有巨大的期望。

3.4运动员家长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评价

运动员家长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前途,因为它间接影响着各个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学校的招生生源,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人口数量迅速升高,客观上我国青少年人数正在不断减少,由此造成了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短缺。

随着竞技体育人才数量减少,新一代独生子女将会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在客观上数量还会减少,因此独生子女数量是影响体育后备人才的直接因素之一。刘志民[5]通过调查认为:非体育家庭有31.6﹪不愿意和25.1﹪非常不愿意让其独生子女从事运动训练,体育家庭中有48.2﹪不愿意和24.4﹪非常不愿意独生子女从事运动训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是从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支持“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他们大多都对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持批判态度,而非常看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其原因是“体教结合”能解决传统模式中诸多自身无法避免的弊端。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90%的运动员家长都支持“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其中有23.3%的家长表示非常支持,66.7%的家长表示比较支持;另有6.6%的家长态度不明确,明确表示不太支持与不支持的只分别占到1.7%与1.7%,也就是说在调查的60名运动员家长中都各只有1名表示不太支持与不支持。

表3 运动员家长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态度统计(N=60)

这些数值充分表明作为运动员的家长,他们非常支持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也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抱有很大的希望,原因在于家长们认识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培养运动员方面更为理性,更能体现新的体育价值观念和培养和谐社会的体育人才。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管理人员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多持肯定态度,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学校在运动员生源上较为充足,表现出了较大的生源优势。

2)教练员大多数支持“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在学历、继续深造方面较体育运动学校高,但教练员的技能水平、运动经历、等级与体育运动学校相比不占优势。

3)运动员多数支持“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体教结合”有利于解决学训矛盾,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输送率与升学率,能较好的解决运动员出口问题,运动员训练时间、次数较为合理,文化学习氛围好。

4)运动员家长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表示赞成,愿意自己的子女参加训练比赛。

4.2建议

1)成立“体教结合”社会评价领导小组,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评价体系,得出具体的社会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按级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评价方式或途径。

2)将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社会评价形成制度,可每1年或2年评价一次,奖励先进单位,鼓励落后单位。

3)加强经济扶持,走多元化道路,努力挖掘河南省竞技体育市场的潜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拓宽经费筹集渠道。

[1] 刘庆山,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413-1415.

[2] 高松山.河南省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2):93-95.

[3] 唐元,李莹,钱毅恒.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47-248.

[4] 师小蕴.关于科学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6):84.

[5] 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4(6):11.

TheSocialAccessofReserveTalentedPersonofSportsby“CombinationofSportsandEducation”inHenanProvince

Sun Zheng, Wang Jian

(Sports Institute,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Anhui,Wuhu, 241000,China)

Through access to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relevant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nd social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books and other materials, the paper combined with valuable advice and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expert presented results, taking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reserve talents of competitive basi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chool and sports school, from managers, coaches athletes and athletes, parents in four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s the social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sports talent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Henan Province,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 road.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 social access

2012-09-07;

2013-06-02

孙正(1983-),男,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G807.4

A

1672-1365(2013)03-0054-04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