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芬,李巍,钱华,鲁慧,徐荣华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215003)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granuloma telangiectaticum),是一种后天性、良性结节状增生,好发于头面部、手足等暴露易受伤部位,多表现为单一的血管性结节,轻微外伤后易出血。除外科手术外,冷冻、激光和微波等治疗方法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自2001—2011年,我科应用液氮冷冻、电灼和Nd:YAG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186例,现对这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瘢痕形成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186例患儿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病人,其中男性97例,女性89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4.8±3.3)岁,病程 12 d~1.5 年,平均 1.3 个月;皮损部位:头面部67例、躯干部36例,四肢29例、指(趾)部54例,皮损为直径3~6 mm红色或棕红色半球状肿物,质软,表面光滑,临床确诊为化脓性肉芽肿。所有病例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液氮冷冻治疗组62例,电灼组59例,激光治疗组65例。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皮损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液氮冷冻治疗 常规皮肤消毒,根据病变大小,用棉签蘸取适量的液氮从肉芽肿的表面轻轻接触,待液氮浸润到基底部,再用棉签蘸液氮按压病变浸润至基底部呈冰状,以病变周围1 mm左右的组织呈白色为充分冷冻标准,待冰状病变组织复温后再冷冻,连续3个冻融周期。
1.2.2 电灼治疗 常规皮肤消毒,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然后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仪(GD350P型高频电刀,上海泸通电子有限公司)治疗,选用长火,电压为10~15 V,使触头接近患部皮损区放电火花,先顶部后基底部,逐层连续电灼,直至赘肉清除干净,患部平正常皮肤为止,在烧灼皮损时,伤口容易出血,影响手术视野,操作时用手捏紧皮损处固定皮肤,减少出血,避免影响操作,同时要谨慎,要掌握好电流强度、作用时间和电灼深度,过浅易复发,过深易留下疤痕。对有明显合并感染的病灶,如局部有脓性分泌物,基底及周围组织红肿等,需先控制感染,局部清洁换药后方能进行治疗,否则影响术后创面愈合或导致复发。
1.2.3 Nd:YAG激光治疗 常规皮肤消毒,采用alma laser lovely II(以色列飞顿公司),予Nd:YAG(Neodymium-doped Yttrium Aluminium Garnet,钇铝石榴石晶体)1064 nm激光(功率40~60 W,照射距离1 cm,光斑直径6 mm,能量密度40~90 J/cm2)照射至病灶萎缩至灰白色即可停止。
1.2.4 疗效评定标准 (1)治疗效果[2]: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痊愈:经一次治疗后皮损完全消退,局部皮肤愈合;显效:皮损消退达1/2以上;好转:皮损消退在1/3~1/2之间;无效:皮损无改变或有增大趋势。以痊愈加显效占总例数的百分比为有效率。(2)瘢痕分级[3]:0级,皮肤平整,可见纹理,质地柔软;+级,皮肤稍显凹凸,纹理欠佳,质地稍硬;++级,皮肤凹凸较明显,纹理消失,质较硬;+++级,瘢痕增生。
1.3 统计学分析 各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各治疗组的瘢痕形成情况采用Ridit分析及方差分析。
2.1 3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液氮冷冻组痊愈49例(79.0%),显效 11例(17.7%);电灼组痊愈 55例(93.2%),显效4例(6.8%);Nd:YAG1064激光组痊愈61例(93.8%),显效4例(6.2%)。3组有效率分别为液氮冷冻组96.8%,电灼组和激光组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一次治愈率液氮冷冻组79.0%,电灼组93.2%,激光组93.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8,P<0.05)。其中,液氮冷冻组一次治愈率最低,其与电灼组、激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4,P<0.05 ;χ2=6.006,P<0.05),电灼组和激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
2.2 瘢痕形成 3组患者术后瘢痕分级,以3组合计分布为标准的瘢痕等级Ridit分析,结果显示:电灼组>激光组>液氮冷冻组,3种方法组间比较F=4.49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瘢痕形成及严重程度电灼治疗较重,激光治疗次之,液氮冷冻最轻,见表 1,图 1~3。
表1 3组患者术后瘢痕形成情况比较 例
图1 液氮冷冻治疗前后
图2 电灼治疗前后
图3 Nd-YAG激光治疗前后
我科自2001年先后使用液氮冷冻、电灼和Nd:YAG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结果均有效。对其疗效分析显示,液氮冷冻组的一次性治愈率最低(79.0%),液氮冷冻是应用超低温使病变组织冻结,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坏死及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冷冻的剂量和深度较难掌握,主要靠操作人员的经验,若深度不够病变组织破坏不彻底,往往容易复发,所需治疗的次数多、疗程较长,但较其他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其对组织损伤相对较小,瘢痕形成率较低。
电灼组和激光治疗组的一次性治愈率分别为93.2%和93.8%,均明显高于液氮冷冻组。这两种方法比较,电灼治疗是利用电流通过震荡电路,在靶组织瞬间产生电热火花,使病变组织发生电干、电凝,使手术中的出血点迅速止血,并由于其具有准确性好,治疗范围及深度易于控制,能在皮损电灼碳化时给予创面修饰整形,但其对组织损伤较重,愈后瘢痕形成率较大,尤其对头面部和手指近关节处的病灶治疗要谨慎,需考虑美观和对关节活动的影响,治疗范围不应过大和过深,以免损伤过度造成瘢痕形成[5]。激光治疗是利用含氧血红蛋白吸收波长1064 nm的激光,转化为热能,使血红蛋白变性、凝固,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闭塞退化,对周围正常组织来说,由于其对该波长的激光吸收较少而不受影响,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长脉宽Nd:YAG 1064 nm激光是可调脉宽及光斑的设计,在治疗中可根据病损的大小及部位,采用较大的光斑和较宽的脉宽,从而既保证治疗的深度,也减少激光的散射,更好地保护了周围的正常组织,避免瘢痕形成[6],因此正如观察结果所示,激光治疗组的瘢痕形成较电灼组较少。
综上所述,以上3种治疗方法对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冷冻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及损伤小、创面愈合快,瘢痕形成少及不易感染的特点,但复发率较其他两种方法高,有时往往需要多次治疗,相比之下,电灼和激光治疗一次性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但电灼治疗创面损伤大、愈合慢,且瘢痕形成可能性大,相比之下激光治疗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病灶部位、体积大小、患者自身要求等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 赵辨.临床皮肤病[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72-1173.
[2] 杨春俊,王中影,向全桂,等.钬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临床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6,15(3):177-179.
[3] 曾莹,朱桂芳,林琼珠,等.单独或联合ND:YAG激光、CO2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6,15(3):173-176.
[4] 周宗立,汪小敏,张建平.液氮冷冻治疗化脓性肉芽肿46例疗效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3):158-159.
[5] 毛兵兵.电灼法治疗化脓性肉芽肿60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4,26(2):38.
[6] 冯育洁,岂红娇,赵俊英.长脉宽Nd:YAG 1064 nm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3):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