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厄与突进:中国高尔夫职业化发展抉择

2013-11-01 05:45刘雪勇龚德贵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尔夫球高尔夫职业化

顾 跃,刘雪勇,龚德贵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女子学院女性体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4)

高尔夫球是世界上职业化、商业化和个体化程度极高的运动项目之一。我国自1993年开始,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逐步进入了职业化的改革尝试之中。目前经过近20年的职业化发展,高尔夫在赛事运作、市场运营和社会化普及程度等方面初见端倪。但随着高尔夫再次成为2016年和202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世界高尔夫球运动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之下,对于我国高尔夫职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笔者通过文献查阅、调查访问和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在新时期职业化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和探讨。

1 中国高尔夫职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引发了我国整体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由此受到巨大的震撼,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产与劳动结构、工作与生活方式以及认知思维和价值观念,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突飞猛进,部分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也不断提高。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必须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竞技体育的运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职业化的道路己成为历史的必然,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己成为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我国开始对体育职业化的可行性进行积极研究和实践。1992年,足球项目率先进入市场,成为整个体育改革的突破口[1]。同样,昔日被视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运动项目,以其固有的价值和魅力得到越来越多体育爱好者的青睐,高尔夫作为一种新的职业逐渐成为现实。于是在1993年国家体委出台了《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实行职业化制度的具体方案(草案)》,自此我国正式开始了高尔夫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之路。

2 困扰中国高尔夫职业化发展的三大瓶颈

国内学者傅亮指出,所谓的高尔夫职业化,就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以把高尔夫作为谋生手段并获取高额报酬的球员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利用高水平高尔夫竞技赛事的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参与商业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并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满足人们精神享受所需要的一种高尔夫运动的运作模式[2]。这从学理上厘清了“高尔夫职业化”的概念,对于我国高尔夫球运动职业化发展具有前沿指导作用。我国自实行高尔夫职业化以来,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有了职业巡回赛、球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高尔夫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等,但目前仍有三大问题整体上困扰着该项运动职业化的发展,即制度、市场和技术。

2.1 制度层面——缺乏整体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管理组织行政化过浓

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在职业化过程中缺乏整体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未能给职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自1984年新中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诞生之日起,30年间关于高尔夫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国高尔夫长期以来背负着“腐败温床、贵族消费、违背国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罪名,国家对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也一直实行严格控制,使得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相对边缘化。其次,当初现代高尔夫运动进入中国是作为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的附属娱乐休闲项目而发展起来的,但从1984年以来国家对高尔夫产业的发展从未给予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的待遇。至今建立起来的高尔夫俱乐部,绝大多数属于私人俱乐部,实行会员制,导致门槛很高,消费始终保持“高”姿态。更有甚者急功近利,借助高尔夫项目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更加造成了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高尔夫球运动的不科学认识。另外,由于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竞技体育职业化过程中的行业规范性还很不够。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而市场环境是建立在法治经济的前提之下。所以,竞技体育职业化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法律体系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西方职业体育发展历史所证明[3]。

我国职业体育的产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机制,是为适应体育全球化市场需要而强迫设立的职业体育管理形式,它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职业体育发展的要求。因为职业体育是由下而上的自然产生机制,是以市场为驱动力,按照市场规律自然发展的,其目的是追逐竞技排名,获取最大的市场收益。然而,我国高尔夫球运动项目的管理者是政府机构领导下的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以下简称中高协),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它有双重身份——既要亲自办赛事,还要行使监管的职能,即“管办合一”。我国高尔夫职业化市场的建立实际上是由中高协牵头,政府和企业一起搭台唱戏,联合投资,甚至是“拉郎配”。这种临时组合一般权责不明确,一旦遇到市场冲击时极容易解体。而真正的职业体育是一种经营体系,高度商业化和职业化是其主要特征。它的管理者是企业法人,如PGA、NBA、ATP等,强调体育俱乐部利益和职业运动员个人价值是主体,突出经营管理的职能。因此,由于我国高尔夫管理组织行政化过浓,制约了市场微观机制的作用发挥,如球员流动性受限制、市场波动性的预期不够等,使得职业化的灵活性、弹性、调节性降低,束缚了职业化发展的活力。

2.2 市场层面——职业化运作模式不成熟,赛事社会化程度不高

目前由于国内没有专门的职业赛事管理组织,大多数职业赛事主要是由中高协全权委托世界体育集团(WSG)、国际管理集团(IMG)等国外企业进行单一的运作。由于这些国外企业不了解中国国情,大多数都是以直接收益为运作的出发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举办具有世界水准的赛事。赛事推广乏力,包装粗糙、运作范围狭小,赛事的影响力大大受到限制,致使赛事没有观众缘。目前国内大部分高尔夫赛事除了官员、组织人员和新闻媒体外,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寥寥无几。众所周知,衡量职业化程度高低的标准是市场价值。尽管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在高尔夫市场开发与培育方面缺乏深度和广度,高尔夫的无形资产和真正价值没有予以充分体现,竞赛市场培育开发显然不够,高尔夫市场所孕育的巨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4]。具体表现:一是在赛事的市场开发上,眼光过多地局限于业内本身,如球具、球场等,而真正有实力的公司都是在高尔夫行业外面,这样才能确保赛事长期稳定发展。二是在企业赞助方面,由于人们对高尔夫球文化的了解不足,加之参赛球手的水平不够,许多企业担心自己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对高尔夫球产生不了热情,往往拒绝或谨慎赞助高尔夫球赛事。赛事缺少资金投入,势必影响了该项运动的职业化发展进程[5]。目前国内企业中,仅有金融、地产和制造业等少数企业积极赞助国内职业赛事和职业球员,并借助高尔夫职业赛事来提升自身品牌。但与日本、韩国等国的国内企业纷纷赞助本国职业赛事和职业球员的情况相比,我国国内企业对中国职业高尔夫运动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由此可见,中国的高尔夫赛事运作和承办水准难以与世界接轨,其根源在于职业化运作模式不够完备和成熟,再加上国内赛事服务机构大多在低端徘徊,导致高尔夫赛事的运作与管理水平也不高,很难在国际上立足。

社会化程度是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10人中就有1人参与高尔夫运动,近邻日本和韩国的高尔夫参与比例分别为12.5%和3.3%,而中国的参与比例还不到0.1%[6]。这说明在中国高尔夫球仍然只是少部分人群参与的体育活动。主要表现:一是高尔夫人口少,群众基础薄弱。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约有30万高尔夫核心人口(即年满18岁,过去一年内下场打球超过8轮次的高尔夫人口);全年高尔夫球场累计产生了872万的总打球轮次,平均每一个18洞球场打球轮次为20 185轮次。这些数字与世界高尔夫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7]。根据美国国家高尔夫基金会的统计,当前美国拥有大约15 000个18洞标准球场、1 200~1 300万核心高尔夫人口,年打球达到4.981亿轮次。美国2008年平均每18洞高尔夫设施的打球轮次为30 000轮次,最高峰值出现在1988年,平均达到40 400轮次[7]。二是社会认识不够,缺乏文化氛围。如球场的经营模式单一、公众球场不足、打球价格偏高、球场布局不均衡等因素制约了公众的参与。同样没有广泛参与的大众市场,也没有积累起来的高尔夫文化氛围。中国的高尔夫职业赛事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证明,高普及率正是欧美、日韩等职业巡回赛发展很好的原因之一。一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的运动项目是很难在世界体坛占据领先地位的。

2.3 技术层面——训练体系缺乏科学性和专门化,整体竞技水平较低

当代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竞赛过程中,科学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密切结合,成为竞技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8]。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项目,高尔夫竞技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我国目前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比较单调,没有全面应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辅助进行训练,只是一味追求形式,却没有重视训练的质量,训练内容也不全面。当今世界高坛的发展方向在技术上主要向精细化、全面化发展。在比赛中,球员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力量和远度,而是追求精准的落点和对球的控制能力。在组织训练过程中,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缺乏一个完善的富有成效的运动员训练、培训和竞赛体系,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次上,科学化、专门化训练程度不高。另外,高尔夫专业教育相对滞后,相关科研课题涉及甚少;专业书籍仅仅关注于技术动作的描述性方面,深层次的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以及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几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专门化的研究,许多工作只能凭经验,这样势必会严重影响高尔夫球运动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对于高尔夫这项高度商业化、职业化的竞技运动,中国与世界存在相当差距。目前我国国内的职业选手总数为400余名(其中男子305名、女子120余名)[9],业余选手总数不足千人,青少年选手总数仅为218名(其中男A71名、男B42人、男C35人,女A23人、女B30人、女C17人)[10]。然而,美国从事高水平竞技的高尔夫运动员有15 000余人,日本约4 000人;与我国近邻的韩国,其国土面积仅为我国山东省的一半,人口总数5 000多万,但是建有300多个球场,拥有2 800余名职业运动员、4 500余名职业教练员,并拥有崔京周、梁容银、魏圣美等世界级名将[7]。由此可见,我国从事高水平竞技的高尔夫运动员人才数量极其匮乏,与当前的美国、日本、韩国等高尔夫强国相比,尚未形成高水平的竞争态势,后备人才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面对职业化、市场化的挑战,我国的后备选手目前在能力和水平方面还不能对一线优秀选手形成冲击,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链,“后备人才严重缺乏”这一现状已是制约我国高尔夫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一道难题。

3 新时期中国高尔夫职业化发展的策略

中国职业体育已经历了萌芽期、动荡期,如今正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发展的新时期[1]。在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下,国家已为职业体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目前要做的不是开倒车跑回计划体制时代,而是要走上真正的职业化道路。因此,体育要转型,改革势在必行[11]。让竞技体育回归职业化,公众一直在这样呼唤,只苦于缺少一个真正的成功范例;如今李娜、姚明的成功,除了创造了历史,对中国职业体育、对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战略转型也有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如果继续尝试使更多的体育项目职业化,让运动员从体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走自己的职业化之路,中国体坛将有更多的李娜、姚明、刘翔出现,中国体育才真正称得上“强大”。高尔夫亦是如此。

3.1 从“守”到“变”:用模式创新破解高尔夫职业化“战略之惑”

当前,我国高尔夫运动项目真正的战略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在奥运会上拿奖牌,更应该是以提高该运动项目的整体竞技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即如何提高球员在世界顶级职业赛事中的排名和奖金数量。要想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这才是破解中国高尔夫职业化的“战略之惑”关键所在。

首先,深化高尔夫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快协会实体化建设。“我们没有理由不借鉴欧美巡回赛的先进经验,一家公司很难有那么大的财力去支撑一个逐渐上升的巡回赛的需要。”中高协官员宋亮亮曾在两年前接受《高尔夫》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中巡赛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构建模式的特殊性。就如誉智公司之于联盟杯,WSG之于中巡赛,毕竟在商言商,企业需要从利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中国巡回赛未来必然需要一个非盈利机构来管理,这个机构必须是事业机构,而非纳税机构。其收入主要用途:一是满足运作巡回赛的需要;二是若有盈余,回馈球员,为球员的福利或退休后的保障等等做长远考虑;三是回馈社会,捐献给慈善和公益事业。”[12]国家小球管理中心可以依据我国的国情和市场需要,进行改革和重组试点,把高尔夫职业球员委员会从中高协当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中国职业高尔夫球员协会(以下简称“CPGA”)。其宗旨主要依据“多赢”的合作理念运作高尔夫职业赛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加快推进高尔夫项目的职业化进程。中高协无需再直接操控职业赛事的运营,主要职能转变成为规范职业赛事的经营方式、注重社会效益和突出监管职能。

其次,鼓励优秀球员建立自己的教练团队与经纪团队,逐渐向国际化、职业化高尔夫球员的生存模式靠拢。组建优秀教练、康复团队是确保好成绩的前提,而一支一流的经纪团队是挖掘商业价值的保证。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性管理已经不能起作用,应该实行的是人性化的管理和市场化管理,积极探索适合运动员发展的最佳模式。众所周知,高尔夫球运动项目的个体性十分突出,属于个人项目类型。高尔夫球员本身就是职业高尔夫的实体,既可以进行个体商业开发,也可以由协会统一进行市场开发以吸引赞助,也就是说球员与协会构成的利益是一致的统一体。如表1所示,目前世界竞技体育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即家庭化模式、专业化模式和职业化模式,三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如果要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进行相互叠加。李娜的成功是中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其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因此,可以尝试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模式,即彻底职业化球员与国家队集训二者结合,允许运动员自己选择自己的比赛训练模式,且能为国争光,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两个不同追求价值的取向,一个是奖金最大化,一个是为荣誉而战,可以说是一种全新双轨制模式。

表1 竞技体育的三种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

3.2 从“无”到“有”:拿“魂实”品牌理念突破高尔夫职业化市场“低靡之困”

在中国近20年的职业化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5次职业巡回赛体系,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品牌赛事。虽然现在还有少数赛事得以延续,但一个个都是没有“魂”的赛事而已。品牌就是一个人的“魂”,“无魂”和“有魂”品牌的差别在于“塑胶模特”和“真正名模”之间的差别。高尔夫赛事的品牌优势尤其重要。PGA巡回赛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运作最为成熟和成功的高尔夫职业巡回赛,稳居世界职业巡回赛的领先地位,并不是偶然的。PGA巡回赛不仅是“有魂”的品牌赛事,而且是“魂实”的品牌赛事,这好比“一线名模”与“三栖明星”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图1)。PGA巡回赛成就了美国高尔夫的核心竞争力,也成就了美国宏大的高尔夫产业,同样没有竞争力的国际赛事就等于没有竞争力的中国高尔夫。

图1 高尔夫品牌赛事的三种境界

要想突破高尔夫职业化市场“低靡之困”,赛事组织者应立足于赛事的品牌建设,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品牌赛事。这样既可以提高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合作者,从而使赛事组织者在资金投入、经营规模、市场实力诸方面迅速扩大。目前,我国能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屈指可数,仅仅只有VOLVO中国公开赛、汇丰冠军赛、TCL精英赛和“大佛杯”挑战赛有一些知名度。因此,应该抓住这些很好的机会,全力塑造其成为世界级的高尔夫大赛,至少成为我国高尔夫行业的品牌赛事,并以此整体带动我国高尔夫赛事的举办水平和影响力,挖掘高尔夫的无限商机,吸引更多的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投资职业高尔夫赛事这块热土。不过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借助媒体的广泛宣传。面对目前的新形势,中高协必须主动和媒体建立互利、共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把与新闻媒介以及和赞助商之间的合作提升到解决高尔夫球运动职业化发展问题的战略性高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赛事的经济收入,还具有扩大赛事的宣传、树立赛事的品牌效应,对于扩大职业高尔夫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从欧美职业运动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体育中介机构和体育经纪人对运动项目的职业化以及商业化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高效率运转,使得体育产品和体育市场的沟通更加密切、合理和规范。与国外相比,国内高尔夫赛事的举办都是由中高协或各高尔夫俱乐部直接参与和决定的,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高尔夫赛事的举办也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市场为主导,建立中间商参与体制,这样既可以形成良性竞争,又可以使赛事的举办更加趋于规范化。因此,在高尔夫职业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中介机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要为中介组织的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活动空间。

3.3 从“小”到“大”:借市场整合思路走出高尔夫职业化“发展迷局”

高尔夫的职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的资源和规范的系统十分广泛。目前来讲,中国的高尔夫竞赛市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前景光明,只要政策支持,方法得当,很快能形成气候。

首先,需要整合国内现有的高尔夫赛事,统一赛制,逐步与国际接轨。现在我国举办的大大小小的高尔夫赛事,琳琅满目,但是很大的问题就是混乱,不成体系。自下而上没有统一的规划,整个高尔夫赛事状况就是一盘散沙。这种各自为战的赛事体系必然会造成赛事的标准不统一、评价不科学,不利于职业化的进行。因此,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整合我国举办的各类赛事,尤其是职业赛事,依据赛事奖金、参赛球员、影响力等划分出不同的标准,设定不同的积分制度,使其规范化。逐步构建“青少年—业余—职业”三线梯队,使每个层次的赛事为上一层次的赛事辅以充分的过渡,以形成一个完善的赛事体系。同时,积极探索一些在市场运作条件下办职业高尔夫赛事的规律,逐渐向国际化靠拢,以适应竞赛市场的国际化需求。

其次,必须积极培育球市,注重球星和球迷的培养。球市是职业体育的根基,只有球市成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职业体育才会发展壮大。实际上球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靠球星和球迷带动的。球星、观众、电视转播、赞助商,这是高尔夫赛事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没有球星和观众,电视转播就失去意义,赞助商也就没有兴趣。因此,必须注重对球星的培养,使球迷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以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等方式和手段来积极培育高尔夫球市。正如美国著名的经纪人斯坦伯格所说“体育明星是营造体育市场的催化剂”[3]。明星球员是赛事的灵魂。要想中国高尔夫走向世界,就必须扎扎实实培育自己的世界级明星阵容。另外,积极开发相关产品,实行激励措施,例如现场的球迷签名、表演赛、配对赛等,满足球迷的各种要求,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逐步繁荣高尔夫球运动市场。最后,切实抓好球员培养工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高尔夫运动职业化的核心就是赞助商赞助的资金和优秀球员。然而,高尔夫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积极发挥社会及相关部门的作用,如加强一线球员的培养,也就是职业球员的培养,发展职业球员的数量;抓好后备球员尤其是青少年选手的培养,形成可观的人才资源;完善职业教练员的上岗制度,规范高尔夫的教学市场;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裁判队伍,以保障赛事公正、公平,提高赛事整体水平;加大高尔夫球员选材、职业化改革、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科研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梯队建设,这才是高尔夫职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 钟秉枢.职业体育——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傅 亮.我国高尔夫职业化改革研究[EB/OL].体育网刊,2007(12):http://www.chinatyxk.com/gb/tywk_v.asp.anclassid=1&bookid:178.

[3] 胡利军,杨远波.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28-40.

[4] 李勇勤.中国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动态解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选择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113-116.

[5] 刘惠英,胡庆龙.我国职业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46-49.

[6] 凌嘉蔚,束景丹.解析中国大陆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前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24-30.

[7] 中国朝向集团.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2012年度简本)[R].深圳:深圳报业集团,2012:2-8.

[8] 于立贤,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0):8-11.

[9] 王 洋.中国高球职业选手仅400人数量少致竞技水平提高慢[EB/OL].(2010-6-19)[2012-4-11].http://sports.people.com.cn/GB/22155/44744/11823923.html.

[10] 辜德宏.跨越式发展:中国竞技高尔夫的时代使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106-111.

[11] 顾 跃,赵兰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研究//胡清梅.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R].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2011(4):2004-2007.

[12] 中巡赛之死[EB/OL].高尔夫,2010(01):(2010-1-18)[2012-4-8]http://www.golfmagazine.com.cn/news/info/race/2010/01-18/ACG00R9XE_5.shtml.

猜你喜欢
高尔夫球高尔夫职业化
Lonsdale Links高尔夫球俱乐部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迷你高尔夫球比赛
高尔夫
加速职业化
高尔夫球腐烂需要1000年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休闲高尔夫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
高球之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