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与路径

2013-10-31 05:23杨云郝慧婷
学理论·中 201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杨云 郝慧婷

摘 要: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居住最广的一个民族。由于民族、宗教、地缘、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制于诸多因素。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遵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结合青海藏区民族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青海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约因素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08-02

一、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

1.民族因素

青海藏区民众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具有一些狭隘性,这种狭隘性主要表现为极端的感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过激的表现,在这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支配下,容易产生民族主义思想。长期以来,达赖集团利用各种手段对包括青海藏区在内的全国各少数民族进行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目前,青海藏区个别地区的反动分子仍以“民族”、“人权”等为借口,对青海藏区的稳定进行破坏,个别地区连续发生打砸抢烧的违法事件,部分寺院僧侣聚集闹事,高校藏族学生成为“藏独”分裂分子煽动利用的对象,有些“藏独”分子还针对青藏公路和铁路等重点设施进行破坏。“藏独”分子在进行恐怖活动的同时,还加大了对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领域进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使青海藏区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宣传和普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2.宗教因素

藏族信仰的宗教是佛教,因此藏传佛教在青海藏区的氛围非常浓厚,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藏族淳朴执着的性格使他们对藏传佛教更加虔诚。普通藏族民众信仰藏传佛教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助你人畜兴旺,事业成功。在藏族民众心中藏传佛教是教义非常完备的宗教。“在他们看来,比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更能帮助解决问题。宗教使他们相信宿命,消极对待或逃避现实世界,不愿意发挥自身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108在这一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受到藏传佛教的因素就会很大,这必然使部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认同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或多或少的排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认可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3.经济基础因素

青海藏区人口密度偏低,高寒缺氧,自然环境十分艰苦。很多牧民的家庭只能处在温饱状态,特别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偏远,这三个地方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及发达地区一个乡镇的年财政收入。青海藏区多是山区,主要靠牧业,交通不便成为影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因素,部分乡村公路是季节性通车的简易公路,有些地方基本上没有公路。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青海藏区仍有不少地方传递信息和运输物资都靠骑马。遇到大雪封山的时候,物资就运不进去,畜产品也运不出来。青海藏区至今没有完全脱离靠天种地,靠天养畜的生存状态。因此扶贫又返贫的现象十分频繁。生态环境的脆弱,自然环境的恶劣,有些地区因为山高,常年缺乏水资源。同时,由于经济和人为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减少。青海藏区的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4.45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20.7%,草原载畜量平均下降30%,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在面对这些生存因素时,青海藏区的民众首先想到的更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可以说,生存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同时也限制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4.文化教育因素

从整体上来看,教育仍然是青海藏区发展的重点,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如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比较大等。据资料发现,青海藏区综合教育指数与科学技术拥有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十分艰难,中小学入学率低和青壮年文盲率高。在贫困的牧区,基本上没有学前教育的普及,因为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则难以维持办学,一些中职学校招生情况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有些中职学院只能改为普通高中。文化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以及接受。

5.民族语言文化因素

在青海藏区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青海藏区的民族群众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群众的价值取向。青海藏区的少数民族很多,主要是以藏族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居住特点强化了青海藏区广大民众不仅对本民族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而且也非常认同本地区的文化。这种民族与地区原有的认同感会对后来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排斥性,从而导致民族语言文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困难。

二、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1.结合藏区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借助本土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本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青海藏区,藏族人民从小就受到藏族文化的熏陶,他们的意识中一直带有民族文化模式和民族价值观,有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群众从出生直到老去都是讲藏语。虽然现在有很多藏族群众和汉族人杂居,但是大部分藏族自治州还是在纯藏语的环境下生活,他们很注重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要体现藏族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找到藏族文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把藏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逐渐使藏族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理论信仰。

2.赋予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

青海藏区的藏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要充分尊重藏族民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要不断发展青海藏区的优秀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青海藏区少数民族民众之间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党和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取得的各项成就,并加强对青海藏区少数民族取得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各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进行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组织一些具有民族气息的活动,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藏族歌舞中,使其更好的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可。结合青海藏区的实际,有效的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及其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融入更多的藏区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可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通过这些方式方法使青海藏区民众主动地去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或价值观,这样更能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青海藏区传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注重藏区民众的现实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就是回答和解决民众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也就是民生问题。对青海藏区的民众来说,就是要满足藏区民众最实际的问题,让藏区民政切实的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会使民众恢复信心,得到新的认识。

第一,发展藏区的经济,改善藏区民众的生活。邓小平曾指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2]247解决青海藏区的所有问题关键是靠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近年来,国家对青海藏区的发展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青藏公路和铁路的修建、退耕还林、政府对牧民的扶持以及生态保护等。同时,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这些规划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关注民生发展的措施,都为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让藏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提高藏区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与认同。

第二,满足藏区民众发展教育。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寄托着每个藏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发展教育,要进一步普及藏区义务教育,提高入学率,加大教育投入,确保青海藏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边远山区和农牧区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发展差距,保障青海藏区的民族大众能依法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使藏区的每一位群众都能受到教育。

第三,满足藏区民众学习理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大众阅读的通俗理论读物建设,为藏区民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满足藏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就青海藏区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是藏族民众,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读物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藏族民众对理论的需要。就学校方面来看,在有关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全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能够反映青海藏区各族文化生活、人文历史以及发展成就等方面的内容,编写出高质量的理论书籍、宣传材料以及读本,形成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4.加强对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

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广泛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此外,也要防止少数破坏分子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煽动民族群众进行闹事,破坏青海藏区的社会稳定。

5.培养优秀的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民族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让他们带头在藏区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让民族群众逐渐的接受他们并相信他们。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群众一起组织一些有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让民族群众真正的融入到这些活动中,促进民族干部和民族群众的交流,调动民族大众的积极性,让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李世辉,李虹霞.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对策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问题的深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