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艳春 李 超 樊文忠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井下作业分公司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井下作业在油田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危害行业,服务区域点多、线长、面广,施工作业场所高度分散。区块物性差异较大,很多区块地质异常复杂,油(地)层异常高压和浅气层等发育。在复杂区块作业和修井等施工中,均发生过油、气、水浸异常情况及重特大井喷事故,造成油气资源浪费、设备和大量资产等损失,事故处理费用较大。大量出现的复杂事故井和地质隐患,时刻威胁着油田生产和作业施工安全,增加了作业施工难度和风险,导致企业井控安全费用、生产成本俱增,安全生产控制难度很大[1]。
树立“以安全生产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降低成本”为理念,突出“生产依靠科学,安全促进生产”的管理策略。合理优化设计和施工,追求“零伤害、零损失、零事故”为目标。强化隐患治理和源头控制,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保证油田安全生产,实现高危区域和高危井安全生产的目的。
图1为系统模型示意图。
图1 系统模型示意图
定义了13大类常见事故符号和7种套损类型图例(图 2)。
图2 异常井类型符号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把大庆油田井位图、异常井信息、A1、A2、油田监测井、地理信息和套损井等信息移植到系统,合理布局。将全油田60余个油气田,6 400km2内的10万余口各类井控制在系统下。以葡萄花构造线为基础,把油田不同单位、不同井网、井型和井深的井,置于同一个平台下,将勘探、开发、油藏和工程领域的成果进行了叠加。形成自地表、地层上部、中部、下部、油顶、油气层不同地层剖面的梯次架构,将地下浅气层(次生浅气层),浸水域、溶解气、注蒸汽、CO2、N2、油(地)层高压和中浅(深)等表示出来(图 3)。
图3 系统功能界面
2.4.1 划分原理
利用一个井区,甚至一个较大区域内,地下地层构造、岩性砂体和地层压力等参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在油层非均质程度较低,井位密度大,井距小,地质事故一致的情况下,将每口井油层纵向上,易发生复杂事故的地层剖面在油层井位图上标示出来。横向上划分出易发生地质复杂的范围,将油田各类地质事故进行合理分类、划分和文字标注。很多异常井包含了多种地质复杂事故,是各种地质复杂事故的集合,有的高危区域包含了多种高危区。
2.4.2 系统功能
系统提供了区域圈定功能,对特定的高危区域,规定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填充颜色,进行区域圈定。实现油田高危区域的识别和划分,并且,划分结果保存在事故数据库内,在需要时可按要求回放该图形,使复杂区域突出地展示出来,提示设计人员注意。划分完成的高危区域以透明形式放置在井位图图层背景之下。边界线经过光滑处理,用户可以选择边界线线型、颜色和区域内充填的各种颜色组合(图4)。
2.4.3 大庆油田高危区划分
系统完成了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六厂 (CAD井位图)、外围油田、勘探成果图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图(双狐井位图)的转换,高危区域的识别、划分、施工风险等级划分。
图4 按标识事故符号圈定复杂高危区域
系统展示了油田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对油田高危区域的风险等级,精确到油田每个区块和单井。对公司所有施工井进行风险识别、施工风险等级划分,对潜在施工风险进行评估和警示。从过去以单井施工为中心,上升到区域开发为背景的模式,为公司进行的高危风险井升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事故井比例。
加深油田地质高危区的认识,突破现有技术和施工标准等的限制,将大量错划为高危区域的高危井调整为非高危井,进行施工(图5)。
图5 葡南局部高危区划分对比图
利用系统事故,恢复地下复杂情况发生时的背景,结合油田区块勘探、开发和调整的不同阶段,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动态地掌握油田开发经历和过程。在工作中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对风险管理过程中有关风险评估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了解地下潜在施工隐患,熟悉和掌握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对油田出现的各类地质事故进行集中管理,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异常井信息来自油田勘探、开发及调整等不同阶段,是对地下复杂情况的真实反映。根据异常井号和施工年限,了解某个区块的开发阶段和历程,以及地下油(地)层压力的变迁规律。
与现场结合,指导公司作业施工,大量减少非高危区域补打表层以及表层井免装井控工作,为油田节省大量生产和安全成本。同时,为油田采油厂、钻井公司和作业公司等多个单位,给油田从事开发、动态、套损井、钻、修井、作业和油层增产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平台,识别油田地质复杂井,套损井分布和成因等。
系统以地质事故为基础,但不唯事故,不出事故的井并不代表没有事故产生的隐患。不同的施工工艺和工作制度对高危区的解释内容是不一致的,适用条件不一样。解决高危区域内不同施工工艺高危井的界定、划分,在不同类型的地质高危区域内,施工工艺技术与高危区是否相关,根据具体施工工艺的不同确定,某些技术、工具和设备是有特定适用条件的。针对井下管柱工作制度改变和无泄压通道的井,即使不在地质高危区域内,经过技术评估后确定是否进行高危井升级管理。
4.1.1 溶解气和纯气层区
影响射(补)孔完井、提捞和压裂施工工艺。
由于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原油中释放出天然气,在油层积聚。主要分布于原始地层压力状态下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和部分扩边井,不易识别,对作业危害较大。例如,产溶解气井,钻井不出事故的井,构不成高危井,但试采射孔出气、易井喷。
4.1.2 伴生气
影响完井射(补)孔、作业、修井和钻水泥塞等施工工艺。
伴生气成零散状态分布于过渡带附近的调整井、成片钻关区块新井中、井口设备不全和井下管柱特殊的部分井中,无规律。
由于油田调整井钻井,采取钻井区域大面积注水(聚)井成片钻关,采油井生产的方式进行地层泄压。由于钻关周期长,局部地层的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导致油层中原油的轻烃成分(天然气)散逸出来,并在局部构造高点聚集。为保护油层,清水 (密度1.00g/cm3)或压井液(密度 1.30~1.45g/cm3)压井洗井后。 多采取负压射孔(3~6MPa),抽空套管内 300~600m的液体。对1 000m的油层 (油层压力10~15 MPa左右),井底有效压力小于5~8MPa,接近饱和压力,对射孔危害较大。
4.1.3 浅气区和次生浅气区
影响侧斜、钻井、取套、封窜和管外冒治理工艺。
(1)区域内浅气和次生浅气发育,各种地质事故频发,一类高危区域。
(2)特例。在浅气区和次生浅气区的施工井,套损点在浅气区之上100m和深度大于100m,原井没有表层套管。
4.1.4 中浅层和深层天然气区
影响特种作业、修井、封窜和管外冒治理施工工艺。
(1)采气井。气井分布于安达、汪家屯、兴城等地,面积大,井数少,地层压力高,一般为18~40MPa之间,气井的产气量变化大,对作业和修井危害大。
(2)采气井周围的作业井。部分采气井与采油八厂、十厂和榆树林等油田开发葡萄花和扶余油层等的井网重叠,由于气井生产的主要成分为CH4、N2和CO2等,地层压力高。气井井身和井口采气树及附属设备易发生腐蚀、破裂和漏气复杂情况。在地下沿断层、各种裂隙和砂岩孔隙运移、积聚,形成异常高压层,对压裂、修井、钻井作业和周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因此,在靠近气井区域的所有施工井必须进行潜在施工风险提示。
4.1.5 油(地)层高压和异常高压区
影响钻井、侧斜、取套、压裂和待压作业施工工艺。
油田高压和异常高压区块,始终处于不断产生和消亡的动态过程,因此,高危区块是动态变化的。
(1)油层高压和异常高压。利用系统,参考最新钻井资料,大面积进行钻关注水井井口压力录取、完钻井最高地层压力跟踪和监测井压力,评价侧斜井所在区域地层压力变化的规律,是否位于油层异常压力区域内。
(2)地层(油顶之上的地层)浸水域。分成400m大于浸水域深度小于800m和浸水域深度小于400m两类。
4.2.1 施工井风险判定标准
将地下存在浅气层(次生浅气层),地层高压浸水域、溶解气、伴生气、注蒸汽、CO2、N2、中浅(深)、深层产气层、油(地)层压力系数、断层裂缝发育区和以往施工存在的异常井,作为风险判断依据和基础。将待施工井划分为一级风险井、二级风险井和正常施工井3个等级。
4.2.2 施工井风险井识别和高危井管理流程
对1口施工井,如何进行风险识别、潜在施工风险评估、是否实施高危井升级风险管理,制定了具体流程(图 6)。
(1)对高危井、重点井和特殊井,建立公司技术交底制度。
(2)建立施工过程中异常复杂情况专家评估制度。
(1)不在浅气区域和异常高压区内的施工井。
(2)过去在异常高压区,现在不是异常高压区。
(3)位于高危区域内,取套深度未到达高危区域的取套井。
(4)位于高危区域内,工艺深度未涉及高危区域的井。
符合以上情况,对带表层施工井,进行了高危区识别、细化和分类,对不在高危区域的施工井进行降级处理,省去井控安装、试压和演习等繁琐工作。
图6 施工井风险井识别流程
自 2009年12月25日~2012年 10月 12日,3年来,对公司施工井进行高危区域识别、风险等级划分和施工风险警示,正常压力区内有表层井免装井控工作的界定。设计覆盖率达到100%,高危井预测准确率达到100%,实际完成705口井,其中,深、浅取套400口,侧斜305口,气井和特种作业25口。实现了规模化和常态化施工,有效控制住由各种地质复杂因素造成的工程事故,未发生任何高危区及高危井判断失误问题。
[1]王深维.现代修井工程关键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