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蓉
(黄山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聚氨酯作为涂料使用时,[1]所形成的涂膜机械性能好、耐磨性好、耐水、耐化学溶剂性能优异,但是溶剂型聚氨酯涂料存在着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大量溶剂的使用不仅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危害使用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水性聚氨酯乳液以水作溶剂,从而取代了有机溶剂,除了可以满足环保要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外,更重要的是水廉价、安全,可以得到与有机溶剂型相似的形态。所以,聚氨酯乳液的研制与生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在早期曾经历了物理改性阶段,通过共混丙烯酸乳液、环氧树脂、醇酸树脂等以增加聚氨酯材料的应用范围,但物理改性的最大问题是相溶性欠佳。为此,化学改性逐步取代了物理改性,成为今后的水性聚氨酯材料改性的主要方法。[2]本文以羟基硅油改性水性聚氨酯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了不同分子结构的羟基硅油改性水性聚氨酯,深入研究了羟基硅油的引入对聚氨酯乳液性能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红外光谱分析仪、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循环水式真空泵、高剪切分散乳化机、综合热分析仪、旋转粘度计、三口烧瓶、冷凝管、酸式滴定管。
聚乙二醇2000、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羟基硅油 (自测羟值为6.8)、二丁基二月桂酸锡(DBTDL)、2,2-双羟甲基丙酸(DMPA)、三乙胺(TEA)、丙酮、乙二胺、乙醇、甲苯。
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合成原理如下: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及滴液漏斗的250 ml 三口烧瓶中加入50g 的聚乙二醇,在120℃真空脱水2h,加入DMPA (变量),降温至65℃,将14.1gTDI 和30g 丙酮在N2保护的条件缓慢滴加到三口烧瓶里。然后加入0.2g 的DBTDL,升温到75℃反应; 继续保温反应若干小时,待反应至NCO 含量达理论值时,得到水性聚氨酯预聚物。在洁净的烧杯中加入100g 去离子水、3gTEA,缓慢加入30g预聚体,用高剪切分散乳化机乳化10-15min 后静置,旋转蒸发去除溶剂,得到水性聚氨酯乳液。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及滴液漏斗的250 ml 三口烧瓶中加入50g 的聚乙二醇,在120℃抽真空2h 后,加入6.0gDMPA;降温,加入羟基硅油(变量)并于N2保护下缓慢滴加14.1gTDI 及30g 丙酮,加入0.2gDBTDL 催化剂,升温至75℃反应3h,待反应至NCO 含量达理论值时, 得到羟基硅油改性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在洁净的烧杯中加入100g 去离子水、3gTEA,缓慢加入30g 预聚体,用高剪切分散乳化机乳化10-15min 后静置,旋转蒸发去除溶剂,得到羟基硅油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
将乳液试样倒在培养皿上,室温干燥72h,初步成膜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温度升至60℃左右干燥4h,待模板冷却后,将膜轻轻取下,放入干燥箱中备用。
在反应体系中,剩余的NCO 基团直接参与扩链反应;同时,在分散过程中,过多的剩余NCO 基团将与水反应从而发生凝胶。所以,测定反应体系中剩余NCO 的含量是十分必要的。本实验以剩余NCO%含量的多少来确定反应时间的长短。反应过程中,NCO 含量变化如图1 所示。
图1 反应时间与NCO 百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由图1 可以看出,刚开始反应时入NCO 的百分含量较大,在反应的前两个半小时,NCO 的百分含量迅速减小;反应进行到3h 后,NCO 的含量减低到1.4%,然后NCO 的含量减小的速度变慢,反应趋于结束。
由于在本实验中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是先预聚后乳化制得,预聚物中NCO 含量直接影响到乳化的效果,所以预聚物反应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分散乳化的效果。如果预聚物反应不充分,剩余的NCO 较多,在加水分散乳化时,剩余的氰酸酯就会与水反应,使粘度增大,分散困难,可能得不到乳液;或者是大量的NCO 与水反应,形成较大的聚氨酯粒子,分散乳化后,在乳液中结块,从而响乳液的稳定性及乳液成膜后的性能。因此,在合成预聚物时,必须控制反应时间,使NCO 的含量达到实验配方设计的理论含量即停止反应。在实验的过程中,制备预聚物的反应时间一般控制在3h 左右。
图2 是羟基硅油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由于引入羟基硅油嵌段改性成分。它有双羟基,能参与共聚反应。因此两者的谱图很相似。比较改性前后的红外谱图发现:3191cm-1附近都有氨酯基中N-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721cm-1附近都有氨酯基中C=O伸缩振动吸收峰,2280-2270cm-1处的-NCO 吸收峰消失。说明反应基本完全。改性后多出现了808cm-1处的Si-CH3中的Si-C 吸收峰,而1099cm-1中的Si-O-Si 伸缩振动吸收峰,1229cm-1处的CH3-Si 中CH3的弯曲振动峰,图中谱线1 为未改性的水性聚氨酯的红外谱图,其中并无上述含硅的特征峰,证明羟基硅油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到聚氨酯中。
图2 羟基硅油改性前后红外光谱
表1 羟基硅油对乳液颜色的影响
由表1 可以看出,随着羟基硅油含量的增加,乳液由黄色半透明变为乳白色不透明。说明预聚体在接入羟基硅油链段后,乳液的性能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羟基硅油链段的疏水性及其与聚氨酯之间的相容性有关。在线性高分子引人硅烷基团。含有硅氧烷基的聚氨酯表面张力降低,导致树脂微相分离,颗粒粒径变大,乳液变为乳白色。
表2 羟基硅油对乳液粘度的影响
从表2 可见随羟基硅油含量的增加,粘度也随之提高。粘度的提高可能因为一是羟基硅油表面张力低,能很快铺开,从而提到粘度;二是硅氧交联形成立体(Si-O-Si)结构,从而提高粘度。[4]从表2 还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粘度也随之增加。
从表3 可见随着羟基硅油含量的增加,膜的吸水率逐渐降低,耐水性增强。为了达到体系表面自由能最低,低表面能向外迁移,高表面自由能向内迁移。这样硅氧烷基的聚合物就迁移到涂膜表面,硅氧烷基再经水解缩合反应形成Si-O-Si,能增加涂膜表层的致密度,提高涂膜的耐水性。
图3 羟基硅油改性聚氨酯的TG 图
从图3 可知,热分解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硬段相的热分解,第二阶段是软段相的热分解。改性后的硬段相的热分解性能与未改性的热分解性能相似,而软段相的热分解温度稍高于未改性的,且随着羟基硅油含量的增加,软段相热分解温度较高。这是由于改性后在水性聚氨酯的软段相中引入了键能较大的Si-O 键所导致的(Si-O 的键能为451.4kJ·mol-1,C-C 的键能为355.3kJ·mol-1)。
1.制备预聚物反应时间大约为3h。
2.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对羟基硅油改性前后表征,结果表明羟基硅油已通过化学方法结合到聚氨酯分子链上。
3.不同含量的羟基硅油对乳液的粘度和吸水率均有影响。羟基硅油很好的提高了聚氨酯的耐水性和粘度。
4.通过热重分析,随着羟基硅油含量的增加,软段相的分解温度增加。
[1]卿宁,张晓镭,俞从正,等.皮革工业用聚氨酯材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皮革,1999,28(7):5-10.
[2]宣兆龙,易建政,杜仕国,等.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料,1999,27(22):20-22.
[3]吴小峰,朱传方,张丽,等.二羟基硅油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合成及性能[J].应用化学,2007,24(09):13-14.
[4]李莉,程先德,徐克勤.有机硅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J].皮革化工,1997,(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