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入列,“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实现载人交会对接,“运-20”成功首飞,国防科技工业取得的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已成为大国崛起的基石,被每一个国人所铭记。
军用高技术在支撑武器装备发展的同时,也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代表的一批军民两用技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让国防科技工业能军能民,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为的就是让一份投入带来两份产出。
作为承担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重要职责的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于2009年、2011年和20112年印发了3个年度的《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在拓宽军民技术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大批先进、成熟、可靠、通用性强的军用技术成果不断涌现。2008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授予3000多项优秀科技成果“国防科学技术奖”,推动这些优秀军用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进军民融合,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八大继承了这一思想,强调要“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就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军民相互兼容的经济、技术平台和基础。加快军转民步伐,使国防科技工业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促进民用产业发展,形成军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充分挖掘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力。
二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由偏重数量、速度转向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这是解决工业大而不强的必然选择。在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有序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能够促进军民资源统筹,提高军民信息互通、共享水平,实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一种资源、两种效益。运用军工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利于工业内涵式发展,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是科技和人才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工业领域技术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实践表明,最先进的技术往往产生或首先应用于国防科技工业。如计算机技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军用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后,都催生出规模庞大的民用高技术产业。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扩散,能充分发挥军用先进技术的引领作用,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2008年以来,在国务院和军队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军用技术转民用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2010年印发的《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明确指出,要“推进军民互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进国防知识产权管理,推动军工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作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充分发挥部际协调小组作用,理顺工作关系,加强顶层设计,筹建若干专题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积极研究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的思路,协调解决军转民工作中的问题,促进重点工作开展。
二是推动军民用技术信息共享。2009年至今,我部累计编制三期《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向社会发布346项适于向民用转化的军用技术成果,涵盖新材料、先进制造、微电子及电子信息、检测与测试、新能源、节能减排、化工等领域。利用东西部合作与投资洽谈会、中小企业国际博览会、重庆高交会等展会、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和《中国军转民》等平面媒体,推介优秀军转民项目,促进军用技术成果落地。启动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缓解军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是加大对军转民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来,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对包括军转民项目在内的军民结合型项目给予了持续、大力的支持。2010年以来,通过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军民结合项目105项,总投资达106亿元;截止2012年底共有20个省(区、市)设立了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累计达16.6亿元;银行、投资基金等资本也积极参与军民结合项目开发,如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与湖南省国防科工局签署备忘录,计划融资100亿元支持湖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四是多种方式促进军转民项目产业化。截止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授牌19家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另有5家已通过公示,即将授牌),人才、资金和设备设施得以在基地聚集,更加有效地推动军转民项目产业化。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先后支持江苏、上海、重庆、新疆、浙江等地方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军转民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加快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大型军工企业集团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完善军转民工作体系,有序开展军转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军工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75%。
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正确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注下,我国军转民工作正在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军与民在体制上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不断深入,军工将进一步开放,军与民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2012年印发了《国防科工局 总装备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科工计[2012]733号),今后军工协作配套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和社会优势资源将更顺畅地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军转民”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将逐步得到消除。
军民资源共享水平更高。在部际协调小组的框架下,计划和重大项目的会商机制将逐步建立,国防科技工业规划与国家其他相关规划在制订和实施中将得到更有效的衔接和统筹,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互通、互动、互补将进一步增强。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将投入使用,包括军用技术成果、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在内的多种资源将更加合理地流动、配置和得到使用。
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在军用技术转民用的过程中,军工企业通过技术转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拓展了民用市场空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大大增强;民用企业在承接军转民项目的过程中,将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军民之间的合作将更趋多样化,军民间的互相参股、技术入股、资产重组、兼并收购也会变得并不那么鲜见。
军用优势技术更多惠及普通百姓。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电子信息和民爆器材等军民结合型产业将加快发展,更多的军用技术成果将在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内转化、孵化、产业化。地方参与发展军民结合产业的积极性将得到进一步调动,军工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有新的提高。军工企业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开展技术成果转化,继续做大做强军工民品优势产业。今后,在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中,都将会使用越来越多的军用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