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课题组
围绕“转型发展”内涵,本文构建了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并采用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级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法对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和2010年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的均值分别为48.5点和45.9点,上海“转型发展指数”为76.9点和73.5点,连续两年蝉联全国首位。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位于第二、三、四、五位。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由一个指数系统组成,包括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指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数等三大核心指数。三大核心指数由体现转型特点、兼顾区域比较、结合当前重点和着眼长远发展的22项核心指标构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数主要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内需增长和工业化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表征,具体由GDP与居民收入的增长协调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一般贸易出口相当于GDP的比例、商品销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等8项指标构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指数主要从知识创新程度、技术创新程度和人力资源建设力度三个方面进行表征,具体由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人力资本贡献率、人才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等6项指标构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数主要从民生质量、社会安全和环境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表征,具体由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额、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安全指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环境质量指数、城市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8项指标构成。
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采用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级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模型。转型发展指数测算的目标年份初步设定为2020年,采用“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方法,即先通过实证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到2020年预期实现的水平,以此为评价值指标的目标值,计算单个评价指标的得分。在单个指标得分基础上,采用“多目标归一”合成转型发展指数,指数值介于0到100点之间,越接近100点,就说明越接近于转型发展的目标。
2011年,上海“转型发展指数”为76.9点,较2010年提高3.4点,继续居全国首位,高于第二位北京1.6点,领先幅度较2010年扩大0.7点。其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指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数三大核心指数分别为81.4点、66.2点和79.7点,比2010年分别提高4.2点、3.2点和2.8点,呈现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下的同步提升态势。
图1 2010-2011年上海转型发展指数及核心指数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央对上海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率先”和“突破”的要求,希望上海做到“四个率先”和“四个进一步”,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上全面创新,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优势愈发明显。2011年,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数为81.4点,较2010年提高4.2点,居全国第一,高于第二位北京6.1点,领先幅度扩大1点(图2)。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结构调整继续领先。上海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得分居前;二是重点领域主导转型。上海金融、航运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三是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展现。上海GDP和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中谋求突破。2011年,上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指数为66.2点,较2010年提高3.2点,居全国第二,比北京低2.7点,但落后幅度缩小0.7点(图2)。2011年上海R&D经费投入相当于GDP的比例达到3.11%,比北京低2.65个百分点,落后幅度较2010年缩小0.35个百分点。但2011年北京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是上海的2倍,高于2010年的1.9倍。
图2 2011年上海、北京、广东转型发展指数及核心指数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进中缩小差距。2011年上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数为79.7点,较2010年提高2.8点,居全国第二,比北京略低0.2点,落后幅度缩小0.7点(图2);较第三位天津的领先幅度从2010年的0.5扩大至2011年1.2点。具体表现为:一是上海人类发展指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城市化率等指标的实现程度均超过80%,居全国前列;二是社会安全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在全国虽不领先,但稳步提高。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转型发展指数呈“橄榄型”分布(表1)。8个省市“转型发展指数”位于Ⅰ类区域,它们分别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17个省市位于Ⅱ类区域,它们分别是辽宁、四川、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江西、海南、云南、河北、山西、吉林、贵州、广西、黑龙江;6个省市位于Ⅲ类区域,它们分别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其中,相比2010年,山东和福建两省从Ⅱ类区域升入Ⅰ类区域;吉林、贵州和黑龙江三省从Ⅲ类区域升入Ⅱ类区域。同时,各省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和谐社会建设水平较为接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步性偏弱。
表1 2011年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水平分类
一是应继续提高全国各省市GDP与居民收入的增长协调度。二是继续加快全国各省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发现,2010年全国各省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一般贸易出口额与GDP比例三个指标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依次为21.5、28.7和22.9,2011年与2010年差异不大,说明我国各省市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力度,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文化(创意)和出口贸易等相关产业。三是继续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1年,全国各省市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商品销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两指标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依次为55.1和24.8,而2010年分别为55.3和24.7,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内需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一是转型发展应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转变。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一些核心指标仍有较大突破空间,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等。2011年两者分别为57.9%和43.6%,显著低于1985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的62.1%和59.9%。且多数高收入国家在居民消费占比接近60%之前,第三产业比重和居民消费占比基本同步上升,表明需求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应从量增向质优转变。2011年,上海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为3.16%,虽然显著低于北京,但已达到或超过部分OECD国家,且高收入国家的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在接近2.5%后,基本保持不变。但是,上海研发投入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支出比例偏低,需进一步提高,2011年分别为6.5%和14.3%,而2009年美国是19%和17.8%。日本是12.5%和22.3%。三是和谐社会建设应从局部突进向统筹发展转变。上海和谐社会建设在人类发展、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率先优势,但在社会安全、环境质量等软环境建设方面仍有不足,而这些正逐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