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具才、汪萌、王科
(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江苏 南京 210008)
当前,居民收入的提高日渐成为满足民生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国内需求、助推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影响城镇居民个体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可以说错综复杂。本文通过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年龄、学历、职业、行业、工作年限、家庭资产存量,甚至性别、运气、理财习惯等,都能成为决定个体可支配收入大小的影响因素。当通过住户调查对个体数据进行“平均”之后,这些影响因素在微观层面就演变成了政府的富民政策力度、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平均工资水平、企业盈利水平、市场环境等;在宏观层面,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投资总额等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水平的宏观经济数据,不仅自身就影响着收入水平的高低,而且通过给微观因素提供增长空间与支持,还可以间接促进收入的增长。其中,可以通过现有渠道得到比较完整的统计数据,而且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联系比较密切的影响因素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居民储蓄存款(CX)、平均工资水平(GZ)、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F)、出口总额(CK)、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CZ)、第三产业比重(SC)和就业率(JY)。(括号中为方便表达而使用的代码)。
为保证模型的可信度与稳定性,本文遵循数据完整可比的原则,尽可能扩大数据的时间跨度,采用1995-2010年南京市的相关数据,对现价数据采用1995年的不变价格,对按美元计算的数据按当年平均汇率进行换算,对总量指标按照当年人口数求平均,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并使回归参数代表弹性,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本文中所有涉及的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南京统计年鉴》。
表1 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表
从表1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
(1)多个指标间高度相关,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如果进行回归分析,可以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予以消除。偏最小二乘回归吸收了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精华,不仅依赖于自变量系统,还与因变量密切相关,同时还引入迭代式计算方法进行交叉验证,其回归模型较主成分回归更加可靠,在实际中的解释能力更强。
(2)就业率指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其他指标的相关度较低,在构建回归模型时予以剔除。这也验证了第二部分所提到的,在劳动生产率、就业结构等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单纯提高就业率对于提高居民收入的作用并不显著,扩大就业更适合作为一项扶贫或维稳的政策,而不是用来提高收入水平。
1.平稳性检验。为了验证各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避免模型伪回归,有必要先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运用比较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发现各变量均为非平稳变量,但经过二阶差分后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平稳,为二阶单整序列,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2。
表2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2.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滞后阶数的确定。在选择滞后阶数时,一方面滞后数不能过小,以尽量完整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滞后数又不能过大,不然既降低了模型的自由度,也没有显著的经济意义。本文通过赤池信息量(AIC)准则、施瓦茨信息量(SC)准则来确定这两项指标的阶数。通过分别建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VAR模型,并求得其AIC和SC,并按照信息量越少,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的原则,确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好设定为滞后3期,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好设定为滞后2期。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滞后阶数的确定
3.偏最小二乘回归。本文利用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其滞后变量、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人均工资、人均社消零售总额、人均出口、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三产比重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如下:
logSR=0.524130+0.001176×logCX+0.062855×logGZ+0.079653×logXF+0.225242×logCK-0.107272×logCZ+0.101982×logGDP+0.919786×SC-0.025504×logCZ(1)+0.056857×logCZ(2)+0.137205×logGDP(1)+ 0.127671×人均logGDP(2)+0.083485×logGDP(3)
表4 拟合度以及交叉有效性表
从表4可看出,通过交叉验证,提取三个主成分进行回归,就已经包含了自变量中99.78%的信息,同时可以解释因变量99.52%的变动。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
图1 对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图
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回归模型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的提升对于收入增长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从长期来看,南京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可拉动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92个百分点。
第二、作为一个港口城市、航运城市和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增长也是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拉动因素,南京市人均出口额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估计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增长0.23个百分点。
第三、南京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对可支配收入的拉动能力相对较弱,其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估计人均可支配收入仅能增长0.001个百分点。说明南京市民的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其中能起到增值保值作用的稳定收入,在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有待提高。
第四、南京市人均工资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都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人均工资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估计约可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06个百分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估计约可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08个百分点。
第五、经济增长对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拉动作用最为巨大,而且在滞后3年的各期内均有正向影响。上一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拉动作用相对显著,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约可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14个百分点,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递减。当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反而影响较小,仅能拉动0.10个百分点。一方面是由于传导机制起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南京GDP的增长受投资增长的驱动较多,在短期内投资对收入的增长存在一定挤出效应,长期又会转为拉动效应。
第六、虽然从经济规律看,地方财政收入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是正向的或者反向的都有可能,但从回归的结果看,当年和上一年的财政收入还是对居民收入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说明地方财政的增长在短期内会通过税收负担的方式对增收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不仅取决于当期的财政收入,更取决于长期稳定的财政收入。
从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来看,三年之内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对收入增长都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其增长幅度的大小对于最终的收入增长意义重大。从路径分析模型看,尽管经济增长因素对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可以通过其他各个因素对收入增长产生间接作用,其基础性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为保持收入的快速增长,必须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有必要把“稳增长”当作一项首要任务来抓。
路径分析模型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经济增长因素的路径系数表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这主要是由于南京的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相对较大。回归模型参数说明了消费对于收入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拉动作用,但由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止步不前,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制约收入增长的一个瓶颈,打破这个瓶颈,收入才有可能真正出现跨越式的增长。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提高收入和科技进步研发新型消费产品,但同时有两个关键性的细节问题,在当前尤为值得关注。一个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如果每个市民都不用考虑小孩上学的择校问题,生病住院的医保报销问题,就没有必要维持过高的储蓄率,而选择进行消费。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有时候面临的问题不是“没钱可以花”,而是“有钱不敢花”或者“有钱留着花”。另外一个细节问题就是住房问题,高房价透支了大量的消费需求,而目前房价陷入僵持状态也使得部分消费需求不能有效释放。个人认为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在于门类齐全的保障房体系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各有其适用人群,当保障性住房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释放出大量被禁锢的消费需求。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建立在第一个问题有效解决,即保障房与商品房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的,如果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能实现均等化,就有可能出现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保障房空置现象。
所谓收入增长质量,主要是指收入的增长是不是绝大部分市民的普遍增长,而能否实现广大市民收入普遍增长的关键就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为生产领域服务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各种咨询服务、金融服务、IT服务等,这些行业不仅自身收入水平较高,而且往往可以增加生产领域的产品附加值,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间接提高全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从回归模型参数来看,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收入增长影响巨大,政府有责任和必要对一些先导性服务产业给予引导和支持,当然主要应从市场环境和信息服务入手,避免过度行政干预。
回归模型的参数表明,出口的增长对收入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在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下,当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收入增长也会受到明显的冲击。因此有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三驾马车均衡发展,不仅可以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也有利于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避免收入增长的成果因为外部环境的冲击而遭受损失。
一方面,路径模型的方程形式表明高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回归模型的参数也说明了居民家庭的储蓄并没有通过财产性收入对其收入水平带来太大的影响。回归还表明了财政收入在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收入的手段和力度上还有待加强。因此,有必要针对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制定一些针对性政策,让利于民、藏富于民,通过增加收入增长亮点,不断拓宽收入增长的渠道。
[1]赖雅.我国GDP增长率、CPI、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房价的相关性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2期.
[2]陈琳.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与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电力学报》.2010年5期.
[3]余红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评估浅见.《中国统计》,2011年9期.
[4]田世海.我国各产业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分析.《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