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江苏人才支撑体系研究
——基于南通地区现状的分析

2013-10-28 07:49陈玉兰
关键词: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南通市

陈玉兰

(南通大学 商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创新时代江苏人才支撑体系研究
——基于南通地区现状的分析

陈玉兰

(南通大学 商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当前,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日渐明显,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本研究在回顾江苏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各项指标数据的基础上,以南通地区为例,从引才政策计划、人才培育环境以及人才载体建设三大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其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江苏省人才支撑体系的发展建议: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政策机制和人才利用模式,加速人才载体与城市大环境建设等。

创新驱动;江苏;南通地区;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区域经济优先发展的代表之一,江苏省在“十二五”时期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态势日益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江苏省“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以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为契机,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着力增强人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本研究以江苏区域大环境下南通地区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为主切入点,针对地区人才支撑体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对江苏全省及其所辖各地区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文献综述

人才支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等几个方面,其中对人才支撑的政策研究是主要方面。通过对国内外人才支撑的研究发现,研究重点多放在人才政策层面,认为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等应从战略政策层面来促进人才集聚,实现人才的集聚效应,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1]146-151。就江苏省人才支撑的研究而言,刘媛、吴凤兵两位学者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比较分析,得出了苏南、苏中、苏北各区域人才政策的个性特点与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对策建议[2]72-75;余菜花、刘军则从江苏省高端人才集聚状况出发,将高端人才集聚的成因概括为:优惠的人才政策、明确的产业政策、一流的载体、发达的教育和良好的宏观环境[3]52-60。

南通市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区、江苏省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有“江海门户”之称。南通历来人才济济,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近年来,南通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要求,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江海英才计划为总抓手,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人才辈出、科技进步、产业腾飞的良好局面[4]。陈玉兰、陈锡龙以南通地区科技人才队伍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南通市科技人才的结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才循环经济”理念、转“人才支撑”为“人才引领”等地区性人才优化对策建议[5]32-38。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长寿之乡”、“纺织之乡”等,南通曾率先在全国张榜纳贤,将人才作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第一支撑条件。近年来,南通经济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迅速,其地理区位与经济发展情况反映了江苏全省区域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几年来南通地区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各项指标均处于江苏全省的中等偏上水平,且与全省指标的同向协同变动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南通地区为例进行江苏区域人才支撑体系研究,既能有效避免选择省内基础优势过强、政策红利较大的地区,又能有效规避选择省内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才工作发展缓慢的地区,能够对全省人才支撑体系情况有相对比较客观、有代表性的反映。为此,本研究在合理借鉴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选择了人才政策、引才计划、城市环境、人才载体等方面,作为研究区域人才支撑体系的主要维度,以南通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了江苏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江苏及南通地区人才支撑体系现状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实践靠人才。近年来,江苏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以人才集聚促进高新产业集聚,以人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

而南通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市,当前正将人才建设工作作为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的主战略,把实施人才强市和江海英才计划、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等作为主抓手,着力完善创新时代背景下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一)人才资源总量增长分析。

2006年至2011年,江苏全省及南通地区人才资源总量增长迅速,平均增长率超过了8%,具体如图1所示。

分析图1发现:2006年和2011年分别作为“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江苏的人才资源总量增幅显著,同期南通地区的人才资源总量增长率也高于“十一五”期间另四年;2007—2010年间,南通地区人才资源总量增长率绝对值及波动情况,都与江苏全省情况十分吻合,两者同向协同变动情况基本一致。因此,以南通为代表,研究江苏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从总量数据上看,截至2012年底,南通地区人才资源为总量96.5万人,位列南京、苏州、无锡之后,居全省第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和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6.1万人,占人才总量比达6.32%,全省平均水平为5.6%。全市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9人;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对象102人;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54人。同年,江苏全省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4人,占全国新入选总人数的13.9%,居全国第三;引进海外留学人员5 662人,省“双创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475人,“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130人;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9人,居全国第三,其中企业专家5人,居全国第一。

图1 2006—2011年江苏和南通人才资源总量增长率曲线

(二)人才载体分析。

2009至2011年间,江苏省不断加强各级人才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2009—2011年江苏省主要人才载体建设情况

201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南通市“科技创新”指标得分仅次于苏州和无锡,以12.12分位列全省第三。科技创新驱动背景下,南通地区全方位集聚创新资源,大力度推进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载体升级进一步加快,详见表1。

表1 南通市人才载体建设情况(2012年)

资料来源:南通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南通市新增省级科技产业园区4家,新增数列全省第二(全省共35家,南通市占11.4%);全市科技孵化器64家,孵化面积31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2 240家,省级以上孵化器数量位居全省第四。

(三)引才计划与人才政策分析。

2011年,江苏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人才创新体系,人才引领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人力资本投资达6 590亿元,占GDP的13.6%,全社会R&D投入1 071.96亿元,占GDP的2.2%,人才贡献率达33.5%,人才资源总量987万人,高层次人才55.39万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6%,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81.62万人,从事R&D人员45.51万人,资助引进高层次人才6 724人,有国家“千人计划”246人,省“双创计划”1 318人,企业博士集聚计划777人。

2007年,江苏省正式启动了“双创引才计划”,2008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千人计划”行动,江苏省加快落实省“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工作,2010年,江苏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与“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和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就南通地区而言,2004年10月,南通市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05年全省首个地市区域性“人才特区”建在南通,其后相继提出南通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意见、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引进意见等;2009年南通市“江海英才计划”正式启动,2012年2月,南通市出台了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

“十二五”以来,江苏全省及南通地区基本实现了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人才工作目标,引才、育才政策臻于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载体升级效果明显。面对创新驱动下新时代环境的挑战,江苏及南通地区在积极完善各项人才体系建设的同时,人才工作尤其是既有人才支撑系统中的人才大环境营造、人才政策落实以及人才载体建设等方面,与先进国家、地区,以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具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三、南通地区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战略性人才政策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双高”人才引才政策相对缺乏,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及政策持续性有待加强。

与苏州、无锡2006年起就先于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和国家千人计划,分别推出的“姑苏人才计划”、“530”计划和“无锡千人计划”相比,南通地区2009年才出台江海英才引进计划和实施办法,2010年开始实施,晚了3—4年,且之前南通地区在引进人才方面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或旗帜性的引才计划;苏锡常在2009年和2010年又相继出台了力度更大的政策,政策重心逐步倾向“双高”人才引进,南京“321计划”、“紫金人才计划”、常州“龙城英才计划”等都是高端人才集聚工程的强力政策计划,与之相比,南通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则相对缺乏且力度不够大。

南通地区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与持续性问题在江苏省其他区域内也普遍存在,人才政策尤其是战略性人才政策计划的落实,既缺乏系统性的支持,也欠缺持续的跟进措施,“双高”人才政策的颁布,从区域到地方的持续更新频率锐减。

第二,人才培育及成长的城市综合竞争环境偏弱,区位优势尚未完全释放,吸引人才流入的创新、经济大环境欠佳。

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不仅包括引才扶持政策、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还包括人居自然环境、社会公共文明、城市包容性等多种因素,人才竞争力实质上也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近年来,南通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五城同创”成效明显,但与上海和苏州、杭州等地相比,城市综合竞争环境仍然偏弱,尤其是南通市滨江临海、沿海开发以及长三角经济北翼等的特殊区位优势尚未完全释放,城市相对滞后的人才服务支撑体系和“小城市高房价”的经济生活环境,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人才流入的主要瓶颈。

南通地区的人才大环境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江苏省内多数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现状,尽管江苏省东部沿海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优势突出,但是其区域内各个城市间的发展情况却差异较大,许多地区城市综合竞争环境偏弱,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尤其是经济、生活大环境相对欠佳。

第三,产业人才集聚程度偏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不够完善,人才载体升级行动、支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企业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近年来,尽管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但就整体而言,纺织服装、建筑劳务等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转型升级程度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型产业对人才的吸纳作用相对较难发挥;目前南通市已建成4家国家级开发区,9家省级开发区,18个滨海跨江合作产业园区,但特色产业板块尚在培育之中,没有形成如苏州纳米科技园、常州科教城、泰州医药城等品牌园区,人才集聚效应未能形成。

苏州、无锡等地不仅人才计划启动较早,同时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政策体系,成立了人才创业服务中心、项目促进中心,为创新型人才提供系统化、“一站式”服务。相对而言,江苏许多地区尽管加大了引才资助力度,但与人才政策相配套的支撑体系,包括人才中介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员工培训服务、技术支撑服务等在内的系列化、集成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

企业作为吸纳人才的主要支撑单元,是发挥企业的人才载体作用,盘活人才存量的主战场。江苏省多数企业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投入不够,企业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集聚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的能力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的动力不足。

四、建设江苏人才支撑体系的几点建设

根据创新时代要求,在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以及人才支撑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和南通的人才支撑体系现状调查结果,对江苏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第一,创新引才工作观念,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提倡“人才循环经济”理念。没有观念上的更新就不可能有工作上的创新。区域经济创新发展,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建立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支撑大、发展好”的工作新思路,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重其所酬”的招才引智新理念。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各区域间人才循环利用的过程。“人才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人力资本等可变资源的循环利用。创新“人才循环”理念,有利于实现江苏不同地区“紧缺人才合理引进、富余人才有效输出、‘双高’人才着力培育、地区人才适度流动”的良性人才大循环局面,为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支撑。

第二,创新人才利用模式,在区域内实施“银色人才工程”[6]150-154。无论是学者、科技型人才,还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管理骨干,近离退休人员都占据很大比重,这部分人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受过各种考验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较高的政治优势、知识优势、智能优势和经验优势,不少人的知识具有综合性,是“通用型”人才。而我国现行的离退休制度使老年人还未充分发挥其潜能就离开了工作岗位,从而损失了很大一部分智力资源。

当下,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更加重了这一部分人才资源的浪费。江苏省人才利用模式亟待创新,在省内各地区合理开发“银色人才资源”,实施“银色人才工程”等,将有效缓解江苏地区经验型人才紧缺问题,以老帮新、促老带新、用老扶新,成立银色人才咨询顾问机构、技术交流帮扶中心等,充分利用中老年成熟人才资源,积极带动全省中青年人才资源的快速开发和利用。第三,考虑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差异,创新人才政策机制,着力打造科学、合理、持续的专项引才计划体系

按照“系统优化设计、高端化引领、整体化推进、专业化服务、市场化导向、效能化评估”的工作思路,加强政策制定前的调研和统筹谋划,充分考虑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各地人才资源特点,实施“差异化”战略;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促进“人人成才、人岗相宜、人尽其用”。在积极持续推进江苏省及各地区现有人才政策计划的同时,要拓宽视野、通盘考虑,着力打造各地区的后续引才计划,增强专项引才政策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持续性,实现省内大区域内不同地区间人才政策计划的有效衔接。

第四,充分发挥江苏区域优势,营造利于人才成长的创新环境和经济大环境。每个区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区域优势的发挥依赖于区域特色的挖掘,区域优势可以是地理区位优势、经济环境优势,也可以是人文教育优势、城市宜居优势。人才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创新驱动背景下,江苏省各区域、地区在持之以恒营造尊重人才大环境、多元文化氛围的同时,必须全力打造有利于重点产业和行业的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有利于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体制环境、有利于各类人才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才能有效实现江苏省内各地区的城市竞争力乃至全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第五,创新人才集聚方式,逐步形成“园区吸附产业,产业带动企业,企业汇聚人才”的阶梯型人才集聚模式促成人才集聚尤其是高端人才集聚效应的发挥,是一个地区人才工作的核心目的之一。人才集聚的方式途径千差万别,创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人才集聚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加快人才集聚效应的形成,更有利于人才集聚效应的发挥。为此,在园区人才载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的同时,江苏省内各个地区应加速采取“园区吸附产业”的方式,尽量避免省内各地区的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不断汇聚和形成苏南、苏中、苏北区域性、地方性的优势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以“产业带动企业”,进而推动企业在人才吸纳方面主体作用的发挥,最终实现最具“江苏特色”的“企业汇聚人才”的阶梯型人才集聚模式。

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是人才集聚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筑巢引凤”是江苏省人才竞争的重要经验。科技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人才载体是集聚高端人才、培育“双高”人才的重要载体。鉴于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要求,江苏省各地区的人才载体建设应以具备主导产业、区域特色的人才园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载体与平台升级,为本地区的特色人才、产业人才的集聚提供强而有力的载体。

[1] 李鹏,史彦虎,等.区域和谐持续性发展与人才支撑复合系统协调性实证研究——以山西和谐持续性发展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5):146-151.

[2] 刘媛,吴凤兵.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72-75.

[3] 余菜花,刘军.江苏高端人才集聚状况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52-60.

[4] 南通市人才工作课题调研组.关于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R].南通:南通大学商学院,2011.

[5] 陈玉兰,陈锡龙.南通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性矛盾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32-38.

[6] 谷人旭,许波.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及其优化管理问题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1,21(2):150-154.

“网络与人文研究”征稿启事

本栏目选题范围包括网络与哲学政治问题、网络与社会经济问题、网络与道德法律问题、网络与语言文学问题等,要求论题新颖独到,理论性强,论述透辟,避免通篇一般叙述。来稿字数请控制在8000字以内,行文格式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排规范,请打印并附寄磁盘文件(或发送电子邮件,E-mail:zhchao053@163.com)。

本刊编辑部

C962

A

1007-8444(2013)06-0714-05

2013-10-17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005);2013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省市协作项目(13XZB016);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630136);2013年度南通市委宣传部哲社科基金项目(2013BNT0023);2010、2013年度南通大学人文社科项目(10w19,13w29)。

陈玉兰(1973-),讲师,工商管理硕士,主要从事科技人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南通市
南通市 推进“四化”实施 提升本质安全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
南通市通州区粮油增产模式分析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