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古村空间构型研究

2013-10-26 05:35陈丽花
关键词:庐陵古村构型

胡 鸣,刘 颖,陈丽花

渼陂古村空间构型研究

*胡 鸣1,刘 颖1,陈丽花2

(1.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2.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通过对渼陂的公共空间构型和典型单元空间构型研究,探索庐陵文化背景下深藏于空间构型中的特定基因特征。挖掘渼陂聚落的空间活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古村落保护与更新,体现庐陵文化遗产价值。

渼陂古村;空间;构型

0 引言

《史记·五帝本记》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而邑,三年成都”。其注曰:“聚,谓村落也”。聚落作为一种聚居的形式,其空间是以物质空间的自然形态为基础,经人为加工后形成的人工环境,是一种用于满足人们生活和居住需要的空间体系。其中,传统聚落作为工业文明之前的人类聚落,承载了一定时期、地域、民族和社会中其它各方面的丰富内涵。对建筑学而言,研究传统聚落是对传统城市、建筑营建思想与方法的发掘、借鉴和运用。而传统聚落的空间构型研究,更是建筑与城市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挖掘传统空间组织方式,有利于丰富建筑的特定语言,为建筑创作的多元化提供营养。因此,对传统聚落空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渼陂古村作为庐陵文化聚落之一,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 余年[1]。渼陂在建村之时,与大部分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聚落一样没有进行特定规划,基本属于自然生长的古代聚落。在宗法制度的约束下,再加之一些堪舆学的影响,虽然历经数百年的更新发展,但并未造成大的波动,全村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发展之中。因此,无论是渼陂传统聚落的外部空间形态,还是民居建筑内部空间形式,对于研究庐陵地区城市发展史,延续庐陵地区的城市文脉具有特殊的价值。

本文对渼陂古村的研究选取的视角为建筑空间。空间是建筑研究中永恒的话题。通常“建筑界认为城市空间是建筑外部或内部围合的开放空间”[2]。空间被认为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本质的组成部分,而不再只是一种附属现象。在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以往简单地认为城市空间就是社会与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投影,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朔造了城市空间显然是不全面的。希利尔认为,物质城市与经济的、社会的城市之间的纽带是空间,更准确地讲,是空间的构型,也就是街道和道路的网络以及所有在此基础上附加的空间[3]。

2 渼陂村的建筑空间构型特点

渼陂村的总体建筑布局呈现出“前村后街”的特有形式(图1)。这种“村市合一”的建筑布局上体现了 “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 的封建儒商文化思想[4]。沿河道布置的陂头商业街道因地就势,顺沿着富水河岸发展。明代始建,全长达到900余米,现今尚有600余米得到完整保存[5]。而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民居部分,在空间分布上相对独立,与商业街区块联系较少。其布局形式总体是以一种自然生长的发展形态展现。

图1 渼陂古村各类型建筑布局图

整个村落的街巷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空间形态,第一种是商业干道:为线性的街道和商铺所形成的街道空间网络,即陂头街,是渼陂村主要商业空间;第二种是巷道:多数是由两栋房屋比邻建造而自然形成的夹道。这种巷道在古村中分布最为广泛,是介于公共空间与私家领地之间,同时兼具二者的性质的空间;第三种是广场,由多栋建筑围合形成的,相对开阔的公共空间。或是预留于村内祠堂、书院等公共建筑前的空地。这三种街巷形态共同组成了渼陂古村总体的空间框架体系。

2.1 商业干道

陂头街在渼陂村历史繁盛时期不仅很好地满足了其主要的交通与商贸功能,还提供了当地居民的服务空间、交往空间、审美空间、文化空间等复合功能。街道两旁以两层高的商铺为主,街道宽度D与建筑檐口高度H的比值接近0.5(图2)。

图2 陂头商业古街街景

在街道构成的研究理论中,一般认为D/H<1时,街道尺度较为紧迫压抑;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而当D/H>1时,街道外部的空间感不强,有远离感[6]。为什么陂头街的尺度比例(D/H)接近0.5,而给人的空间感受并无紧迫感?原因一,在街道两侧的建筑底层商铺空间分别进行了近1 m的退让,街道的有效使用宽度增加,使得街道尺度的实际比值接近1:1。原因二,街道在垂直与水平两个维度方向都错落有致,并非枯燥的直线型形态,而是依据地形变化,顺势建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街道空间的趣味性。故此,行走在渼陂陂头古街中,感觉是舒适而轻松的。更何况街道旁有流水相伴,加之绿树红花的衬托,古街的空间显得更加唯美。

2.2 巷道

接着分析构成村落背景的居住区巷道的构型特征。巷道以超狭长尺度的空间形态成为渼陂村外部的主要空间构成(图3)。相较于古村的主要商业干道,大量呈织网形态分布的巷道在整个古村的空间体系中并不居于控制性的地位。它们是从商业空间到居住空间的过渡,并带有适合居住的特征。正是这样大量居住性路网空间的存在,形成了古村的空间背景。“人走之处即是道路”这便是古代聚落呈现出自发形态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路网结构都是遵循“按需建造”的原则,因此,可以认为渼陂村在长期的自行组织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功能布局是合理的,同时构成了与其功能相匹配的空间结构。

当古村中公共性的街道向私密性的庭院空间过渡延伸,一般是通过一些半私密性的尽端式的巷道来实现的[7]。同住在一条巷道里的住民,有可能形成相对熟悉和安全的群体组织或是亲密的邻里社区,与主街道形成一定隔离,然后再进入私密性较强的家庭院落空间单元。这些有活力和生命气息的巷道空间是渼陂古村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至今魅力尚存的内在因素。

图3 渼陂古村巷道空间

2.3 广场

在中国的传统空间中多是以内向型空间存在,在规划布局上不太重视建筑外部空间的创造。所以很少出现“广场”这个概念。

而在渼陂村有块牌坊式照壁——“多留余地”坊。据当地居民说是先人希望后人凡事都“多留余地”。显然,这一理念被运用在了渼陂村的布局上。多留的“余地”被创造成了各式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广场的功能。比如梁氏宗祠前开阔的空间(图4)或者是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侧面辟出的一大块空地(图5)都可以看作是聚落中重要的聚会场所,是政治、宗教、文娱、生产、商业等行为的发生地,自然成为了整个聚落外部空间的重要节点。这样的外部空间充分展现了聚落的活力。此外,聚落中的28口水塘作为公共的洗涤场所始终是最受地方居民欢迎的聚会场所。在这里人们交流新闻和闲话。可惜的是随着自来水和洗衣机等现代化的事物出现,使得这一空间的活力消亡了。

3 渼陂村民居空间形式

渼陂村现有建筑约583栋,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其中明清时期民居367栋,古祠堂近20座,书院4座,还有牌坊4座以及阁楼1座,还有民国初年建造的教堂1座[8]。这些各种类型的建筑都基本被完好保留下来。从研究地方建筑空间特色的角度看,最具赣式建筑风格特色的还是明清时期的这些民居建筑。

3.1 民居室内空间

渼陂村的民居平面多为方形, 以天井为核心组织平面,合院作为民居布局的基本单位,其中三合院居多。古村的民居基本都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相套而成。上房厅堂开间较宽而侧面厢房或围廊进深浅,因此围合出略显狭长的中央天井空间。在明清时期,由于赣南地区降水多,天井下方一般都用青石板垒砌一方水池,可暂时积聚雨水。

图4 渼陂古村节庆期间民间活动

在年代较晚的住宅里虽已使用了陶制的排水管,不再需要挖水池蓄水, 但天井中的青石板仍按过去水池的位置铺砌, 因此地面虽已抹平, 却象征着水池的存在[9]。在风水学上称“四水归堂”(图6),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从建筑学角度来看,由于民居层高较高且四周封闭,所以天井起到了拔风效果,有利于屋内的通风换气。同时兼具采光功能。因此,狭长的天井空间在建筑功能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5 “小洋屋”侧面广场空间

3.2 民居中的过渡空间

在江西的大部分古聚落中,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村民利用自家宅院的外墙对土地进行霸占。村落相邻住宅隔墙或平行或紧贴的状态,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聚落外部空间中出现大量的狭小而局促的巷道。而在渼陂村的一些民居中,尤其是封建社会中社会等级较高的大户人家宅子入口位置对街道的占有进行适度的退让,创造出一个特有的过渡性空间(图7)。虽然这一过渡性空间十分有限,但相较于南方其他地区聚落来说,却是渼陂村所特有的空间构型。这一空间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属于私有或属于公有,但同时从两个方面又均可以属于[10]。它消除了公共或私有空间的鲜明划分。按当地居民的说法这个空间的创造同样是承袭了先人“留有余地”的教诲。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是居民对公共空间即街道空间的质与量有足够的重视,为村落的外部空间环境创造了积极条件。

图7 民居入口空间

4 现状问题及保护建议

目前对于渼陂村的保护规划主要是对古村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进行结构上的加固和形式上的修缮。这种“修旧如旧”的做法对保持古村原貌,保存古村落的历史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古村的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层面上看,仅仅造一个“假古董”摆在那里并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古村落保护办法。我们修复古聚落不仅仅是为了保留它原来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保留它的价值以及强化它的价值,使它自身具备新陈代谢功能,在当下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仍然能够发展,这样,聚落的生命才能得以延续。渼陂村的价值正蕴藏在其空间之中,比如陂头古街商业中心的活力,又比如整个古村布局的活力。对渼陂村古代聚落空间活力的保护才能更好的保留庐陵地区人民生活核心的传统文化形态,体现庐陵文化遗产价值。因此,对渼陂村的保护根本在于对古村落的整体空间进行保护,激发聚落自身空间的价值和活力。

[1] 邓洪武.渼陂古建筑的文化艺术及其价值——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2):102-107.

[2]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06.

[3] 希利尔.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谢佳,刘伟丞.渼陂古村之建筑空间意象[J].四川建筑,2007,27(2):65-67.

[5] 张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江西吉安渼陂古村[J].城市规划,2006,30(6):32-36.

[6]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上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7] 白海波.大研古镇聚落空间构型及其沿革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0.

[8] 胡龙生.庐陵古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 刘宇.宏村古村落空间管窥[J].科技风,2009(13): 19-20.

[10] 赫曼·赫兹伯格.设计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

THE STUDY OF SPACE CONFIGURATION IN MEIBEI VILLAGE

*HU Ming1,LIU Ying1, CHEN Li-hua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We have selected the space of Meibei ancient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public space configuration and the typical unit space, we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fic genetic whi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uling culture. Furthermore, we also explore the activity of the space in Meibei that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update the ancient villages. It can also reflect the heritage value of Luling cultural.

Meibei ancient village; space; configuration

TU241

A

10.3969/j.issn.1674-8085.2013.03.018

1674-8085(2013)03-0076-04

2012-10-29;

2013-03-30

吉安市软科学基金项目(吉市科计字[2011]32号文件);井冈山大学科技项目(JZ11011)

*胡 鸣(1985-),女,江西井冈山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huming-0129@163.com); 刘 颖(1986-),女,江西万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研究(E-mail:liuyingecjtu@126.com);

陈丽花(1983-),女,江西井冈山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园林规划研究(E-mail:66625076@qq.com).

猜你喜欢
庐陵古村构型
《古村小巷》
美丽庐陵
庐陵某者
分子和离子立体构型的判定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堆花杯”庐陵诗词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赞庐陵
古村——大芦
航天器受迫绕飞构型设计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