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周福
[摘要]近年来,在泉州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招工难已成为常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泉州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该文对泉州市工业企业用工特点进行分析,针对企业缺工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破解企业缺工难题,促进泉州工业持续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企业缺工 泉州工业企业 可持续发展
1、泉州工业用工主要特点
泉州工业以民营企业主,全市共有工业法人企业超过20000家,工业个体户达70000多家,涉及37个行业大类,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用工需求量大,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1.1 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用工需求量大
2011年,泉州工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达56.7%,为近年来新高,工业是泉州用工需求的主要领域,约占全市就业人数的六至七成,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达157.55万人。泉州工业行业结构又是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2011年规模以上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共有3847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129.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2.8%;全年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124.40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比重达79.0%,从业人数占比高出工业总产值占比16.2个百分点。
1.2 劳动力流动性加剧,间歇性缺工影响企业的稳定经营
除了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教育、住房、社保等问题更是限制外来员工进城务工的重要因素。受生活成本因素等大环境的影响,泉州对外来员工的就业吸引力有所下降,劳动力流动性大增。本地居民虽然生活成本较低,稳定性强,在招聘中有一定优势,但他们往往不愿从事那些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的岗位,也造成了一线岗位的不稳定性。产业的雷同,季节性的用工高峰,企业间恶意挖人等,也会造成部分企业用工紧张,这方面中小企业所受挤压更加明显。
1.3 企业缺工问题相对缓解,中长期仍处缺工状态
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报道以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企业缺工问题都成为各企业、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但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性消费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泉州工业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企业缺工问题相对缓解。从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看,“十五”、“十一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2011年期间,泉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分别增长24.4%、22.1%和21.7%,工业增速呈回落态势;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年均分别增长13.5%、6.0%和5.8%,用工需求随着工业增速的回落而减弱。
1.4 缺工问题仍困扰企业,在一些行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2012年第三季度,泉州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有29.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技能欠缺是造成本季度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有38.5%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上升是造成本季度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企业用工需求与实际招工人数相比还存在7.4%的缺口。2012年上半年,晋江市对辖区内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就缺工的类别看,企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缺口最大,占59.2%,普通工人占30.2%,技术工人占10.3%。分行业看,纺织服装业、陶瓷建材业、纸制品业对熟练工人存在较大需求,缺工企业比例分别达72.4%、55.3%和53.8%;食品饮料业对普通工人需求量最大,缺工企业比例达75.O%;而装备制造业对技术工人存在较大缺口,缺工企业比例达33.3%。
1.5 用工成本逐年上升,传统的加薪求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企业缺工导致工人薪酬水涨船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本年应付职工薪酬为37812元,是2000年的4.2倍,年均增长14.0%。企业普遍反映,2012年工人薪酬比上年上涨了15%~20%。同时,新生代工人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企业为了留住员工,还不断为员工改善工作、住宿、生活、娱乐等条件,这也间接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加大,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也不断增加。受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各项成本和费用增加的影响,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仅增长2.3%,增速比2011年低了26.3个百分点,共有37.7%的企业利润总额出现下降,8.1%的企业出现亏损,企业很难再大幅度提高员工工资以及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
2、企业缺工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泉州企业缺工问题是在全国用工的大环境下形成的,由于劳动力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企业用工难与就业难问题同时并存。以下就从全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企业缺工的深层次原因。
2.1 劳动力供给方面
2.1.1 新生代劳动力就业观念、意识发生转变
上世纪80~90年代,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在当地的收入很低,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员工较高的薪酬水平对他们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劳动力大多文化素质较低,但身强力壮,不计条件,脏活累活抢着干,当时的状况是劳动力供过于求,企业不存在缺工问题。目前劳动力大军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主力。对新生代劳动力来说,薪酬已经不是吸引他们选择企业的唯一标准,他们找工作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生活品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不易招足所需的特别是岗位艰苦的一线员工。
2.1.2 新生代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经历了两次生育高峰,人口大幅增加,7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3年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要求切实落实计划生育工作。1978年我国宪法第一次写入计划生育内容,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其后计划生育政策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公布施行,人口增长过猛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也使“80后”、“90后”新生代劳动力数量相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减少。
2.1.3 高学历人才就业观念偏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高学历人才数量迅速增加。2009年至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611万人、630万人、660万人和680万人,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人不愿意去当蓝领工人,他们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轻易进中小企业做普通员工。这也就造成政府在面临破解缺工难题的同时又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目前泉州城市建设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企业不易留住急需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2.2 劳动力需求方面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沿海与内陆地区劳动力薪酬拉近,而区域间生活成本的差异性却远大于工资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近几年泉州民营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产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许多企业仍然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来获得发展,用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3、若干建议
解决企业缺工难题,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目标,需要政企双方密切配合,企业自身要努力,政府应当在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
3.1 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要为外来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从情感上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一是要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注重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城市景观的美化,营造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科研、办公的优良环境。二是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要着力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住房等实际困难。要继续将外来员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为外来员工子女提供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的平等教育;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特别在规划工业园区时应充分考虑建设新城区,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建设公租房、廉租房作为“外来工公寓”,制定相关条件标准,出让或出售有限产权(使用权),让外来员工能够在工作所在地真正安家落户,这是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3.2 利用企业缺工倒逼机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政府应充分利用企业缺工的倒逼机制,解读好、落实好省市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革新生产工艺,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当前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形势下,应适当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从税收、财政、经济政策上加大对机制灵活、转型快的中小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涉足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全市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降低同质化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增强企业应对缺工的承受能力,促进我市工业持续发展。
3.3 进一步完善就业平台,打造健康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
政府应强化在劳动就业方面的行政行为,加大对公共就业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的投入,一是要加强有形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就业中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快完善全市人力资源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向全国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要联合本市缺工企业,加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政府以及高校、职业院校联系,建立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促进劳动力有序有效流动。四是加强对本地富余劳动力的宣传引导,倡导良好的就业观念,多渠道促进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鼓励企业使用本地劳动力,促进我市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3.4 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从业者劳动技能水平
目前我市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难以胜任今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必须对劳动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们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充分发挥技工学校、高等院校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水平;依托市职业技能鉴定站等专业部门的力量,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认定,提高从业者文化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而带动全市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目前我市恒安集团公司、七匹狼公司与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合作,在员工职业技能考核和认定工作方面已走在前列,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3.5 企业要苦练“内功”,突破缺工“硬约束”
一方面,企业要规范用工制度,创建和谐用工环境。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为员工改善工作、住宿、生活和娱乐条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办专业人才培训班,提高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中、高层管理人员尽量从企业内部提拔,给每位员工都有晋升的机会,真正做到在机制上留人。另一方面,企业要苦练“内功”,缩减用工需求。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注重产品研发和品牌运营,实施品牌、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品牌附加值;加强内部管理,尽快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依靠管理创新提高竞争力,提高人员的使用效率;尽快调整传统营销思路,重视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