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

2013-10-24 07:40肖永明戴书宏
关键词:孔门野人做官

肖永明,戴书宏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在《论语》的注译之中,此章分歧甚大。历代诸家在此费尽笔墨,但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依然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史料和语境,几乎无从考证孔子的原意。为今之计,只有重新检视诸家注译,折衷古今,才能得出可信、合理、确切的解释。

自汉迄清,影响最大的注疏,约略有以下几家:分别为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邢昺《论语疏》、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及刘宝楠《论语正义》。而在近现代的译注之中,则以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和李泽厚《论语今读》最可称。在论文方面,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曹聚仁《原儒》、吴龙辉《〈论语〉“先进”章正解》都颇有发明。本文即本于以上诸家,对其进行系统的考辨。

表1 先进、后进

诸家的分歧或在字词意义、或在句式结构、或在语句内涵。当然,字词、句式的理解即直接关联语句的阐释。

(一)字词意义

字词上的分歧,体现为对“先进”、“后进”、“野人”、“君子”等词语的不同理解。为便于考察,下文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

由表1可知对“先进”、“后进”的不同理解主要为以下几种。第一,将其与学业相连,理解为进学或结业的先后,有郑玄、刘宝楠、杨伯峻、吴龙辉诸家。第二,将其与仕途相连,理解为入仕的前后,在前的自然为前辈、之后的便是后辈,有何晏、邢昺两家。第三,即为先辈后辈,有皇侃、朱熹、钱穆三家。第四,其他类,有李泽厚、傅斯年、曹聚仁三家。另外,邢昺、刘宝楠、钱穆等人以先进、后进为孔门弟子。再者,皇侃、邢昺还明确了先进、后进的具体时段,一为五帝三皇之时,一为襄、昭、定、哀之世。

表2 野人、君子

较之“先进”、“后进”,对“野人”、“君子”的解释稍显一致。无外乎以下三种,见表2。首先,品质上的分别,着重于野人之朴野、淳素,君子之得时之中。其次,身份上的区分,野人为郊外之民、农夫,君子为统治阶层。再次,兼身份与民族而言,野人为乡下的殷民族,君子为城中的周民族。而在第二种解释之中,诸家对君子涵括的理解不尽一致。分歧的焦点是士这一阶层是否应在此处的“君子”之中。

(二)句式结构

在句式结构上虽无较大差异,却也值得深思。诸家的不同,主要有两处。一为“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与此相同,不再重复)。有的认为“于”字乃是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范围、时间的介词,相当于“之于”,即 “先进之于礼乐”;而另外的,则以“于”为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的介词,可不释,即“先进礼乐”。一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大多数视之为陈述句,但也有少数看成是引用句或假设句。其具体情形见表3、表4。

表3 先进于礼乐

表4 先进于礼乐至君子也

(三)语句内涵

通过对字词意义、句式结构的解释,语句的内涵也得以显现。而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便是集中表达本章内涵的部分,诸家亦将 “微言大义”植入其中。详见表5。

表5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以上便是对诸家译注的梳理。从中可知,不论是在字词意义、句式结构上,还是在语句内涵上,无不各执一词,可谓意见纷杂。因而,若要折衷诸家,还需细致的辨析。而辨析的标准则是语句的本身、语句的来源、孔子的主张和当时的背景。

在上述四大标准之中,语句的本身实为分析的起点。因而,下文将首先对语句的本身进行探究。

本章的全文为: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字面当中并无太多信息,却也并非一无所有。至少可以确定以下五点。第一,本句的中心内容与礼乐直接相关,孔子的态度也与礼乐直接相关。第二,在礼乐上,“野人”与“先进”相对应,而“君子”则与“后进”相对应。第三,孔子并不在意“野人”与“君子”的差别,在意的是“先进”与“后进”的差别,并倾向于前者。第四,从句式结构上看,前一句(先进至君子也)采用的是陈述句的形式。第五,从上下文来看,本章是《论语·先进第十一》的首章,而整个“先进第十一”讲得都是孔门弟子,因而,本章与孔门弟子相联系的可能性较大。

如此,便可以对诸家注译进行进一步的剖析。上文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方面分析了各自的区别。下文亦复如是。藉综合考察以确定诸家注译当中各种成分可信度的高低。

(一)字词意义

1.野人、君子

“君子”在《论语》当中通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13],而“野人”则仅此一次。诸家或以为身份之别,或以为品质之分。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古史的发掘,野人的含义已经确定无疑。野人并非今日所谓不开化的人,而是指居住于郊外、世世代代务农的人。春秋时期实行“国野分治”的制度,野即是指城郭之外的地方。郭外唤做“郊”,郊外唤做“遂”;又有“牧”、“野”等名目,也是指城乡外的地点。[14]傅斯年谓“‘野人’者,今俗用之以表不开化之人。此为甚后起之义。《诗》:‘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明野为农田。又与《论语》同时书之《左传》,记僖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然则野人即是农夫,孟子所谓‘齐东野人’者,亦当是指农夫。”[15]与此相对,君子自然是指统治阶层。野人、君子乃是身份之别,明确无疑。

然而,在将其视作身份之别的诸家当中,尚有三种:有纯为身份者、有身份兼弟子者、有身份兼民族者。上文通过对语句本身的分析,以为本章与孔门弟子相连的可能性较大。历来认为“先进第十一”即是论说孔门弟子,正如邢昺所谓:前篇论夫子在乡党,圣人之行也。此篇论弟子,贤人之行,圣贤相次,亦其宜也。[2]因而,此篇皆说弟子言行,先进后进,即指弟子[1]。另外,本章是指礼乐而言,孔子对周礼的推崇乃尽人皆知,正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第三)。即使主张身份兼民族的李泽厚也不得不说:孔子一贯“从周”,盛赞周礼,为何此章说要从野人之先进呢?不得解。[9]可见,认为孔子站在殷人立场上的观点是靠不住的。

由此可知,在对野人、君子的解释之中,诸家可信度的高低分别如下:

身份之分(弟子)> 身份之分 > 身份之分(民族)> 品质之分

2.先进、后进

《论语》中有“先进”者二,都在本章之中。而在孔子同时代的其他文献之中却无“先进”二字,只有《管子·宙合》中提到“后进”,其言为:是故圣人著之简策,传以告后进。[19]此处古注较少,后人或以为后学之士、或以为后来之人。而且《管子》成书较晚,亦有可能是秦汉时用语。之后的《汉书》数次使用了“先进”一语,一为先仕、一为先学。《汉书》卷七十八,“始育与陈咸俱以公卿子显名,咸最先进,年十八为左曹,二十余御史中丞”[20],此处“先进”为先仕。又,《汉书》卷八十四,“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常为先进,名誉出方进下”,颜师古注曰:“常宦学虽在前,而名誉不及方进”[21]。此处“先进”为先学。可知,“先进”在当时诚非术语,乃“先”与“进”的组合,“先”即在先之义,“进”本义为登[22],在此则兼有进学、仕进的意思。同时,“先进”也可当做名称使用,表示先进学的人或先入仕的人。而将“先进”当做术语,即先辈(前辈),则是后起的用法。可以从《论语》注疏之中得到印证。何晏《论语集解》最先将其与先后辈相联系,其引包咸言“先进、后进,谓仕先后辈也”。以先仕之人为先辈,后仕之人为后辈。“进”仍是仕进之义,只是包咸将先仕之人尊为先辈罢了。皇侃在此基础上,直指其为先辈后辈,“先进后进者,谓先后辈人也”。不过,皇侃紧接着便对“进于礼乐”做出了解释,“进于礼乐者,谓其时辈人进行于礼乐也”[3]。皇侃同时将“进”用于“先进”、“进于礼乐”两个短语之中。无疑是矛盾的,但也在无意中说明了:在其看来,“先进”其实偏于“先”,与其说“先进”为先辈,不如说“先”即为先辈。在之后的注疏当中,以先进后进为先后辈者即本于此说。

然而,孔子之义究竟为何?

通过对“野人”、“君子”的考察,可以确定本章与孔门弟子紧密相连。因而,要探明“先进”之义,则不能不对孔门弟子进行详细的分析。本章中的“野人”、“君子”指的是孔门弟子的不同出身,而出身于下层(野人)的弟子与“先进”相连,出身于上层(君子)的弟子与“后进”相连。此处的“进”有进学、仕进两重意义。如果“进”指进学,那便是说出现于下层的弟子先入学;如果“进”指仕进,那则是指出身于下层的弟子先做官。然而,就做官而论,孔门弟子皆在晚期才得以出仕。李零曾对孔门弟子的事迹进行过详细的考证,指出“孔子的学生,早期皆隐,无官可做,晚期才纷纷出仕。如仲由先为鲁季氏宰,后为卫国的蒲大夫,冉雍和冉求也当过季氏宰,端沐赐仕鲁,善于搞外交,言偃为武城宰,卜商为莒父宰,宓不齐为单父宰,高柴为费宰,几乎都是在孔子的晚年。”[24]其中晚期才出仕的仲由诸人都是下层出身,因而,“先进”的“进”肯定不是指仕进。

由此可知,诸家注译在此处的可信度为:

进学先后(孔门弟子)> 进学先后 > 入仕先后辈(孔门弟子)> 入仕先后辈 > 先后辈 > 其他

(二)句式结构

1.先进于礼乐

在持“先进之于礼乐”的观点的几家当中,“先进”有三种解释。一是,将其视为专门术语,即前辈,如皇侃、朱熹、钱穆;二是,将其做普通名词用,释为先入仕的人,如何晏、邢昺;三是,直接将其解为进步,如曹聚仁。而上文已经得出结论,先进应是先与进的组合,而非术语。并且,将其理解为先入仕之人亦不妥当。进步则更是后起之义。因而,“先进礼乐”的可信度要高于“先进之于礼乐”的可信度,即:

先进礼乐 > 先进之于礼乐

2.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因程子有“盖周末文胜,故时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过于文也”[5]之言,朱熹遂将其当做引用句。然而,这一解释并没有其他的佐证,可信度实在不高。吴龙辉则将其视为假设句,“事实上,‘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陈述句,它们和下文‘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先进’与‘后进’是一种对比关系,但这种对比在本章中是假设的,是‘如用之’的一个前置从句,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现象”[12]。在变换句读的情况下,确实能够将其视为假设句。但是,倘若一个陈述句在形式上可以独立成句,则将其视为陈述句显然比视为假设句更为合理。即其可信度虽高于引用句,但低于陈述句。三者的关系为:

陈述句>假设句>引用句

(三)语句内涵

由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直接关联语句内涵,因而,通过前文的梳理,诸家在语句内涵上的高下已经初步明朗。前文在辨析野人、君子的内涵时,知道孔子在礼乐方面持着从周的态度,以为孔子崇古的诸家实不可取。认为殷人进步,进而以孔子赞同殷人的亦与此同。朱熹对此甚为明确,回避了崇古的说法,提出了“损过以就中”的主张。这极符合孔子的观点。抛开句式,单就此处而论,朱熹的见解无疑是高明的。

钱穆以为孔子前期的弟子重实用,后期的弟子则渐有文胜之风。而孔子在礼乐方面也以实用为重,故而“从先进”。不过,以孔子不赞成文胜则可,以孔子愿意跟从朴野则略显牵强。因为,在礼乐上,孔子明确表达了对周代之文的赞赏,即“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钱穆此说的可信度虽高于崇古、进步诸说,但却低于朱熹之说。

最后为选优说,其将“用”与仕相连,在《论语》中确有佐证。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第七),又如“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第十三)。这两处的“用”都是指被任用、得出仕。再有,孔子历来主张“学而优则仕”,选优说正好与之契合。据此,此说明显优于实用、崇古、进步三说,而与朱熹所说不相上下。

因而,在语句内涵方面,诸说可信度的比较如下:

就中、选优 > 实用 > 崇古、进步

上文立足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三个方面,对诸家注译进行了细致的辨析。通过辨析,明确了野人君子、先进后进、“先进于礼乐”、“先进至君子也”以及“如用之至先进”等成分可信度的高低。综合之后则见表6:

(1到5即指由高到低)

表6 诸家译注各成分可信度之高低

如其所示,刘宝楠《论语正义》中的各个成分,竟然都位于表中的最高列。无怪乎杨伯峻在译注之中会持“本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而略有取舍”[7]的态度,刘氏之说实在是诸家当中最为可信的。

杨伯峻以刘宝楠之说为基础,将本章译成白话,全文为: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7]

这是当今最为通行的解说,也是最为可取的翻译。然而,有些学者认为其中尚有不足,集中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刘宝楠把“先进于礼乐”与“后进于礼乐”理解为先学习礼乐后做官与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缺乏文献依据,犯了增字解经的错误。其二,从《诗经》《仪礼》等较为可信的先秦典籍来看,君子指的不仅仅是卿大夫,还包括士;其三,即使以卿大夫阶级而论,其子弟们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情况在孔子时代固然十分普遍,但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无疑也是很多的,甚至是占主流的。[12]

以上三点,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前文以分析的方法,一一区别了各成分可信度的高低。此处则将立足于整体,使用综合的方法,一一探讨上述意见。在探讨时,以前文中可信度最高的诸项内容以及刘、杨之说为基本出发点。

(一)关于增字解经

所谓增字解经,是指将“先进于礼乐”与“后进于礼乐”理解为先学习礼乐后做官与先做官后学习礼乐,添加了“做官”的意思。单就本句而言,确实突兀。然而,本章由前后两句组成,应当视之为整体,并探究二者的关系。

后一句为“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在诸家注译之中以就中、选优两说最为可信。而刘、杨即持选优说,即孔子所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既然在用人上,孔子有“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之语,是否可以推论出还存在“用之,从后进”的情况。答案是肯定的,二者并存于孔子之世。考诸历史,礼乐虽是做官的必备技能,然而卿大夫阶层所奉行的却是世官制,即代代世袭为官。这就是“用之,从后进”。不过,时至春秋晚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不学无术已成为贵族集团腐朽没落的标志和原因”,以至于“有很多贵族统治者因不懂礼而受到时人嘲笑”[20]。有鉴于此,明智的统治者开始选拔贤人为官,贤人即主要指在礼乐上学有所成的普通人。这一制度“成为与贵族世袭制并行的制度”[21]。学习礼乐是普通人入仕为官的前提条件。即“用之,从先进”。卿大夫阶层是“用之,从后进”,普通人则是“用之,从先进”。这岂不就是前文中野人、君子在礼乐学习上的的先后之别吗?

前后其实是一一对应的,只不过一隐一显罢了。即使是增字解经,也是切合主旨、恰到好处。况且,《论语》本是语录体的著作,在对话之中省略些许成分,乃是十分自然的。而对于这些省略的成分,只有借助于上下文的语境才能有所理解。

(二)关于君子的涵括

从《诗经》、《仪礼》等先秦文献来看,君子之中确实包括士阶层,而相当数量的士却不在世官世禄之列。不过,本章之中的“君子”是否非得包括士阶层不可?其实不然。许倬云曾对《诗经》中的“君子”一词进行过分析,指出“君子”含义的轻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封君,君主;2.公子,王子,绅士,贵族,或官员;3.主人,丈夫。[32]归纳起来,君子确实包括以上诸种意义。然而,用到具体的诗句中时,却往往只表示其中的一层含义。《论语》当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第八),此处的君子专指人君;“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第十七),此处的君子则指整个统治阶层。其用法亦有轻微之别。刘宝楠本人也深知此点,因而将“君子学道则爱人”中的君子注为:谓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33]。

类似用法其实常见于古代汉语之中。如宋明理学中常用的“心”,既包括主宰之心、又包括知觉之心。然而,究竟为主宰之心,还是知觉之心,抑或二者兼之,则有待于具体分析。又如,天人合一的“天”,亦是如此。可见,本章之中的君子确实可以不用包括士阶层,而专指卿大夫阶层。

(三)关于历史事实

刘、杨之说确实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即在卿大夫的子弟之中,先学习礼乐再去做官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倘若因此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因噎废食。其实只要稍加修正即可。

卿大夫阶层讲究的是“亲亲”、“贵贵”,以血缘为世袭的标准。随着家族的扩大,并非每一个子弟都能入仕,即使入仕,也有先后之别。然而,在世官制下,即使是尚未为官的卿大夫子弟,也凭借着先天的血统具备了入仕的资格。虽有做官的资格,但不一定有官可做。这应该是卿大夫阶层中常见的状态。反观普通人,就更是如此了,孔门弟子便是明证。孔门弟子都是在孔子晚期才纷纷出仕,说明孔门弟子从入门学习,到具备做官的资格,再到有官可做并非紧密承接,而是多有间隔。孔子曾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第六),可见,这几个弟子都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却无官可做。由此可知,不论是卿大夫子弟,还是普通人,都面临着“虽有做官的资格,但不一定有官可做”的境遇。只是,卿大夫子弟靠着血缘,一出生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普通人则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去做官。

因而,将刘、杨之说改成如下即可: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有资格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先有资格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经过细致的考辨,对这一条的解释,唯有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之说最为可信。刘、杨之说,确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稍加修正,即可圆满融通。虽然不能断定此说即为孔子本意,但无疑已经不远了。孔子所要表达的就是“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变贵族世袭为选贤用能。这一理想在孔子之世虽然没有实现,后世却在努力地奉行着。

[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

[7] 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8] 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三联书店,1986.

[10] 吴龙辉.《论语》“先进”章正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9.

[11] 安作璋.论语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 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13] 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4] 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 (汉)班固.汉书 [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 (汉)班固.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 (汉)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8] 李零.丧家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19] 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0]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孔门野人做官
孔门十二时辰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立心守正——做官不可“厚黑”
野人迷踪
伏生传《尚书》
要夹着尾巴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