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张秀娜
卓有成效的德育方法应该具有系统性。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主导与主体相结合;二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发展,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三要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道德规范教育与道德能力培养相结合;四要重视品德践行,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五要重视暗示教育,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相结合。以上几个“结合”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当代德育方法综合运用和融合发展的体现,是对德育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方面。(为拓宽视野,以下所举实例多出自台湾地区学校)
台湾地区学校都十分重视德育方法,注重以启发认知代替过去的道德教条式灌输,重视实践锻炼和讨论、反省等品格养成的心理历程,采取诸如课外活动德育法、角色扮演德育法、两难讨论德育法等较为实用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这些方法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课外活动德育法。
课外活动的形式包括健康活动、“美劳”活动、体育活动、语文活动、社会活动等。健康活动主要包括疾病预防、饮食卫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主题。以台湾华山国小为例,该校在开展“道德与健康”教育时设计了“拜访药局”“吃出健康”“新式健康操”“牙齿海报制作”“食物分类海报”等活动。“美劳”活动就是美术和劳动活动,如卡片制作、标本采集、瓜果蔬菜采摘运输、插秧移苗等。体育活动包括定期举办运动会、达标竞赛、集体旅行等。语文活动主要是根据语文教科书内容组织相应的活动。社会活动是指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活动等。
2.角色扮演德育法。
角色扮演的意思就是在一个假设的环境中,扮演者相当投入地模拟某种行为,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担当和将要担当的角色的规范,并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重要的是让扮演者以自己担当的角色去亲身体验,即:亲自在行动中理解该角色应遵守的规范,该角色的社会意义、价值,并对该角色及应遵守的规范产生相应的情感。这是一种道德体验式活动。
3.两难讨论德育法。
“两难讨论德育法”是由科尔伯格创立的,这一方法继承了杜威和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当雄厚的理论支撑。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有分组、确定方向、提供两难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等,它的优势在于创设情景、强化认知、发挥学生自主性、增进道德体验等。
4.价值澄清德育法。
这是一种在西方德育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方法,是台湾地区德育改革中引进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以审慎开放的态度,允许学生在自由、个性、尊重等原则指导下,批判性地提出问题,阐明观点(多分为正、反两方),教师及时地针对学生年龄及接受程度,分析和提示正、反所支持的理由,并以公认论点加以评析,以充实价值澄清及多项选择的方法。
5.家校结合德育法。
台湾地区相关“教育法”规定,家长除了负有辅导子女的责任外,还有参与学校教育事务的权利。家长的角色由以前的“投资人”到现在的“合伙人”,由事后被告知到开始就参与,由拥有建议权到拥有协商权,成为学校的教育伙伴,共同经营,共同负责,家长、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各尽其职,互谋其利,将学校经营成有特色的社区学校。家校结合形式有家长会系统、义工系统等。
其他常用的德育方法还有道德故事德育法和道德图画德育法等。道德故事德育法是通过真实可信的、原汁原味的德育故事,利用其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等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引起情感共鸣乃至心灵震撼。道德图画德育法则通过教科书中的图表展示德育的内容、概念等,使道德概念、道德规范形象化,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1.遵循道德形成的客观规律。
道德源于并形成于人们物质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所以应通过主动积极的实践,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置于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阔的生活空间里,通过处理多重复杂的关系,形成个体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能力。个体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各个要素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单靠教师讲、学生听是难以奏效的,这就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实践中操作,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稳步发展。德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台湾地区德育非常重视行为的训练:从“课外活动德育法”来看,通过开展健康活动,使学生学习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美劳”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和劳动的光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珍惜劳动果实的美德;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磨炼学生的意志,并教会学生如何竞争;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荣誉心等;通过社会活动,促进学生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品质的生成。这些都是活化德育知识、增进道德体验、加强自我教育等学校德育“现代性”的表现。
2.重视移情体验。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充当多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方式,都有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德育过程是引导受教育者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成为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思想道德主体,就要使他们认识自己在社会中应当担当的角色,接受角色规范,并按角色规范的要求行事。从“角色扮演德育法”来看,它使扮演者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体会他人情感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体验方式。这种心理换位,更确切地说是情感换位,对于增进理解、改变心理结构和行为、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
3.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在运用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常遇到问题,原因是,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景的,即:对某一事实的学习往往孤立于该事实从中获得意义的情景,学习者无法深刻理解在特定情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运用到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从“两难讨论德育法”来看,它在创造“引起思维”的情景上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实施过程中,它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同观点和结论纷纷呈现,造成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从而引发积极的思考、反省、顺应、认同等心理活动,这样就使较低阶段的学生认识到自己推理中的不当之处和较高阶段的学生推理方式的合理之处,在新的认知平衡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认识水平大大提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当然,这一方法同样能起到增进道德体验的作用,能够使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增强产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4.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价值观。
从学生方面看,他们处于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中,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上面临着多元选择。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不但学生闻所未闻,教师亦感生疏。教师由于受到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并不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问题,而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并非先知先觉、绝对正确,所以,传授已有价值观并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从“价值澄清德育法”来看,它抓住这些时代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从迫使受教育者接受和服从具体的道德原则转变为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培养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先入为主的基础性作用和家庭在物质、情感上的基础性作用),是社区、社会和学校环境所不能提供的。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互补: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家庭环境中学生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细部的境地,家庭教育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以及受各种外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往往会呈现反复无常的特点,家里一套,学校一套。家校两者结合,有益于形成良性循环。将家庭、学校充分结合起来,在家长、教师的双向互动下,能够有效避免“真空”“双重性格”现象的发生,杜绝“浅尝辄止”“中途变节”的行为,做到标本兼治、知行统一。家长由于亲自参与学校的活动与教学,所以能够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既与学校保持一致,又不失时机地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实施个别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却各有不同,互补性很强,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益绝不是简单的“1+1”的结果。家校结合可以说是现代德育家、校、社区立体模式发展的趋势,可以形成鲜明的德育良性循环。
此外,从其他德育方法来看,道德故事德育法、道德图画德育法等,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的,这些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切入点,能够激活学生的动机,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等,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的典型体现。
从整体来看,以上德育新方法鲜明地体现了学校德育的开放性、参与性、整体性、立体性。学校通过课外活动课等途径,主动引导、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经受锻炼,适应了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这些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参与意识随之增强。在整体性方面,很多学校考虑到具体德育方法的联系,在选择、运用某一种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使各种方法按照德育原理协调起来,发挥各种方法的互补作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立体性方面,家校结合加上社区配合等,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创设了优化的环境。这些恰恰是我们对德育方法的“现代性”之思,也是对所有学校的重要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