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宋友林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以北京南苑科研生产区为核心的,集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的总装基地。由于建院初期建设资金有限,使得建筑规模较小、功能性差,距离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为实现研究院二次创业和市场化转型的目标,到2020年要将800多个单体建筑整合成为78个建筑,完成流程再造、能力再提升。同时作为中国航天的发祥地,要保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有历史文脉,满足未来50年的发展需求;作为科研生产中枢,要充分体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流程科学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满足北京市规划的要求。
自建院到改革开放前,人们对调迁的认知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精神。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调迁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改变。在这种认知状态下,完成国家建设任务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调迁人员建立正确认知是保证调迁工作和谐开展的必要前提,要通过认识认知的发展与变化提高人的内在潜力,正确认识个体差异,加深社会对被调迁方的理解;要从转变人的心理认知做起,这是新时期企业调迁工作的必修之路。
现代调迁是一门待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人们对调迁的认知形态也各种各样,千差万别,要正确认识与开展工作,则必须准确掌握并熟练应用人对认知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伦理。因此,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探讨人的认知形态和转变过程,摸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求和谐、促发展之目的。
认知过程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起引导作用的认知过程,它不仅与个体所处的情境有关,而且与过去形成的经验及人的个性相关。
被调迁方依照经验看待自己和社会,想象和推测事情的发展,不了解现实中内外环境信息的多变性和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当期望与现实矛盾时,便用自以为是的形式解释问题,否认现实的真实性。他们的认知形式为早年经验→认知偏差形成→调迁事件→假设被启动→认知、行为的偏差。
认知曲解主要来自于人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手段,按照经验提出问题和假想并进行推理,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幼稚、草率,不顾客观现实,过分强调潜规则行事,导致认知行为与现实环境不相协调。
被调迁方认知上的固有形态是固执、僵化。固有形态是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由同化和顺应逐渐衍生而来。同化是将原有的环境刺激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概念中,是形态的变化;顺应是用新刺激改变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它是质的变化,建立了新的模式与形态。调迁工作的最高境界是让被调迁方自觉改变原有认知形态,建立起顺应的形态。
人的本性应该是积极乐观的,被调迁方接受协调时,希望将事情处理好,向自我实现方向发展,而且拥有自身评价过程。只要对被调迁方给予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他们会依靠自有能力改变自己。
认知曲解的实质是自我认知中的观念、经验与现实之间不匹配、不协调的结果。认知曲解的解决方式是使个体重新建立经验与现实匹配、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方式,去掉价值化的束缚,不再听任别人的评价,更多地反映客观现实。
被调迁方不能按客观实际处理问题,受制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压力,有上级部门、领导、员工、家庭的,也有物质、财力不足等因素,解决被调迁方的全部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按照每次调迁问题的不同,应充分考虑被调迁方的实际,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调迁工作是社会互动的学科,以心理认知为基础,从人的认识形态、沟通本能以及习惯行为为出发点,探求人的认知过程及其行为规律。调迁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重要的是调迁人员能否持有正确的观点与态度。企业统筹建设拆迁整合是大趋势,在改变不了趋势的情况下,态度则决定一切,这是从众多调迁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经验。
调迁人员应依据事实、法律及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去分析、指导,而不是盲目信任、武断行事。调迁人员除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对基本建筑、沟通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应对素质,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调迁是一个整体观念,由千丝万缕的问题形态关联在一起,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错综复杂,多数与当前各种因素关联,因此,调迁人员应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全面观察、系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调迁体现经验评价(含财力、物力运筹)的能力,在不断地与现实互动中以求达到自我实现,但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它随着需求状态的不同而改变,要求成熟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配合。
调迁是限定的工作范畴,一是职责限制。协调工作的职责是有限的,其任务是协调解决相对独立性调迁,不包括具体的人事安置、工作调整等事项。二是目标限制。确定协调目标是根据目标的复杂程度、调迁双方实际承受能力决定,各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按照最近需要为基础和为预期,冒进协调长期后实现的远大目标,不是解决问题的客观态度。
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是认识事物客观的思维方式,一是集中考虑与被协调方有无在工作之外的个人偏见,他与现实有怎样的逻辑关系。二是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被调迁方,因为人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用发展的眼光动态观察,就容易以自然的方式引导,使调迁双方渐渐脱离认知偏差,向共知的方向发展。
人的举止言行千差万别,源于个体的认知差异,不同的社会经历和价值取向,不应企图让所有人与自己保持一致。没有偏见可以增强信任度,建立沟通渠道。调迁人员对待问题既不能固执己见,也不能随意迎合。
调迁双方态度相互影响对认知转变起重要作用,调迁的大趋势和影响评价(如物质上的得失)都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应以“费力最小原则”维持态度平衡。
态度平衡可用POX三角关系模式解释(见图1),被调迁方(P)、调迁方(0)、目标(X),肯定和否定关系分别以“+”、“-”号表示。
图1中如果3种关系都是肯定的或2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相反,3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2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P与0之间关系最重要,肯定好于否定情况下的态度转变,协调以平衡模式为基准,对不平衡情况找出突破点,向平衡方向逐步转化。
被调迁方确信自己的观念正确、合理,实际并非如此,协调困难的情况许多是由于他们盲目自信造成的。调迁方可帮助其了解过去形态、现况需求及未来发展,学会评估自己的思想、观念,尽快从被动到主动地配合工作。
图1 态度平衡理论示意图
被调迁方有各自对自身、环境和态度的认知因素,当认知因素与现实不匹配时则产生认知失调,如逻辑性矛盾、理念冲突、新旧经验相悖等。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为:改变或否定失调认知因素的一方,使双方的认知因素协调;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降低失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被调迁方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由于不敢面对现实造成的。调迁是要建立他们的信心,给出希望所在。调迁方应以积极的感性态度,用现实的理性思维逻辑激发被调迁方的悟性,引导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
任何个体都有发自人性的依附本能,彼此理解是满足本能的必要条件,而依附本能与现实冲突会使人心理产生扭曲。调迁方则需要唤起被调迁方的依附本能,使其自觉地理解他人,与他人关系和谐。
不自知局限是把自我的需求作为认知的参考点,而不是站在自我之外,用客观标准衡量自己。对被调迁方缺乏自知之明,调迁方应结合事实剖析片面经验,通过引导纠正其错误的评估,必要时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
权衡得失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可促成态度的形成和转变,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是肯定(得到)与否定(失去)因素的代数和。但被调迁方并非是理智的计算,有些内在的情况也未必意识得到,因此,实事求是对于促进社会交换十分重要。
调迁中收集资料是最基本的工作,取得素材方式有观察、调查和查阅档案等。
观察方式主要是通过查看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获得客观准确数据,但应尽量减少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负面影响。
调查方式可列出一系列问题与被调查者交流,探清底线,掌握未知需求。此方法对双方互相影响,需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积极配合。调查中应注意准备好所谈内容,友善接近被协调者,了解被调迁方意图,避免遗漏及主观性、盲目性。
查阅档案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统计资料、历史文献等,并按照合理、可行、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统计整理。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是调迁工作的基础,明确沟通对象、整理思路,针对被调迁方的问题所在帮助其调整不适应的认知。共情理解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项辅助技术,需要准确理解情感表达,将其深藏内心而没有表达的意向展示出来。
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并以此开展相关工作。正式信息一般包括调迁方案、计划节点等。非正式沟通是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在开展平行沟通时常采用此方法。
良好的沟通是思想交流、平衡心理的手段,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效率,实现预期目的。调迁双方的目标和手段间如存在相关或依赖关系,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作用处在积极肯定的关系时,他们之间才处于合作关系,其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调迁双方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提高自我更新的潜能,能相互沟通基于两点:一是人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二是如果沟通合理,能够自我引导解决问题。
协调中关系可以说是根本的,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解决问题的结束,两者间建立了安全与互信的氛围,协调就容易开展了。以关系为导向的协调不是理论地高谈阔论,而是内心深处的体凉与关心。调迁方应在不牺牲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设身处地的理解被调迁方,并与其坦诚地交流,促进良好关系,创造友善氛围。
调迁的目标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将目标逐层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观察到的事实,共同沟通与切磋,鼓励阐述不同看法,指出主要问题或担心的事件,注意经验与现实存在的差距,及不合逻辑的认知与行为。
针对调迁中确定的问题,根据正式文件的精神,按照调迁方现有的资源预先制定最低调迁底线,对已经明确的主要问题与被调迁方协商并提出建议性意见。建议性意见应注意符合国家及当地法律法规和条例解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是否以人为本。
与企业领导协调要讲清道理,特别明确顺应势态发展的重要性;与个体如居民协调要本着真诚、热情、耐心的态度多换位思考,抓住重点逐一突破;与集体企业协调时应以能维持基本生计为主;与违章建筑占有者协调要摆清事实、讲明道理,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
调迁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被调迁方从刻板、僵化转向变化、流动,从停滞转向更加适应、灵活,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为接到正式调迁通知后2个月内。被调迁方不愿主动寻求帮助,刻板地凭经验思考问题,缺少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愿望。
第二阶段是有所动、能客观表达自我阶段,一般在接收正式调迁通知后3~4个月。当被调迁方体验到调迁方对他们的尊重是真诚的,他们愿意表达现实的客观困难,强调困难是如何复杂而又不易解决。
第三阶段是能够自由表达感受阶段,一般在接到正式调迁通知后的5~6个月。被调迁方当发现自己能够与调迁方沟通,会放松自我防卫能力,也能意识到自我认知中的不协调,看清楚自己的责任所在。
第四阶段一般在接到正式调迁通知6个月后,被调迁方能够认识到过去那些被阻碍的感受,变得自我与现实协调一致了,自我内部协调越来越真实。
建立正确认知已成为调迁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转变原有观念,形成真诚、尊重、体谅、包容的态度和风格已是调迁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是培养新一批调迁工作者的基础内容和素质要求。笔者提出调迁工作从建立正确的认知做起,是基于大量的调迁实践,这一理念由于经历的时间短,积累的事实还不够充分,难免有许多不完善的认识,甚至错误的观念,但其本质是希望找到一个新思路、新方法,以便于从事调迁工作者参考和共勉。
自从2007年至今,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统筹建设工作中共计拆除建筑物400余个,确保了20多项工程开工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