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彩文
摘 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艺术较之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它用最生动、直观的形式完成了对世界的描绘和再现,更浸透着情感和激情的流露
关键词:戏剧;人性;美学;思考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莎士比亚
人性美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因此对人性美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自由﹑情与爱是人性美永恒的主题。戏剧中的人性美即通过艺术手段塑造的人物形象显现出人性美的内容和独特魅力。戏剧作为当代主流艺术之一,以其敏锐的触角和多样的舞台表现形式反映着人们的生活、记录着文化的脉搏。歌德曾说过:“艺术并不打算在深度和广度上仿效自然,它坚持于自然现象的表面,但是它有着自己的深度和力量。通过在这些表面现象中发现合规律性的特征、完美和谐的比例、美的极致、庄重和气概、最高程度的激情,把这些现象的最强烈瞬间具体化。”这种对“现象的最强烈瞬间”的固定化既不是对物理事物的模仿也不只是强烈的情感流露,它是对现实的一种阐释。依靠直观而不是依靠概念,其媒介不是思想而是感性形式。
从这一点来看,戏剧艺术较之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它用最生动、直观的形式完成了对世界的描绘和再现,更浸透着情感和激情的流露。戏剧离不开人性理念,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1 对美好人性的喜好和表现
《汉宫秋》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元代马致远所作历史剧,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昭君出塞”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日: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竞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阔氏。”在正史记载中,昭君不是元帝的妃子,而只是个待沼,她是在汉匈和亲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礼物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的。
众所周知《汉宫秋》有意地改变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就昭君形象而言,历史上昭君出塞和亲生儿育女,而《汉宫秋》则特别创设了昭君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尽的情节。这里昭君,不仅能忠贞于对元帝的爱情,而且又能为“国家大计”毅然的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难。从这种意义来看,马致远这种艺术的处理,虽然违背了历史的真相,但却强调突出了昭君爱国形象意蕴。
正是由于昭君以身殉国的悲壮之举,不仅保全了汉民族气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又达到了汉族与匈奴的和好及毛延寿被送回处死的目的,同时又与那些“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这种“一举五得”的艺术手法,使昭君这一至善至美的艺术形象更为坚实和完整,更加具有憾人的精神力量。也充分表现出作者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审美意识。王昭君是作家塑造的一位完美人性的人物形象,也使人们心目中人性美的理想人物形象渐渐清晰、完美起来。
2 真情的期待和守侯
才子佳人剧,顾名思义,指的是以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戏剧,所以又称为“爱情剧”、“爱情风月剧”等。在元明清戏剧中,才子佳人剧不仅数量最多,成就最大,也是最受民众喜爱的戏剧类之一。
《墙头马上》杂剧,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此剧为元代才子佳人剧的杰作之一,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对它推崇备至。剧演书生裴少俊与李千金一见钟情,李为了爱情而私奔,与后花园中为裴少俊生儿育女,又经曲折后以大团圆作结。该故事本事见于唐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但主题却与白作婉讽“始乱终弃”不同,大团圆的结局也使该故事由“止淫奔”变成“尚自由”。
李千金是该剧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与裴少俊一见钟情,虽未脱传统才子佳人题材的窠臼。然而李千金大胆、热烈,敢于不要任何名分,与裴少俊在裴家后花园生儿育女并秘密生活了7年之久,却实为此前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的女性作为。她这种为了爱情不记任何名利的行为,体现出了连民间女子也少有的率直、大胆甚至叛逆。尤其在裴尚书得知真情后,裴少俊迫于父母压力不得不休弃李千金时,她比裴少俊要勇敢的多,她不卑不亢,據理力争,敢于针锋相对地回击裴尚书的诟骂。这种争取爱情自主、敢于与命运抗争的行为令人刮目相看。
3 人性深度的复杂性
人性有长短、美丑、善恶之分,它既有无私、伟大、崇高、正直、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渺小、鄙、恶劣、凶残的一面。正如狄德罗所言,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黑暗、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作为社会的人,其心灵世界是极其复杂而丰富的。历史剧需要塑造心理错综复杂的历史人物,而不应该将其塑造成恶行或善行的容器。真实的人性既具有人的创造能动性,又具有人的局限性。美学中的所谓“缺陷美”,常常能有力的表现出人性美。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着人性的丰富性。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人性的确是这样,既肯轻信又爱怀疑,说它软弱它又很顽固。自己打不定主意,为别人做事倒又很决断。”英国作家毛姆说得更为直接:“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于同一颗心里的。”人性如魔法石,它善恶并举,美丑合一,阴阳交错,刚柔并济。
任何悲剧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历史、时代思潮铸造而成,人性的扭曲、人性的泯灭、人性的失衡同样是铸造悲剧的根源。《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全剧贯穿着善终于战胜恶、正义终于战胜暴虐的意志,体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民众心声。该剧人物众多,头绪复杂,却能做到结构严谨,主脑突出。在君臣、父子、夫妻、敌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完成了对程婴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韩厥作为奸佞屠岸贾手下的一员大将,却保持着善良与正直。在执行搜孤任务的开始,韩厥的心理是矛盾的,在【金盏儿】一曲中已经自然流露出他对一个弱小生命的同情,加上程婴的说服,决定了他的转变。于是,他坚定地站在赵家立场上,宣告:“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他看出来程婴对他的怀疑,最终以自杀的举动表示了捍卫正义的态度……一切是那么的从容不迫又入情入理。
4 结语
对于在艺术和商业的夹缝之间挣扎了这么多年的中国戏剧,尤其是戏曲来说,对人性美的探索和表达其实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指标意义的。它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承千年的道德指标的验证和深化。戏剧艺术在审美地展现个体的多元化形态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它让我们清楚地体会到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个体的心理面貌及其社会成因。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今后的戏剧艺术应当探讨如何在比“人性”这个平台更高的维度上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深层交往。“个体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才能成为个体化的人”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其实正道出了人是“社会动物”的本质:完全撇开社会影响而成长的“人”,只能显现出近似动物的本性,在理想的文化中,人的“个性”事实上恰恰要在社会文化中经熏陶和选择而形成。熏染越多、选择越丰富,个体才越强大、充实。
参考文献
[1]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 [J] 张晶 钟丽茜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2010.12
[2]《人论》[M] 【德】恩斯特 卡西尔 光明日报出
[3]可能性视野下的人的本质 [J] 程家明 《人学新论》2008.2
[4]汪靖洋:《写作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