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的研究团队到尤溪县麻洋村对再生稻品种进行头季测产验收,干谷产量850.5 kg/667 m2,即每亩 850.5千克。该数据再次证明了再生稻可全国推广,且专家新发现再生稻具有耐高温特性。专家表示,将来推广后,居民有望吃上该品种优质大米。
据了解,尤溪县再生稻品种生产是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专题,也是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和示范区。
在头季测产验收现场,专家经过一上午时间现场收割、丈量、测产得出,今年该地区再生稻头季干谷产量 850.5 kg/667 m2,比 2012年该示范区试种800.9 kg/667 m2的产量有较大的提高。谢华安的研究团队表示,其高产数据再次证明,在专家们事先挑选优良种子的努力与农户140 d左右的精心管理下,证明再生稻种植模式适合在全国各地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头季测产验收中发现,再生稻具有耐高温的特性。验收组组长、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大洲说,今年福建气温普遍较高,有近一个月气温均在35℃左右。按照水稻生产环境,这一气温对水稻生长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严重影响其产量。但是没想到今年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下,再生稻品种产量丝毫没有掉队,且结实率还很高。
众所周知,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类品种,其特点是在一季成熟之后,大约只要割掉稻株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又能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季收成。
陈大洲介绍,以福建地区的种植环境为例,种植一季水稻后还能种植半季,但随后气温时常受秋寒影响,作物将停止生长,所以地理位置又不适合种植双季稻。目前单季稻种植时间大约为140 d,双季稻种植时间大约为270 d。陈大洲说,“以前像福建这样的地区,通常都是种单季稻后,改种旱地作物,导致水稻总产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对福建的粮食需求。”
“但是,我们一直都觉得,福建只种单季稻是一种浪费。”对此,在谢华安院士的带领下,研究出了一次播种、两季收成的再生稻品种。陈大洲坦言,此品种在此地区得到充分种植,且试验种植说明其产量比原先单季稻高出0.5倍。同时,种植过程中再生稻比双季稻成本低。因为其品种在头季收割后不需要再次播种,种子只要原来的一半。同时,只需200 d的种植时间。但是,再生稻的头季收割必须人工进行,不能像双季稻一样头季收割就可以用机械。
记者蹲守示范区一角观察专家所谓的 “一根烟工夫就长出10 cm水稻现象”发现,确实不到10 min的时间,被收割后的水稻就长出新芽,呈现持续生长趋势。据谢华安研究团队队员介绍,再生稻最大的亮点就是水稻成熟被割后,不用连根拔起再重新播种,就能重新生长出水稻。
其原理是,所有的水稻品种均有再生能力,有些品种再生能力特别好,有的则不然。对此,在种植前需对其进行小面积种植、筛选,将再生能力强的品种筛选出来并在田内种植。水稻在种植期间,管理的方式与普通单季或双季稻相似。只是在种植130 d时,需对作物再次施肥,目的是为收割后快速生长提供营养。该队员说,再生稻茎秆分4~5节,第四、第五两节为储蓄营养集中地 (这两节在头季种植时是被稻穗的叶鞘包裹在里面),当然这两节在生长时也会有腋芽暗藏在其中。然后分别供给1~3节和根系部分。种植140 d后,头季稻收割,留下1/3植株和根系时,第四、第五两节不再被叶鞘束缚,在10 d前肥料的营养供给下,一瞬间有利地生长,这就是所谓一根烟时间就能看到水稻生长10 cm的道理。
由于营养充分,生长迅速,再生季的种植仅需60 d即可收割。
(来源:《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