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大豆首席专家
◇杜兰萍:记者
记者:目前国产大豆的自给率仅为20%,形势非常严峻,甚至有不少声音质疑,还有没有坚持的必要?您怎么看待国产大豆目前的形势?
韩天富: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 5838万t,国产大豆约 1300万t,自给率仅为20%,形势的确非常严峻。进口大豆比重过高,不仅严重威胁我国粮食、油脂供给安全,而且使饲料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受制于人,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万一出现进口大豆运输通道受阻、货源紧张、价格急剧波动等特殊情况,甚至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稳定和适度恢复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单产水平,保证国内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保持油用大豆的生产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必须坚持,不能放弃。
我觉得认识国产大豆的形势,需要从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来看。
从消费的角度看,过去20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植物油脂和饲用蛋白的需求量增速很快。大豆是粮食、油料和饲料兼用作物,市场需求量迅速攀升,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国发展大豆生产的空间有限,只好通过大量进口大豆来满足市场对大豆油脂和饼粕的需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加工国。
客观地讲,进口大豆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平衡国际贸易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进口大豆冲击的不利市场环境下,我国大豆生产的规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萎缩,而是明显扩展;总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2005—2007年与1995—1997年进口大豆大量进入中国的时候比,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5.4%,总产量增加8.7%。在四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中,大豆面积和总产量的增幅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玉米。2008—201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均在850万hm2以上,总产量保持在 1500万 t左右。大豆面积明显下滑开始于2011年,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玉米价格较高,效益好于大豆,挤占了大豆种植面积。另外,政策导向也有利于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发展。
从总体情况看,过去20年里,我国大豆生产的规模是基本稳定的。只要政策得当,技术跟上,保持和适度发展我国大豆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记者:您认为国产大豆的出路在哪里?有什么对策?
韩天富:首先,要准确把握大豆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粮油供给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发展目标。一是要保证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二是要保持油用大豆的生产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大豆在农业持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们每年需要食用大豆 1100万 t左右,基本由国产大豆供给。今后,食用大豆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保证国内市场对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我国油用大豆市场基本上被进口大豆垄断,但我们在科研方面决不能放弃高油大豆品种的选育,在生产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的规模,以保持油用大豆的生产能力,规避由于市场变化等因素产生的大豆油脂供应风险。
大豆具有共生固氮的能力,化肥用量小,有助于建立低碳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目前,美国、巴西、阿根廷等既是玉米主产国,又是大豆主产国。其玉米、大豆单产高、生产成本低与实行玉米与大豆的轮作有很大关系。我国农业要持续发展,也要把大豆纳入轮作体系。建议在东北北部地区实行大豆隔年轮作,在东北中、南部玉米主产区,每种植2~3年玉米,要轮作一次大豆。在黄淮海冬小麦产区,要每年或隔年种植夏大豆。
第二,在政策方面,建议将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一视同仁地落实到大豆生产中。目前,扶持大豆生产的政策与玉米、水稻、小麦等高产作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要大力加强大豆科研,加快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要尊重农民选择技术的权利,让中国农民和他们的外国同行一样,有权分享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这些年来,美洲国家大豆生产中积极推广轮作、免耕、深松、秸秆还田等技术,这些技术应用的条件之一是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的推广。我们国家也不能游离于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之外。
记者:前不久,农业部批准了3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强烈。那么,到底什么是转基因大豆?
韩天富:从1997年起,我国进口大豆中转基因的比例不断升高,目前几乎全部为转基因品种。因此,农业部批准进口新的转基因大豆,只是增加了可选择的品种类型,并没有改变进口大豆由转基因品种一统天下的事实。
大豆约有5万个基因,不同品种之间可能有成百个甚至上千个基因是有差别的。在常规育种过程中,通常把两个品种杂交,把父本的所有基因导入母本,这些基因再杂交分离世代重新组合,经多代自交纯合后形成很多类型,经过高强度选择后保留我们需要的类型,就是新的品种。这种育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费时费力。
转基因技术则是在知道基因功能的前提下,把目的基因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转移到大豆的基因组中来,实现定向育种。以进口大豆中比例最高的抗草甘膦品种为例,它就是通过把微生物中的抗草甘膦基因CP4EPSP导入大豆,使大豆具有了抵抗草甘膦这种除草剂的能力。喷洒草甘膦后,转基因大豆存活,而绝大多数杂草都死了。这样,除草过程就十分简单了。
所有动植物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脱氧核糖核酸,即DNA。DNA是由4种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中起关键作用的部分是碱基,共有4种,即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它们相当于书写DNA遗传密码的文字,这种文字要翻译成蛋白质才能发挥作用。在活体植物中,DNA携带遗传密码,指导蛋白质合成,维持生命的鲜活。但当植物死亡或变为人和动物的食物时,DNA会被降解为核苷酸,进一步分解为核苷、糖类、有机酸等,蛋白质则降解为氨基酸。它们都可以被肠道吸收,成为人类和动物的营养。不管是植物原有的基因还是转进去的基因,从化学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可以被消化、吸收的。
记者: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引进转基因大豆会导致国产大豆市场更加萎缩,您对此怎么看?
韩天富:从进口的角度看,允许新的转基因大豆进入我国市场,客观上增加了选择余地,没什么不好。从生产角度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外转基因大豆进入生产领域,也没有批准我国自己研发的转基因大豆应用于生产。
关于我国是否应该种植转基因大豆品种的问题,社会上有不同意见,需要从科学和经济的角度上加以认真论证。在这方面,我认为不仅要尊重一部分消费者愿意购买非转基因大豆产品的权利,也要尊重另一部分消费者愿意购买廉价的转基因大豆产品的权利,同时还要尊重农民自主选择品种和技术的权利。具体一点说,2012年,我国一共花费349.88亿美元购买国外转基因大豆,其中从美国进口大豆为总进口量的37%,价值130亿美元,成为美国对华出口价值最大的单项商品。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外汇给了外国,而本国农民却不能采用这种技术,这种“准吃不准种”的做法对中国农民来说是公平的吗?
记者:您曾经提到,我国发展种业生物技术刻不容缓,其目前发展是什么状况?
韩天富:生物技术的潜在用途十分广泛,是未来大国竞争的核心技术,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人口多,资源短缺,在粮食、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面临的许多挑战都需要通过发展生物技术加以解决。在农业领域,培育优质、高产、多抗、高效的品种,就需要种业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选择技术。这几年,世界种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2012年全球28个国家共种植转基因作物1.703亿 hm2,包括欧盟和日本在内的57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进口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相关区域的人口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4以上。以大豆为例,2012年,全世界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大豆总面积的81%。在1996—2012年的16年间,转基因大豆为农民增收320亿美元,2012年达39亿美元。
除美国继续一枝独秀外,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在种业生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来说,从种业生物技术入手,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不仅关系到产业升级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我国在亚洲和世界上的地位。
记者:国产大豆的道路走得非常辛苦,为支持其健康发展,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做了哪些工作?
韩天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是首批启动的1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体系成员包括来自全国的10个科研院所及8所高等院校,分属育种、植保、栽培与土肥、农机、加工及产业经济等6大领域的26位岗位科学家,以及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大豆产区的30个综合试验站,并在330个示范县建立了大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全面覆盖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形成了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推广的网络。
体系启动5年多来,紧密围绕主产区大豆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工作,在东北大豆—玉米轮作技术、黄淮海免耕播种技术、南方间套作技术等重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同时,积累产业数据,摸清产业家底,开展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培养青年科技骨干,为大豆产业发展积累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