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软化的度量与分析

2013-10-20 08:53
统计与决策 2013年1期
关键词:五省软化产业结构

王 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郑州 450002)

0 引言

中部地区既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人口大区和重要的区域市场。因此中部地区农业和整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考虑到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地位,避免因“中部塌陷”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央政府于2004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

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和升级。在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产业结构软化是一个突出特征。产业结构的软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等物质要素向脑力劳动和科技与信息等非物质要素转移的结果,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因此,度量并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软化度,可以让我们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提高产业结构的软化度,并以此促进中部崛起,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与度量

1.1 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投入相对增大;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这一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的含义是指整个产业结构中软产业比重上升、硬产业比重下降。这一层面的产业结构软化也可以称为“外延式软化”。对于软产业与硬产业的划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一、二产业为硬产业,第三产业为软产业。由于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不断提高,是导致产业结构软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结构软化有时也被称为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通过计算软化度来界定软硬产业。

产业结构软化第二层面的含义是指在硬产业中,其软的部分也在日益扩大,即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的比重减少,而研发和信息服务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大。这一层面的产业结构软化也可以称为“内涵式软化”。本文所研究的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就属于这一层面的问题。

1.2 产业结构软化的度量

为了度量产业结构软化的程度,日本财政部研究和规划司研究委员会构造了两个经济软化度指标(Sheridan,1984),分别为:

并给出了界定一个产业软化程度的标准:高软化产业:B>60%;软产业:60%≥B>40%;硬产业:B≤40%。

而李健等(1999)则区分了产业软化度与产业结构软化度。他们提出:

1.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可以看出,日本财政部研究和规划司研究委员会的经济软化指数与李健等人提出的产业软化度的计算基本相同,同时由于本文只限于分析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问题,因此选用日本财政部研究和规划司研究委员会的经济软化指数A、B作为本文的研究指标,来计算并比较分析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状况。

在数据方面,本文采用中部五省①因缺少山西的相关数据,本文的中部地区仅包括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五省。与全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计算各省与全国农业②由于投入产出表中农林牧渔业作为一个整体统计,因此本文所用数据也就是农林牧渔业的数据。的产业结构软化度。非物质投入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6个部门的投入;并用表中的劳动者报酬作为劳动投入;而表中的总投入即为总成本。

2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软化度及比较

2.1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软化指数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和数据,计算中部五省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软化指数,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中部五省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软化指数(%)

从表1可以看出,中部五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软化程度整体上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安徽、江西两省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而河南、湖北、湖南则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尤其是河南、湖北两省的软化指数A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安徽、江西和全国的软化指数B超过了60%,但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中较高的劳动成本所引起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人口过多、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过多这一问题,并不意味着已经超过了日本研究委员会所提出的标准(B>60%)成为了高软化产业。由此也说明软化指数B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2.2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分部门软化指数

由于水利设施、信息传输、金融、研究与试验发展、综合技术服务、教育等部门的投入情况,对农业生产或者有着重要的影响或者代表了农业发展的先进程度,因此用以上6部门的投入之和以及单个部门投入的数据,计算中部五省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分部门软化指数,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中部五省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分部门软化指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在仅考虑非物质投入中的金融业等6个部门的情况下,除了江西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软化指数之外,中部五省的其他指标——不论是单个部门软化指数、6部门软化指数还是均值,全都远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从而说明尽管是全国农业生产的主产区,但是从投入结构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相比仍然较为落后。

2.3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软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看出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软化度与全国整体水平之间的差距,将表1、表2中各省的数据与全国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用各省数据除以全国数据),结果见表3所示。

表3 中部五省农业产业结构软化度与全国之比(%)

从表3可以看出,就整个中部地区来看,中部五省在软化指数A和软化指数B两个指标上,总体上与全国整体水平相差约10~20%,但是在表中单列的6个部门的软化指标上,差距却要大的多。中部五省“6部门软化指数”只有全国整体水平的20%左右;其中,中部地区农业生产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入的比重与全国水平最为接近,但也只有全国水平的50%左右;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投入的比重较全国整体水平差距最大,仅有全国水平的1%左右。

另一方面,对比表3的“软化指数A”与“6部门软化指数”两行数据我们会发现,除了湖北省之外,其他4个省份的“6部门软化指数”的比重都远低于“软化指数A”的比重。从平均值来看,用软化指数A衡量,中部五省为全国水平的78.7%,但是用6部门软化指数衡量,前者仅为后者的19.9%。根据前文所述可知,软化指数A是由全部非物质投入数据得到的,而6部门软化指数则是由代表农业生产先进程度的水利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投入数据得到的。因此这就说明河南、安徽、湖南、江西4省农业生产的非物质投入中,大多是属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即使安徽、江西两省的软化指数A高于全国整体水平,但其现代服务业投入的比重却分别只有全国水平的18.8%和27.4%,显然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

再就各省的情况来看,如果用软化指数A和软化指数B来衡量,湖北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度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差距最大,而超过全国水平最多的则是安徽。但是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省除了在软化指数B这一指标上与全国整体水平较为接近之外,其他所有指标都不仅远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而且也大多远低于中部其他省份的水平。河南省6部门软化指数仅为全国水平的1.5%;在6部门投入中,与全国水平差距最大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河南省农业生产中该部门的投入比重仅为全国水平的0.1%;而金融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河南省也都只有全国水平的0.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主要结论:

(1)从整体上来看,如果考察全部非物质投入的话,中部五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度与全国整体水平相差不太大,但是各省之间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如果只考察信息传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水利等部门的非物质投入的话,中部五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度全都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因此,从投入结构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整体水平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2)就单个省份来看,在中部五省中,农业产业结构软化度与全国整体水平差距最大的是河南、湖北两省。其中,虽然从全部非物质投入的角度衡量,湖北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差距最大,但是如果从现代服务业及水利等部门投入的角度衡量,河南却是与全国整体水平差距最大的省份。

3.2 政策建议

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产品的主产区,2007年中部五省的农业总产出占全国农业总产出的25%以上,因此,中部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对于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要想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可以在改善投入结构方面寻求突破。可以通过重点增加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强化农业生产领域的信息传递,强化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及专门技术的普及,从而在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软化度的同时,不断改善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投入结构,为本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而这一建议对于农业大省河南省来说尤为适用。

[1]Sheridan,Kyoko.Softnomisation—The Growth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Japan[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1984,(4).

[2]金润圭.新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的软化[J].国际金融研究,1985,(2).

[3]尹忠明.论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向软化的原因及其后果[J].经济纵横,1988,(6).

[4]李晓.论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软化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1992,(3).

[5]李健等.轮产业结构软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4).

[6]马云泽.产业结构软化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4,(4).

[7]李勇辉,左挥师.论产业结构软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4,(12).

[8]马云泽.产业结构软化的动力机制模型[J].南通大学学报,2005,(3).

[9]陈晓涛.产业结构软化的演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

[10]施详正,吴进红.产业结构软化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求索,2006,(9).

[11]张丽君.产业结构软化——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7,(8).

[12]田敏.论产业结构软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2007,(8).

[13]朱玲,陈永华.产业结构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8,(12).

[14]吕志胜,金雪涛,程静薇.从中美比较看我国产业结构软化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1,(28).

猜你喜欢
五省软化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不同处理对冷藏“安哥诺”李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基于五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现状调查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肿瘤性骨软化症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