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
地理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地理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动因或力量。地理现在的教学体制在文科中属于高考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较强,教师上课重在引领;而在理科属于会考科,学生初中基础差,底子薄,高中前两章难度大,学生真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所以产生畏难心理,谈“地”色变。在开学绪论中,老师用说理教育法来企图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如地理价值观法,地理具有文化素质价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常是一个人知识渊博的象征;生活价值,你知道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吗?你是一个领导者,有污染性的工厂应该怎么配置?交往价值,有利于同其他地方、国家不同民族的联系和交流;心理发展价值,可以开阔人的胸襟,丰富人的情感等等,现在短期目标会考考试有用,未来加入社会,参加工作也有用。苦口婆心说了一大通,不用说高二,坚持一个月后,学生的动机啊、成就感啊全没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呢?
我想应该三管齐下,即认知内驱力(指导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学生为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评与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其中使用多媒体和板图、板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说到具体的操作有如下几点: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荒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是草原地区,学生缺少直观的感觉,所以,开篇给学生呈现几幅本校去阿勒泰地区拍摄的沙漠照片,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觉,又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对支援边疆建设老师的敬佩,培养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其中有一副照片有蜥蜴,有一副照片有充满生机的草,这些都暗示着生命的可贵和力量,希望学生能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珍惜今天我们所处的安全、平和的环境。当然,在播放照片时,选择的不要太多,否则没有代表性,学生容易产生视疲劳,预先效果达不到,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
2.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在高一的地理绪论课中就提到地理价值观,学习地理是要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看着周边的城市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我们所居的城市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沙漠化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增强了学习治理沙漠化的求知欲望,为讲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教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地理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需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公民的目标之一。
3.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即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活动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也有美育价值,如优美的语言,画面山水瑰丽,声响悦耳,形、声、色齐全,使学生有身临奇境之感,另外教师要有亲和力,教师整日不苟言笑,穿着古板,语言单调,讲课没有激情,学生怎能感知美。此外,教师的诚信、教书艺术、报画艺术等综合素质也影响着学生。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熏陶也可以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如在讲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时候,找同学在黑板上呈现出来,既让学生的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又让其他学生对西北地区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有了深刻的印象和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有了深刻的理解。
4. 采用变换的呈现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各种地理直观手段,并使方法及方法的结合,方法与直观手段的相互配合等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以增强学生刺激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中来。在讲到荒漠化影响的时候,播放包拉温都的荒漠化视频,学生看到生活身边的地理,感觉地理是有用的,增强了学生的亲近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荒漠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引用2010年春季,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5000多万同胞受灾。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000万同胞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的案例时,再用“还有我呢”的歌曲打动学生为节约用水、防治干旱尽一些微薄之力,进而教学达到高潮,很久很久学生都还记得这首歌,学生还要听这首歌,我想这已经达到了目的了。
5.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在课堂上的提问每到精彩之处,大家必会鼓掌激励助威,批改的作业本时也有简要的评语或注意事项。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避免使用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带有讽刺、嘲笑之类的词语,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让学生进行互评,使其明确目标,了解目前偏离目标的程度及学法策略、过程的不当之处,以便进一步调整和改善,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