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迪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内部的联系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同行业的各企业不断集聚的现象,这便是产业集聚现象。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经济学中产业集聚现象也已经成为被广泛研究的对象。
马歇尔(1890)的产业区理论是最早涉及到产业集群现象的理论。他认为众多种类相似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是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这种集聚现象形成了“产业区”。他认为许多相似的小型企业之所以集中起来正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
20世纪30年代,胡佛(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这使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了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另外,韦伯(1909)提出,可以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聚。第一,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矿藏等特殊原因可以使一些企业向某一区域聚集。第二,企业集聚的收益比分散的收益高,成本也相对节省了很多。此外,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指围绕一个强大的主导产业而发展出一批相关产业,从而产生了乘数效应的增长。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1991)认为产业集聚能够因节省运输和通讯费用得到报酬递增的效果,并且可以使产业更加专业化且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产业专业化与市场需求量则是相互关联、共同发展的,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是基于合理劳工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商在地域上集结成网,并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相连的产业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形式。该理论的核心是依赖内源力量发展区域经济,各企业集结成网,共同创造一个不断创新、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
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也为产业集聚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比如,美国一直对日本产业集聚度的提高而产生疑问,Cortes(1998)对此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得出了日本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减少了日本对美国的进口的结论。另外,他还分析了日本过去几十年中产业集聚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产业集聚提高其实并非导致进口减少,反而会产生增长。
我国经济学研究起步晚,致使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且研究主要都集中在一些具体行业的产业组织问题上,对宏观的中国产业集聚度问题研究尚有不足。尽管如此,这些理论也对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马建堂(1993)将市场——结构——绩效的模式引入到中国产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对后来的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新春(2002)指出企业要进行网络化成长,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网络,要提高眼光,长远发展。徐康宁、韩剑(2006)认为产业集聚程度和空间布局是钢铁行业产业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建立模型测算我国钢铁产业集聚度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发现我国钢铁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一直在逐年降低,中国钢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和优化空间布局,而不是一味规定具体市场数量。《产业集聚论》一书中梁琦通过计算中国三大类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和四省的区位集中度,发现产业关联效应不但影响地方专业化还影响对外招商引资,这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及贸易的一项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产业集聚对企业和产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利润的提高,加强了各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丰富了行业的共享资源。有利于形成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链条,更对城市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短期内迅速形成了区域性装备制造工业产业集群。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装备制造业曾一度作为黑龙江省的龙头行业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达到25.7亿元,占全国的10.3%。改革开放后,由于思想意识、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甚至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特别是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已经摆脱了徘徊局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可以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发展。由于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时间长且环节复杂,最适合以产业集聚的方式发展。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提升装备制造业有着显著的意义。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有专家意见法、企业调研法等。专家意见法指的是请一些专家进行面谈,之后再进行Delphi法分析,调研收集所需关键信息,分析某个特定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程度。企业调研法是通过对研究区内的企业进行调研,以获取它们对内外贸易情况、合作联盟模式、研发投入等信息,辨识出是否集聚,并进行后续的产业集聚分析。使用定性分析可以对定量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起到加强的作用。
产业集聚程度有两种研究方法:
一是区位商(LQ)法。通过它可以分析产业的区域化情况,即地理集聚度,区位商是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将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并根据区位商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业化率。区位商法可以客观反映出区域生产水平与全国平均生产水平的差异,可以清楚地知道该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采用区位商法有益于取得数据、分析数据和研究结论。
二是产业集中度(CR)法。通过它可以观察一个产业中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主要是采用产业集中度法是以某个具体的产业为考察对象,反应产业内资源在不同企业间分布的状况,通过衡量产业相关项目整体和部分的偏离程度来反映区域内产业的集聚程度。该指标操作简单、易于实行,同时还反映了决定市场结构的企业数量及其分布。但是集中度只能反映企业规模分布的一个方面,只说明了此行业中的几家大企业的总体规模,而其余企业的规模分布却都被忽略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集中度指标难以体现出产品的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程度变化的情况。
综合考虑数据的取得性和可行性,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即区位商(LQ)的方法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国民经济乃至国防建设提供了生产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装备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业A、通用设备制造业B、专用设备制造业C、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D、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E、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F、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G这七大类,本文将对黑龙江省这七大类逐一进行分析。
区位商是指某产业在研究区域的产值所占百分比与同一产业在全国的产值所占百分比的比值。区位商是用来计量所考察的多种对象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程度的方法。它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了地区专业化部门。其指标公式表示为:
其中,Qij是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工业产值(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eit是i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Enj是全国j部门的工业产值(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Ent是全国工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
一般而言,当Qij>1时,意味着该区域这一产业产品供给能力大于本地区的需求能力,数值越大,该产业产品输出区外的份额就越大,其专门化水平就越高,生产较集中比较有优势;当Qij=1时,意味着该地区的行业供给力恰好能够满足本区需求;当Qij<1时,意味着该地区这一部门的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只能自给自足。下面根据全国和黑龙江省2005—2009年装备制造业中的大中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统计数据来计算各行业的区位商(见表1)。
表1 2005—2009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区位商
将以上计算结果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区位商数据作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总体来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不高,只有B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和C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的区位商大于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中,只有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在生产规模和产品成套供应上有一定的优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虽然有较高的产品销售收入优势,但是其利润总额的区位商却很低。这说明除了该类产品高成本、高投入的固有属性之外,黑龙江省该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亦或是该产业的经营管理科学化程度较低。而专用设备制造业虽然在规模上有较高的优势,但是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区位商都没有达到1,这可能是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或销售缺乏力度所致。但是我们也能看到,这两个行业各项指标的区位商数值大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快速形成当中。
D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E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区位商除利润总额的各项指标均在0.3~0.7之间,低于全国平均集聚水平,表明这两个行业的产业分布分散,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共享程度低,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都比较小。但是这两个行业较其他弱势产业相比,仍有一定的规模集聚比较优势,仍有可发展的空间。另外从时间上看,这两个产业并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举措中这两个行业并没有成为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首要目标。
A金属制品业、F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G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除G的企业单位数区位商指标外,其他所有指标均在0.3以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产业不但没有形成较高的产业集群,还出现了利润的负增长(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在2009年仅仅只有2家。在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下,该行业必将成为地区发展成败的关键环节,应该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企业单位数和资产总计的区位商处于所有7个行业的中上等水平,2005年企业单位数甚至达到了0.85。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各项区位商均在低位徘徊,最低只有0.021,表明集聚程度低。这说明黑龙江省该行业虽然有很多企业,但是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充分发挥规模和集聚优势,收入和利润增长缓慢。
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应加快制定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税收、财政及政府采购扶持政策,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集中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力量,实现规模效益,逐步形成优势。
处理好发展装备制造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认清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强项与优势,对此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重组,使各产业朝着“大企业强、小企业精”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的良性模式。应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品升级,限制和淘汰那些技术落后的、没有发展前途的、浪费资源的传统产品。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让国产装备制造设备多、快、好地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企业间专业化协作,保证各企业间公平、良性的竞争,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组建一批有实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加快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制衡机制,做到真正激发企业的活力。
为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国家应科学规划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向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产业集聚,保留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继续发展一些资金密集型企业,最后再有重点地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加强东北三省间的区域性合作。另外,黑龙江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要重点打造重型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通用设备这三大产业集群。
由政府出面组织起有效且有优势的资源,进行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提高技术水平,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或政府牵头建立公益的企业联合研发中心,推进自主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对所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形成“引进——消化——改良——再创新”的良性发展模式,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技术引进型转变为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型,从而实现自主创新。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培养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服务的三方面人才,即科技创新人才、高级技术工人及高级管理人才。适时为以上三种人才创造出国进修的机会,用营造良好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等措施吸引各方面人才从事装备制造业,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装备制造业最佳产品和服务。
[1] 郑适,汪洋.中国产业集中度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J] .财贸经济,2007(11).
[2] 施雯.产业集群及其实证分析方法——以广东省为例[J] .工业技术经济,2006(2).
[3] 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 .经济评论,2003(3).
[4] 赵忠华,胡运权.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9(4).
[5] 丛哲琳,李思雯,邵宁.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行业优势分析[J] .北方经贸,2011(3).
[6] 刘立娜,焦方义.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实证分析[J] .北方经贸,2008(11).
[7] 戚慧博.发展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3).
[8] 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 Bap tista,Swann.A comparison of clustering dynamics in the US and UK computer industry[J] .Jour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