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例题,让素材服务于教学

2013-10-16 06:26陈垚荔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

陈垚荔

摘 要:小学数学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范例”作用,它承载着联系生活与拓展思维的功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的死教教材、教死教材,而是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教、教活教材。

关键词:数学例题;思维能力;服务教学

教师如何根据教材提供的不同例题,对例题进行相应的改编呢?如:增减例题、合并例题、巧用例题、改编例题等,使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巧“合”例题,适当改“变”,突破难点

例题是教材编者为向学生传授某一科学知识而设计的典型示例。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例题来实现的。如何利用例题,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对例题做一些适当的引申扩展,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节课时,研究教材时明确:要通过解决例1和“练一练”两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但是,教材中的例1和“练一练”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替换,例1是倍比关系,而“练一练”是差比关系,两种类型,相对而言,“练一练的差比关系”学生更难掌握一些,无法很好地掌握替换本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将“练一练”进行了改编,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这样改编使知识的连贯性更强,对比更加明显,学生更容易突破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得例题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

服务。

二、巧“分”例题,逐层深入,破解难点

例题创设实际情境进行教学,往往一个情境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因此,教师在对此类例题进行研读,可以采用“分”字诀,即将例题的讲解分成若干个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铺设台阶,逐步深入,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中例1的教学:根据物体的摆放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教材呈现的场景综合了按周期规律摆放的三种不同的物体。为了让学生进入探索状态,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物体的摆放规律,再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重点研究的问题。接着教材呈现了三种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第一种是通过画一画找到答案;第二种是通过列举发现规律;第三种是以每2盆花为一组,通过计算推出结论。前两种策略具体形象,偏于学生理解。第三种策略较为抽象,但更具实际应用价值,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本质规律。

应用“分字诀”后形成的教学设计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解:

第一步:认识每个图形的规律。

第二步:研究第15盆花的颜色,重点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策略多样性。

第三步:研究第17、第18盏彩灯的颜色,重点优化策略,取计算这一简单而又抽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四步:直接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第21、第23面彩旗的颜色

问题。

这样进行修改,使整个教学流程层次清晰,采用层层推进的办法很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

三、巧“加”内涵,抓住本质,形成体系

例题往往因为教材篇幅的原因,显得比较单薄,教师在研读此类例题的时候,需要多多思考,这个例题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内涵和外延是可以延伸的,从而在教学中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灵

感,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实质。如: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一课中关于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例2计算圆柱形罐头盒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这个素材容易引发把商标纸剪开后看看、算算等教学活动。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商标纸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用好例题、用活例题,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他们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刘胜华.巧用课本素材,提高教学效率.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