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眉
教材里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例子,教师要注重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人文教育,把文本语言转换成个性语言。这样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日有长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
一、抓词语,语言转换在“解”上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实际上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无论是培养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词语场景,只有创设适宜学生发展并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的教学场景,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例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当学生找出“吃点苦”指的是第七自然段中的“长年累月的奔波”,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理解‘长年累月的?”生:“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教师趁热打铁,抛出联想话题:“从你的回答中我听出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艰辛,一年四季他又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以下提示,让学生展开想象:春天,阳光明媚,当人们悠闲地漫步在花香鸟语中时,李时珍却__________;夏天,烈日炎炎,当人们躲在阴凉的室内摇着扇子时,李时珍却__________;秋天,天朗气清,当人们欣喜地品尝各种新鲜水果时,李时珍却__________;冬天,寒风凛冽,当人们裹着厚厚的冬衣在火炉旁取暖时,李时珍却__________。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荡起了想象的浪花,品味了词语的内涵以及体会到“长年累月”背后的艰辛,并不像李时珍说的那样只有“一点苦”。这样更真切地感受到李时珍“以苦为乐”的精神,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理解感受力。
二、抓句子,语言转换在“说”上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子训练,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手法特别的句段,意境优美的句段,内涵丰富的句段……”以教材的语言为例进行模仿运用。例如:《第一朵杏花》中的句子“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学习之后,让学生仿写“春风吹___
了__________。”句子训练还可以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例如:《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一组排比句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在学生课前查阅大量有关邓小平资料的基础上,出示词语: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师:从这组词里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表示地名)
师:是啊,这些地方,让你想起了邓小平爷爷的哪些事呢?请你自主选择一处,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好好想想,按“读到什么词,让我想起了什么事”的句式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先与同桌互说,待会儿和大家交流。
经过这样的语言表达训练,在表达中丰厚了文本,丰满了邓小平爷爷的形象,丰实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想教学的起点只有建立在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上,我们的教学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抓段落篇章,语言转换在“写”上
读与写的有机整合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的熏陶,更能得到语言的锤炼。语言教学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教会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文字的方法,逐渐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中可模仿运用段落篇章的语言形式,例如:《番茄太阳》中有一段描写盲童明明的外貌。学生学习了这一段后,教师课后布置相关的练笔作业:观察某个人的外貌与神态,写一片段,注意写出人物的特点。提示:①这个人物是谁?②他长什么样?(按一定的顺序写,不必面面俱到,但要突出主要特点)③他的神态有什么特点?④看到他这样子,你有什么感受?⑤你喜欢他吗?这样做到有据可依,读写迁移,提高写作能力。像《伟大的友谊》过渡段构段方法;《音乐之都维也纳》《庐山的云雾》总分关系的构段方法;《早》第三自然段的空间变换写作顺序;《军神》一课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等等都是极好的范本。语言形式的转换还可以与语言材料的转换相结合,例如:把古诗转换成记叙文,把说明文转换成记叙文或童话,转换文本的人称或顺序,还可以续写、扩写、写读后感等。在不同语境下,结合学生的个性认识,让学生内化运用文本语言,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
四、抓情感,语言转换在“读”上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又离不开情感。只有当精神活动更多地伴随着读的过程,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才更深更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内化言语表达之妙,提高语文能力。
例如:《大海中永生》教学案例:
1.初读文本,把握感情主线
《在大海中永生》这篇文章按照“飞机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飞机告别大海”的线索组织材料,这是事情发展的明线。但依据情感发展,我设计出一条与之照应的暗线:即“小平,您别走”(人们的留恋)——“小平,您走好”(人们的祝愿)——“小平,您没走”(人们的怀念)。这样明暗结合,依次推入高潮,升华文章的主题。
2.深读课文,侧重文章重点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点,感情凝重,气势恢宏。老师适时把补充材料融入文本,并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骨灰送往不同地方的隐含意义。在指导朗读时,我先引导学生补叙文句间的内容,如: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邓爷爷的骨灰带往__________;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邓爷爷的骨灰带往__________;
……
又去掉四个“也许”,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如: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祖国的万里海疆,祖国人民说:“___
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香港、澳门,香港、澳门的同胞说:“__
________。”
……
接着,教师补充以下句子,借以升华文章的主题:
邓小平爷爷回眸应笑慰: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处处气象万千。
邓小平爷爷回眸应笑慰:他“一国两制”的构想,将得以实现:香港回归在即,澳门回归指日可待。
……
最后,第三自然段以现代诗歌的形式展示,学生诵读。
这样一个重点段进行一唱三和,不仅学生的情感一次强过一次,还能依次推入高潮并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涵泳、熏陶感染、积累内化,提高语文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阅读教学呼唤简单、平淡而又真切的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方式和技巧,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慧语言,我们的语言文字教学方能有意识、有方向、有技巧地以“艺术训练”来代替“反复劳作”,达到浑然天成的阅读境界,我们追求这样的阅读回归!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