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作勇 高文进
我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乃至民族团结与和谐,尤其突出的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和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如何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的共同繁荣。因此,对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趋势及其人口城市化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少数民族人口在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助于解决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开展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现有文献中,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趋势及其城市化分析的文献较少,其中张善余和曾明星(2005)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少数民族分布变动及其迁移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重心是向西部移动的,但人口集中程度已经有所减轻;同时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1]骆为祥 (2008)基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向东部沿海地区扩散的趋势。[2]
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结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我国西部46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西部主要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规律。
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3],各民族人口的分布具有非凡的稳定性[4]。新中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动,人口流动性大大加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依然聚居于西部地区。如何让少数民族人口“走出去”,改变其较为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依然是我国少数民族政策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表1是我国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人口在西部十二省区的集中地及其这些民族在集中省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表1 2000、2010年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人口在其主要省份的集中度
数据来源:2000年数据摘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2010年数据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计算得出。
集中度主要指的是表中少数民族在该省份的人口占全国该民族人口的比重,用来分析各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分布省份及其分布权重。表1中囊括了在西部省区中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40%以上的民族,一共有46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83.64%。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除蒙古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彝族、普米族、独龙族、珞巴族等7个少数民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外,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在西部各省区的集中度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以怒族最为明显,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布依族、水族、土族、仡佬族、京族等5个少数民族也下降了6个百分点以上。下降最不明显的是纳西族,集中度仅降低了0.33个百分点。
但从表中数据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少数民族在西部省区的人口集中度下降的并不是太多,少数民族聚居于西部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较为明显的是蒙古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彝族、普米族、独龙族、珞巴族等7个少数民族的人口集中度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得出我国西部地区依然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主要区域,但大部分少数民族的集中程度已经有所减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摆脱了由于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而导致的高婴儿死亡率,各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趋于平稳。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区间劳动力相对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极大促进了人口的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少数民族在地区间的分布。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依然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速度有减缓的迹象。
表2 历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 (%)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东中西部的分布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年间出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变化,东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1%上升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4.29%;而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则由原来的72.24%下降到71.46%;中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则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之间,东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由原来的14.29%提高到了15.77%。但东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中部少数民族人口的转移造成的,在这10年间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波及作用极大刺激了西部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和生产的转移带来了人口分布的相对均衡[3],使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向东部转移的意愿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从总体数据上看,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并不是非常明显,但从各民族人口在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和西部主要集中省区的人口增长就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各主要少数民族呈现出明显的向东部流动的趋势。表3为我国西部各主要少数民族在2000-2010年间在东部省区和西部主要集中省区的人口增长率,这些数据不仅能很好地表现出各民族人口分布变化,也能显示各民族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和方向。
表3 2000-2010年间西部主要少数民族在东部省区和集中省区的人口增长率 (%)
民族 全国 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集中地区佤族 8.35 575.00 397.62 1455.17 291.80 990.15 1126.85 620.31 4.64(云南)拉祜族 7.11 621.43 528.57 1215.79 70.82 442.81 1342.31 281.43 6.12(云南)水族 1.22 240.00 708.33 623.30 371.68 731.46 589.24 234.96 -5.67(贵州)东乡族 20.96 379.21 137.25 1710.00 1100.00 485.45 2160.00 560.66 20.95(甘肃)纳西族 5.65 125.20 179.31 272.73 28.52 14.65 151.02 246.53 4.87(云南)景颇族 11.87 202.70 383.33 3450.00 396.67 932.56 851.61 159.39 9.79(云南)柯尔克孜族 16.10 320.00 215.38 1060.00 103.33 654.05 614.29 3746.67 13.67(新疆)土族 20.05 39.90 120.13 346.46 220.54 400.43 349.44 125.80 8.98(青海)达斡尔族 -0.30 139.51 78.19 161.05 174.76 195.65 300.00 160.13 -1.21(青海)仫佬族 4.29 86.46 146.81 395.51 212.57 255.22 302.29 127.69 1.22(广西)羌族 1.14 273.45 800.00 835.19 343.72 782.14 362.63 454.71 -1.27(四川)布朗族 30.21 750.00 162.50 1230.00 47.22 305.41 2160.00 405.10 28.97(云南)撒拉族 24.98 55.93 281.25 6173.33 592.16 842.22 515.38 824.72 23.03(毛南族 -5.57 300.00 22.50 1042.86 240.74 573.60 332.56 297.23 -10.08(-12.51(仡佬族 -4.94 380.51 493.65 1148.37 245.08 716.20 425.73 88.46 -11.41(阿昌族 16.56 366.67 - - 133.33 272.00 1966.67 1457.5 13.54(普米族 27.56 228.57 1500.00 660.00 -42.42 135.00 571.43 278.13 27.70(塔吉克族 24.47 -4.55 -63.33 -41.67 -56.41 48014.29 -13.64 73.68 19.67(怒族 30.47 614.29 1266.67 2066.67 439.39 45.33 1037.04 1436.84 14.72(乌孜别克族 -14.56 121.74 171.43 180.00 200.00 975.00 12.50 73.81 -16.39(俄罗斯族 -1.38 58.80 98.33 175.00 62.69 90.48 130.77 150.00 -6.91(-4.99(鄂温克族 1.21 164.02 54.76 53.66 -14.04 90.48 33.33 -63.05 -2.04(德昂族 14.61 375.00 - - 55.56 - 2100.00 785.71 13.38(保安族 21.62 242.86 900.00 1500.00 966.67 - 66.67 400.00 19.78(裕固族 4.80 82.69 - 150.00 485.71 600.00 1033.33 488.89 0.30(甘京族 25.23 154.55 3100.00 650.00 142.22 190.20 288.06 69.82 15.70(塔塔尔族 -27.28 -20.69 -66.67 140.00 90.00 200.00 - 450.00 -27.97(独龙族 -6.68 75.00 -81.25 -57.89 -25.71 85.71 -76.60 -20.31 7.97(云鄂伦春族 5.65 111.54 280.00 205.56 72.00 950.00 -52.00 100.00 1.65(内蒙)门巴族 18.36 63.16 - -96.51 871.43 162.50 -4.17 181.82 13.94(西藏)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计算得出。
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我国西部各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西部的46个少数民族中,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布依族、侗族、达斡尔族、毛南族、仡佬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独龙族等9个民族的人口更是出现负增长的状况。其余的24个西部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26%,尤其是怒族和布朗族更是达到30%以上。
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有向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表3中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份作为比较,发现西北各主要少数民族在经济较发达省份的人口表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种增长远远超过这些民族的平均人口增长,说明西部地区各主要少数民族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流动的速度大大提高。经济越落后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向外流动的速度越快,例如贵州的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的48.1%,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全国苗族人口增长了5.43%,但在贵州该民族人口增长了-7.71%,出现了较大的负增长。同时,在选取的几个经济发达的省区苗族人口增长率均在100%以上。这也说明随着不同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均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苗族人口正在由聚居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在近十年来不仅表现出在人口增长上的极大差异,也明显表现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省区的少数民族表现出较强的转移趋势。
人口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化也标志着少数民族人口能够享受城市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和现代经济发展成果和文化,缩小本民族发展的差距,是少数民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过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呈现较强的发散性,不仅向省外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流动,也向省会城市和省内其他经济较为发达城市流动。这种趋势表现为全国范围和主要集中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的快速上升。
表3的数据虽然表现出西部省区各主要民族人口向经济较发达省区流动的趋势,但并不能解释少数民族人口从农村向本省内部城镇的流动。因此,需要结合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数据,来进一步解释西部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在本省区内部流动的趋势。
从西部十二省区的维度出发,对西部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比较,不仅可以看出各省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由农村向省内城镇迁移的趋势,还能看到各省 (区)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和同化程度。
从表4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人口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6.92%上升到2010年的50.27%。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日益不均衡,我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集中进一步加快。而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也呈现出快速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的趋势。200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为23.36%,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低13.56%;201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为32.8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43%。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虽然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提高了9.48%,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并在城市经济社会和发展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进程要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个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同时,我国西部大多数省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城市化率更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西部十二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呈现出较大的区别,其中陕西省自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在82%以上,在2010年更是以86.65%居于西部十二省区之首。但从总体而言,陕西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仅占陕西总人口的0.51%,占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0.24%,因此总体上不会对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化产生太大的影响。在其他省区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要高于全国少数民族平均人口城市化率,但低于全国平均人口城市化率。在十二省区中,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最低,仅从2000年的11.07%上升到2010年的16.61%;提升最快的是重庆市,由2000年的10.15%提升到2010年的31.25%,上升了21.1个百分点,已接近全国少数民族平均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样处于较低水平的有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虽然表4的数据能够反映西部各省区的人口城市化的趋势,但对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很好揭示。因此,利用西部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城市化率可以很好表现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表5 2000年和2010年西部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① 各民族西部人口城市化(%)
表5 2000年和2010年西部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率① 各民族西部人口城市化(%)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计算得出。
民族 2000 2010 民族 2000 2010 民族2000 2010全国平均 36.92 50.27 佤族 9.55 16.54 普米族9.76 19.62蒙古族 31.78 45.23 拉祜族 6.56 15.75 塔吉克族8.35 15.49藏族 12.47 19.33 水族 11.35 15.47 怒族8.47 12.53维吾尔族 19.26 22.04 东乡族 4.26 16.31 乌孜别克族68.53 67.97苗族 12.46 19.49 纳西族 21.86 35.63 俄罗斯族81.03 83.74彝族 10.06 18.00 景颇族 20.30 18.95 鄂温克族44.77 51.91壮族 20.66 31.28 柯尔克孜族 11.17 18.18 德昂族28.47 14.66布依族 16.33 22.14 土族 15.17 27.40 保安族14.20 18.68侗族 17.68 27.50 达斡尔族 57.32 62.90 裕固族26.44 46.26瑶族 12.70 19.96 仫佬族 29.46 41.28 京族45.16 54.45白族 20.55 33.55 羌族 12.88 29.59 塔塔尔族47.98 58.24土家族 14.56 29.96 布朗族 5.78 14.67 独龙族14.01 15.18哈尼族 9.43 16.67 撒拉族 15.58 27.59 鄂伦春族59.56 62.91哈萨克族 15.19 22.40 毛南族 19.68 30.26 门巴族18.20 19.66傣族 28.74 31.65 仡佬族 16.50 32.33 珞巴族16.67 12.73傈僳族 5.35 10.21 阿昌族 7.95 21.07 基诺族16.62 22.22未识别的民族10.74 25.66
表5中的人口城市化率是用该少数民族的西部城镇人口除以该少数民族西部总人口得出的,不仅可以看出西部主要少数民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还能看出这些少数民族在省内和西部地区内转移的趋势。由表5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还是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西部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城市化率大部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45个西部主要少数民族②在表中最后所列的未识别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因此也把其人口城市化率列出了进行比较。中仅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京族、塔塔尔族和鄂伦春族等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城市化率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俄罗斯族更是达到了83.74%的高度城市化的水平。除景颇族、德昂族和珞巴族等3个少数民族外,西部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城市化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与我国总体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傈僳族的人口城市化率是最低的,仅从2000年的5.35%提升到2010年的10.21%;而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人口城市化率最低的东乡族由最低的4.26%提升到2010年的16.31%,仍然处于西部主要少数民族的较低水平,但提升的幅度很大,说明在这十年中东乡族的人口城市化的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布朗族、拉祜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怒族、哈尼族、佤族和普米族等8个少数民族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西部人口城市化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低于10%),但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其西部人口城市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阿昌族最为明显,人口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7.95%提升到2010年的21.07%,提高了13.12个百分点。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人口城市化率提升最慢的是独龙族,从2000年的14.01%提升到2010年的15.18%,仅仅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其次是门巴族,从2000年的18.20%提升到2010年的19.66%,仅仅提升了1.46个百分点。
而从各个民族在其集中省区的人口城市化来看,珞巴族在其主要分布省份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率是呈下降趋势的,其在西藏的人口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16.28%下降到2010年的11.92%,下降了4.24个百分点;而德昂族在其主要分布省份云南省的人口城市化率也呈现出较大的下降幅度,其人口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28.44%下降到2010年的14.60%,下降了13.84个百分点。有些少数民族在其主要分布省区的人口城市化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东乡族在其主要分布省区甘肃省的人口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71%提高到15.56%,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但相对于50.27%的全国平均水平显然差距较大。
人口的变动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引起了人口的迁移,而人口的迁移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我国30多年来的发展道路已经明确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对人口迁移控制的逐渐放开,大量落后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速度,极大显现出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将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4]。而对少数民族人口变化趋势的分析,不仅能发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趋势,还能找出少数民族在人口迁移和发展的差距,为我国西部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和迁移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依然主要分布在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但集中程度已经有所减弱;并有明显从西部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仅流向东部城镇,还向西部城镇转移。但从总体而言,我国的大量少数民族人口依然聚集在西部,迁移的速度和规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城市化在不同民族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依然生活在农村,这明显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相符的,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也是不利的。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加快少数民族人口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迁移,不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改善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状况,甚至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张善余,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民族研究,2005(1).
[2]骆为祥.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J].南方人口,2008(1).
[3]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王桂新.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