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新,高英雪,田伟明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我们从2009-01-2011-04,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活络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
1.1 本组300例,住院120例,门诊180例;男170例,女130例;年龄15~90岁,平均45±6岁;体力劳动者175例,脑力劳动者125例;疗程最短者1次,最长者10次。随机分组,治疗组150例,对照组1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腰椎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腰痛,或臀部痛,或下肢后外侧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如图:张X,男,61岁,腰5骶1椎间盘膨出、变性伴纤维环钙化,腰椎退行性改变。)
2.1 治疗组 采用活络术,药物:灯盏细辛液4 ml+2%利多卡因3 ml+生理盐水13 ml,腰俞穴缓慢注入,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1支+生理盐水3 ml,双关元俞穴位注射,每周2次,5次为一疗程,配合中草药汤剂(桃仁、红花、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防风、川芎、桂枝、当归、杜仲、川牛膝、元胡各15 g,鸡血藤 30 g、党参 30 g、地龙 10 g、细辛3 g),1 剂/日,水煎服,300 ml早晚分服,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0.6 g,日2次,连服2周。
2.2 疗效标准 优: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活动自如;良: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活动稍有不适感;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活动有不适感,轻微疼痛;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无改善,活动受限并疼痛[1]。
治疗组:优60例(占40%),良24例(占 16%),好转 57例(占 38%),无效9例(占6%),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优15例(占10%)24例(占16%),好转90例(占60%),无效21例(占14%),总有效率为86%。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经U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年后电话随访,情况基本同上。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多突然发病,腰痛腿痛,严重者疼痛难忍,坐卧不安,影响工作和学习。属于中医的“腰痛”、“腰腿痛”、“痹症”范畴,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督脉受阻、失养,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痛痛。腰椎间盘突出物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物理性压迫和机械性刺激是最基本病理机制。炎性介质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化学性刺激,使神经根充血、水肿、周围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局部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是产生临床症状的直接原因[2]。灯盏细辛液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使瘀血阻滞患者经脉通畅。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为复方制剂,每支含硝酸硫胺2 mg、盐酸吡哆辛30 mg、维生素 B122.5 ug,是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B族维生素,可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脊髓神经纤维功能完整,参与三羧酸循环,对三大营养代谢起作用。B族维生素既能对穴位形成明显的酸胀刺激但对局部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又无任何副作用,且vitB1、vitB12对神经还有营养作用[3]。中草药汤剂,具有内固脏腑,外疏经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1]。
腰俞穴注入应缓慢,注射过快压力过高,易导致病人胀痛难忍。边注射边回吸,防注入蛛网膜下腔,防入血,以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应多卧床休息,少活动,避免寒凉、潮湿。
经临床观察,药物注射到穴位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使药效倍增,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1]赵明新,徐国华,高英雪.穴位注射配合汤药治疗腰突症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25(3):42
[2]王金榜,赵明新.骶管督脉液压治疗腰突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1484
[3]郑敏麟,陈跃.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