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宁, 刘 康, 何智勇, 陈尔东, 余新平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骨一科, 广东 中山 52840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的人口也明显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患者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后,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显著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随着现代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疾病预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故临床工作者在不断的探寻新的手术方法,但是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相差甚远[1-4]。本研究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204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分别进行锁定板、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动力髁髓钉(DCS)治疗,旨在为寻求安全、高效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骨科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204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随机分为锁定板治疗组、PFN治疗组及DCS治疗组,每组68例。男123例,女81例,年龄65-88 岁,年龄(74.58±10.64)岁。其中,由交通事故所致患者48例,占23.53%;由高处坠落伤引起患者34例,占16.67%;因意外跌倒所致患者122例,占59.80%;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发病部位为左侧患者121例,占59.31%;为右侧发病患者83例,占40.69%。按照Evans分型:Ⅱ型患者54例,占26.42%;ⅢA患者为67例,占32.84%;ⅢB患者45例,占22.09%;Ⅳ型患者38例,占18.63%。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或者气管插管全麻,在C臂X线透视下监测复位及内固定置入情况。锁定板组:从大转子向下长约5-8cm纵行切口。切开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阔筋膜张肌和股外侧肌,暴露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大转子外侧及转子下,置入锁定板。股骨近端髓内钉组:采用半开放复位、固定,在股骨大粗隆上方做纵行小切口,以大粗隆定点为进针点,置入股骨近端髓内钉主钉,拧入拉力螺钉、防旋钉及远端锁钉。动力髁髓钉组: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外侧切口,暴露股骨大粗隆、股骨上段外侧,置入动力髁髓钉装置。
1.3 Harris评分方法:包括疼痛评估(共44分),关节功能评估(包括穿鞋袜,坐椅子,有能力进入公共交通工具,爬楼梯和有无畸形,共18分),关节活动度(共5分)和行走能力(包括行走距离和行走时辅助,共33分),共100分。评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小于70分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锁定板治疗组和PEN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手术时间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相比,明显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三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均为0.0±0.0分,术后锁定板治疗组和PEN治疗组Harris平均评分均大于80分,优良率分别为86.77%和83.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Harris平均评分为 75.06±11.68 分,优良率为 73.53%,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表2 三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 (n)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老年患者往往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再加上骨折后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引发内科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据报道在骨折后1年内死亡的患者10%-20%[5]。目前,用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很多治疗方式,其各自的疗效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量学者认为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尽量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锁定钢板技术是遵循生物固定理论原则发展起来的一种采用带有螺纹孔的骨折固定装置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骨折的一种外科技术。钉板之间通过螺纹锁定,骨折端的稳定不是依靠骨面与钢板之间的摩擦力,而是钉板之间的成角稳定,多枚锁定螺钉发散分布于股骨颈内,与单枚螺钉相比,固定强度高,抗旋、抗拔出作用好[5,6],并且钢板不接触骨面,通过螺钉的相互锁定成为一个整体,每个螺钉受压相同,减小了对骨的切割和骨膜的压迫损伤,有利于骨折的愈合[7],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和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8]。此外,术中对接骨板无需进行折弯塑形,简化了手术操作,节省了手术时间。锁定板用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疗效肯定,已有很多临床报道[9,10]。PFN 是相对Gamma钉改良的一种新型髓内固定器械,与 DHS、DCS等髓外固定相比,其承受应力的轴心内移,内膨胀挤压式内固定负荷传导,使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极大提高[11,12]。可应用于高龄或体弱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PFN简化了术前和术中的操作,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相对较短,患者能更早的起床行走,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如髋内翻畸形、内固定失败等发生风险降低,避免长期卧床继发的很多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得到提高[13-15]。DCS最初是应用于股骨远端的髁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改进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髋部骨折的治疗中。DCS的结构符合股骨的生物力学要求,与其解剖结构特点相适应,它的结构与悬臂梁系统类似,首先在钢板的短臂负重,再将负重力在各个螺钉上分散,固定十分牢固,骨折端不易变形。与DHS相比,DCS的入点高,可以在骨折近端增加固定螺钉数量,有利于抗曲、抗旋能力增加。如果小转子和它临近的骨折块正确复位,可以将小转子用1枚螺钉固定,从而可以使股骨矩保持完整,使压力侧骨质的支撑力得以重建,使内固定材料所承受的压应力得以分担,从而使内固定的失败率降低[16,17]。
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对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显示,锁定板治疗组和PEN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平均评分和优良率,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S治疗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相比,明显较长和更多(P<0.05),Harris平均评分和优良率明显低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P<0.05)。表明锁定板及PFN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优于DCS,是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孙劲,喻爱喜.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外内固定方法的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2):120-122.
[2]周维山.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治进展[J].西藏医药杂志,2011,32(4):24-26.
[3]夏睿.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8(2):36-38.
[4]邱利杰,李开南,李鹏.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4):245-248.
[5]魏志海.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4):466-467
[6]陈军,马保安,廖博,等.应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29-31.
[7]尹占民.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2:144.
[8]王鹏建.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4):391-392.
[9]邱其昌,徐宝友.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178-179.
[10]张宗强.锁定板、PFN及DC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J].当代医学,2012,18(3):115-116.
[11]刘俊.不同内固定治疗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9):2283-2285.
[12]王金山,李永强,刘永菊,等.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15-16.
[13]樊飞,王煜巍,贾连军,等.DHS、PFN与 FH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4):19-22.
[14]冷云飞,于沈敏.DHS和PFN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09,49(2):80-82.
[15]杨人军.PFN及DHS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3):68-69.
[16]金安国.DCS与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8):569-570.
[17]江庭彪,郑豪芬.DC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