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彬卓,唐孙茹,陈秋利
(广西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系,广西 南宁 530023)
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1]1999年,新加坡政府在德明中学试用了首批163个电子书包,随后,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始推广电子书包。但这种发展势头并未持续,甚至一度搁浅,直到2009年,美国、韩国、日本再次掀起推动电子书包浪潮,电子书包才大规模使用。虽然我国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践“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网络化的终端产品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4个城市付诸使用,主要表现为Pad、笔记本和电子阅读器三类形式,[2]然而,从我国第一批电子书包试点至今,时间过去10多年,电子书包却依然停留在“试点”、“试用”层面。家长与教师对电子书包持怀疑态度,且现有试点的研究都显示电子书包利弊并存,对于电子书包的广泛推广,现在还未定论。但电子书包的应用前景受到越来越多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内容分析,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电子书包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文献研究,以期了解目前我国电子书包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讨论相关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电子书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本研究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在中国全文数据库中,检索项选“篇名”,检索词为“电子书包”;时间:2001年—2012年;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匹配方式选择“模糊”,共检索到87篇文章。在硕博论文库,检索项选“题名”,检索词为“电子书包”;时间:2001年—2012年;优秀论文级别为“不限”;匹配方式选择“模糊”,共检索到5篇文章。笔者将这92篇文章全部下载,并逐一查阅,剔除新闻、会议报道等与本研究的内容相关不大的28篇,最后确定64篇文章作为本研究样本。
在本论文中,笔者将从研究内容、研究者的地域分布两个方面来考查我国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力图回答:研究者研究得最多的方向是什么?电子书包应用的教育阶段主要在哪个阶段?研究人群的主要分布情况如何?其中存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教育文献法开展研究。内容分析法是针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明显、客观、系统、量化(李克东,2003)。[3]它以预先设定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纳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教育文献法是按照研究课题的需要,对教育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探索教育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结合两种方法开展有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工作,在内容分析法的基础上辅以文献分析,力求研究的结果真实、准确、全面。
本研究由三位研究者参与完成,对于主观分类,为保证数据的信度,其中一名研究经验丰富的研究员作为主评判员(A),其余两名评判员作为助理评判员(B、C),算得同意度 KAB≈0.859,KAC≈0.844,KBC≈0.828,R=3×K/1+[(3-1)×K]≈0.94。 由于信度大于 0.90,则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EXCEL 2007。
由图1可知,我国对电子书包的研究从2001年至2009年比较低迷,从2010年起出现上升趋势,且2011年和2012年研究数量大幅增加。分析得知,虽然我国2001年就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试推广电子书包,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研制开发国产“电子书包”,但由于管理体制、标准不统一、技术不协调等一系列原因,电子书包的使用并没有广泛推广;直到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正式颁布,《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同年11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与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联合组建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研制专题组。电子书包的研究一时间热闹非凡。总的来说,鉴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从2010年开始专家学者对电子书包的研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图1 相关文章数量走势
为了解我国从事电子书包研究的主要机构及人员地域分布情况,研究者对64篇文章的作者(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以第一作者为准)的工作单位所处地区进行逐一统计,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电子书包研究地域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从事电子书包的研究机构及人员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和河北等经济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而山西、浙江、重庆、湖南等地区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和薄弱。电子书包教学需要庞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现在国内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还很不完善,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网络条件根本不能支持电子书包的使用。另外,电子书包的价格在1000到2000元之间,有的达到3000元以上,这样的价格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可以轻松支付的。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电子书包,价位过高是一个最大的壁垒。上海、北京等城市是我国第一批电子书包试点地区,因此对电子书包的研究热情相对较高。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教师进修学院都是电子书包研究的主要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还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组长校 (2011年11月19日,全国信标委电子书包标准工作组联合教育部信息化标委会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上海教师进修学院也参与了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有关工作,也是第一届“电子书包企业联盟”组成单位。
为了了解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笔者根据教育技术学“94定义”的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来设计内容分析类目表,然后三名研究人员对64篇有关电子书包的文章分别进行归类统计,且信度R>0.90,最后以主评判员的统计结果为主,得出如表1所示的统计结果。
由表1可知,我国电子书包的研究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1)“评价”类研究较多。我国电子书包的研究在评价方面较多,共有29篇,占论文总数的45.3%。究其缘由,是因为大多数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都很关注电子书包使用的利弊,如电子书包虽具有轻便环保、资源丰富、良好的交互性、自主学习等优点,但也可能导致学生书写能力下降、视力降低,以及对网络过于依赖等问题。还有一部分研究人员则更为关注电子书包与传统教学的比较,以及推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外,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国家有关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相继出台,也使有关研究人员不得不对电子书包进行全新的思考与认识。
(2)“开发”方面研究不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子书包在 “开发”方面的研究不足,只占到文章总数的4.7%。虽说从第一批电子书包试点至今,已有10多年,但对于电子书包在开发方面的有关研究还是相对缺乏。这主要因为电子书包的开发是一项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的研究,一般的研究人员或机构没有条件完成电子书包的开发工作。另外,电子书包的使用有非常鲜明的针对性,主要为中小学生,所以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推行,很少有机构来进行这种高投资、低推广的开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2010年以前我国并未制定全国统一的电子书包研制标准方案,直到2010年11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与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联合组建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研制专题组,对我国电子书包的制定标准达成初步共识,这才使电子书包开发类的文章有所增长。
(3)“设计”、“应用”和“管理”方面研究数量有限。 关于电子书包在“设计”、“应用”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比例分别占到论文总数的15.6%、15.6%和18.8%。我国电子书包仅仅只限于试点研究,并未广泛推进,能接触到电子书包的人不多,而且很多一线教师不具备科研素质,所以关于电子书包“设计”、“应用”和“管理”的文章不多。目前试点学校电子书包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学习、协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学习等的研究上,如上海北虹中学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探究式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广州佛山市第三中学、金山中学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模拟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教学,使整个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变化。
表1 电子书包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表
为了解电子书包在我国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情况,我们按照“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划分五个类别,对相关文章进行判别归类,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电子书包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情况
由统计数据可知,电子书包在小学阶段的应用最多,相关文章占总数的80%;其次是初中和高中阶段;而在学前和大学阶段尚未发现相关应用研究。这种现状与教育行政部门主持的电子书包试点有关,同时也与中学教师教学观念有关。在目前教育体制下,很多学校还是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教师已经习惯了旧的纸质的教学模式和对学生的管理方式,现在突然要他们面对复杂的电子技术,畏难情绪是难以避免的。[4]
经过内容分析和文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电子书包的研究数量经过长时间的低迷,近两年来呈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
(2)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和河北等经济和教育较发达的地区。
(3)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内容在“评价”方面比较多,“开发”方面研究不足,“设计”、“管理”和“应用”方面研究有待提高。
(4)电子书包的应用实践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
电子书包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广大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使学生不再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5]根据研究所得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大家商榷:第一,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校校通”、“班班通”项目的实施,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采用多种途径筹措资金,搭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为经济贫困地区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平台,促进电子书包的广泛研究。第二,在学校方面,要加速教育改革,加大对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培训,转变其教学观念,提高其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操作水平。第三,尽快建立电子书包行业统一标准,加强市场管理,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专利保护,激发企业生产出高性价比的电子书包。第四,政府要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购买电子书包给予适当的补贴,促进电子书包的推广使用。
从研究者方面,应加强电子书包 “设计”、“管理”、“应用”三方面的研究,通过全方位的研究,给予开发和设计电子书包的人员一些建议和意见,使他们能够设计出功能齐全的电子书包,这样就有利于推广普及电子书包这个系统工程的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因此,我们希望今后的研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偏重。此外,目前电子书包的应用研究多为学习方法的研究,关于应用策略、应用方法的研究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电子书包是信息化教育的新尝试,电子书包近几年的试点应用和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题。笔者认为,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电子书包试点的扩大,电子书包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
[1]郁晓华,祝智庭.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71.
[2]郭海霞.电子书包动了谁的奶酪[J].教育,2010(22):23.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8-233.
[4]杜恩龙,朱月.电子书包对教学的影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24):4.
[5]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