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艳,宋春华 ,王 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疼痛部位多为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布区,本病多由颅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头部血管强烈搏动及视觉紊乱等一系列变化。笔者针刺头痛穴与针刺普通穴位治疗偏头痛做对比研究,观察本穴的临床效果及相对于普通穴位的治疗优势,现报道如下。
60例患者均为2011年12月~2012年5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门诊确诊为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56岁,病程为3天~7天不等。其中病程为5天的24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参照第6版《神经病学》[1]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取穴:双侧头痛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头痛穴位于第4、5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约0.5 cm处。操作方法:为针刺头痛穴和普通穴位加电针,平补平泻手法。双侧头痛穴、太冲,双侧率谷、风池,两两为一组分别接长城牌KWD-808系列脉冲电针疏密波治疗,患侧头痛处为负极。通电20 min后关闭电针休息20 min,再通电20 min,治疗时间总共为1 h。日1次,6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1个月为随访记录。
取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穴位根据《针灸学》[2]定位。操作方法:针刺普通穴位加电针,针刺手法、治疗时间、疗程及通电穴位同治疗组。
患者的头痛程度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3]进行评估:画一条长10 cm的线段,两顶点分为0和10,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即无法忍受。患者可根据头痛的程度,选择得分。计分方法为:小于2 cm为1分;2 cm~4 cm为2分;4 cm~6 cm为3分;6 cm~8 cm为4分;8 cm~10 cm为5分。
采用孙氏标准[4]对每月患者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评分。①头痛发作次数:不发作为0分,小于2次为2分,3~4次为4分,大于5次为6分;②头痛程度:不影响工作为2分,影响工作为4分,需卧床休息为6分;③头痛持续时间:小于12 h为2分,持续12 h至2天为4分,持续2天以上为6分;④头痛时出现恶心、呕吐、畏光等伴随症状:不出现计0分,出现1项计1分,出现2项计2分,出现3项及以上计6分。最后计算各项之和得出综合评分。
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讨论制定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加以适当修改的疗效指数来执行。
即刻镇痛效果评定:痊愈:治疗60 min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治疗60 min后疼痛基本控制,但仍有隐痛;好转:治疗60 min后疼痛程度较治疗前缓解; 无效:治疗60 min后疼痛无变化。
远期疗效评定:治疗结束后1个月统计疗效。痊愈:疗程结束时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1个月后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综合评分减少50%以上;好转:治疗后综合评分减少20% ~50%;无效:治疗后评分减少20%以下。
注:积分减少(%):(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表1 两组即刻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例
表1、表2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远期疗效与疗程的关系比较
表4 24名病程为5天的患者头痛程度改善与针刺次数的关系
表3、表4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即头痛穴组)治疗偏头痛,可减少针刺次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病程为5天的患者数量较多,利于对比研究。且患者多在针刺5天后头痛程度有很大改善。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中的“偏头风”、“脑风”、“头痛”范畴,多为少阳经头痛,如《灵枢·经脉》云:“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手少阳与足少阳经属同名经,不仅经脉相连,会于头面,而且其气也相连,同气同求。中医认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气虚血瘀,不荣则痛。根据经络循经辨证原则,治疗偏头痛应调畅少阳经脉,调和少阳经气血,穴位多取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
头痛穴为导师宋春华教授在针灸临床实践过程中提出来的新穴位,该穴位置在掌心心经循行路线上: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所以本穴可以调整心脑功能,进而治疗偏头痛。头痛穴和心脑相关也是腧穴-经络-脏腑相关理论的体现。此穴掌背部在手少阳经循行路线上。《素问·血气形态》说:“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少阳与心主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所以针刺此穴既可调整手厥阴心经经气又可疏通手少阳三焦经经气——“一穴通二经”。因掌背侧取本穴位易损伤肌肉及肌腱,临床上多为掌心取穴。风池为足少阳、太阳之会,具有疏风通络、调气止痛之功,从西医角度看枕大、枕小神经及颈内动静脉、椎动脉均在此经过。针刺风池穴[6]可缓解颅内血管收缩、改善椎动脉供血、降低血流速度等。率谷、角孙[7]均位于后顶部,属于少阳经穴,针刺后顶可清少阳郁热,太冲是肝经原穴,可降肝火、平息肝阳。
头痛穴是中医针灸穴位里原来没有的穴位,其治疗偏头痛的机理尚未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但笔者在临床上多应用头痛穴远端取穴治疗神经血管性偏头痛,可减少针刺次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本法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无副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 孙兵,车晓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645
[4] 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2):110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16(3):69
[6] 艾民,常亚娟,张洋,等.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9 -10
[7] 耿昊,黄煜.头部穴位透刺治疗偏头痛2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0):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