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培顺 程明凤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管理部,湖北武汉 430073;2.武汉吴家山第三中学,湖北武汉 430040)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创造能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个性特长和学习差异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满足。
1.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依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和针对性的指导。
3.因材施教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理论的核心是人性化,它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实现其潜能。教育应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目标。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可塑性,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所擅长的技能和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他们的学习层次不一,我们可以采取互补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都产生成就感。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时,有的学生不擅长查找资料,但是他可能擅长版面设计,有的学生不擅长版面设计却能够使用软件,有的学生不擅长软件的使用,但是在信息搜索方面的能力很强,我们可以把这些学生分到同一组。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任务,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有的学生还未开始做任务的情况,为此我们必须对任务分层,提出多个子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最后依据任务完成的层级评价每个学生,以免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任务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而基础好的学生完成的任务越多成就感就越强。
课外拓展有助于实现课堂上无法实现的目标,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知识和技能拓展,如七年级上册第8课的主题是“公益广告DIY”,课堂上学生学习了会声会影软件的简单操作,如何裁剪视频、添加字幕等,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这些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第二课堂上,教师可以介绍另一款软件Premier,这款软件功能比会声会影强大,可以添加特效,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电视剧镜头中的过渡效果,特效等。
教师可以准备多种教学资源,如在上大头贴制作课的时候,除了给学生提供大头贴制作软件之外,还可以提供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可牛等,甚至提供使用这些软件制作的作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或者爱好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软件来完成任务,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使用大头贴制作软件,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软件,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在学校倡导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下,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子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模式的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
如图1所示,模式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流程按箭头方向进行,其中,“引导探究,讲解技能”和“任务驱动,协作学习”两个环节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教学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在引导探究,讲解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协作学习,而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穿插讲解技能。
在给学生呈现优秀作品范例的时候,种类尽量多些,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作品提供不同的参考思路,刺激思维的无限发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PowerPoint模块第一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展示用PowerPoint做的教学课件、汽车公司产品介绍、MTV、相册等等,学生会觉得,原来幻灯片用途这么广泛,还可以做这么多类型的作品,不仅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为他们以后做作品提供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先学后做,在学生摸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教师再讲解知识,给学生解惑。在上《为自己装扮大头贴》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给圣诞老人制作大头贴,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呈现自己完成的作品,与学生的作品相对比,学生会发现,同一张图片,同一个边框,师生做的效果完全不同,而且教师做的会比较美观,在学生困惑好奇中,教师讲解制作技巧,学生豁然开朗。
把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提出明确的任务,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只有当所有成员都完成了任务,小组总任务才算完成,小组成绩跟个人努力程度相关,有助于小组成员优势互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对学生差异性的一种尊重。在学习《心视窗》一课时,需要有人设计版面,有人提供文字稿本,有人做美术编辑,很显然在一节课上,一个学生是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么多任务的,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各小组呈现本组作品,教师组织其他的小组进行评价,这个过程既是对小组学习成果的一个反馈、评价,还可以分享学习结果,因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评价作品也知道要如何避免别人的缺点,发扬别人的优点,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各小组讲一讲本组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这样学习成果就得到了共享。
总结课堂收获,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困惑的地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加深印象,在拓展延伸部分提供多种资源、信息、思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应用,促进不同程度的发展,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不断寻找新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教学子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追逐这一目标,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会不断完善这一模式。
[1]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思想品德教研组.思想品德“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模式[EB/OL].http://www.dxhjys.com/czjy/czzz/jnj/12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