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 杨喆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中国 上海200062;New York University,USA,07310)
从2007年开始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起,国际汉语教学界就存在着两种硕士体系,一是传统的以研究为主的硕士,通常被称为“学术型硕士”(也有称作“科学型硕士”),一般学科点挂靠在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之下,学制多为三年,培养方式与传统硕士生没有差别。而另一种就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一般学制为两年(少数学校三年),其中第一年是班级授课,第二年实习和撰写论文,它属于国家新设立的“专业硕士”中的一种,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目标,以下简称为称为“专业型硕士”。
国际汉语教学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以下简称“教指委”)的文件指出,“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目标是要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①。应用型硕士在毕业论文方面的要求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也有所差异。在《上海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学位,学位论文应该充分体现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须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形式上须采用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除了论文形式比学术型硕士丰富之外,在选题上,《要求》也提出了自己要求,如“论文应该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选题须来源于实际需求,是国际汉语教育中急需了解的命题,避免空泛的选题。选题须有突出问题意识,选择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或跨文化交际中含有问题、疑难或能反映国际汉语教育基本原理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选题也可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环境,开发教学资源或者设计教学方案”。而且要求评审者“对学位论文的评阅与审核必须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从字数要求来看,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字数在2万左右,而学术型硕士一般字数要求在3万字左右。
由于专业型硕士是一个新事物,很多指导教师都感觉如何把握“学术型”与“专业型”的差异并不容易。从实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已有多届毕业生毕业,也出现了不少硕士论文。因此对于现有的学术型硕士论文和专业型硕士论文进行一番比较就显得很有意义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特点及不足,也可以观察现有的论文选题与形式是否符合教指委的要求?笔者认为,这些分析都将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硕士培养工作。
本文尝试对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硕士(以下简称“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以下简称“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做一个对比研究,尝试了解以下问题:
1、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和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的在选题上有何异同?
2、选题的差异对于今后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及学位论文写作有何启发?
本研究的硕士论文均从中国知网的“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抽取。以“专业”为检索项,分别检索“汉语国际教育”和“对外汉语”这两个关键词。凡是专业名称为“汉语国际教育”的论都属于“应用型硕士”范围,而专业名称为“对外汉语”的即归入“学术型”硕士范围②。由于显示论文数量较多,笔者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选择数据库显示的前200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参考李晓琪等(2002)对对外汉语硕士学位论文分类的标准来对收集到的400篇学位论文进行标注和归类。李晓琪等(2002)一共设立了六大基本分类项,分别是(1)语言本体(2)文化(3)习得(4)教学(5)习得教学综合(6)其他。笔者在标注中,发现这一标准不能完全适应近几年的国际汉语教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情况,所以稍作调整:新增了“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两大类,同时将“习得教育综合”改为“习得”,而在“其他”项中新增了“测试”、“机构与课程”、“教材”、“政策”和“语言对比”等几项。所以新的分类中,有十个大类,分别是(1)语言本体研究(2)文化研究(3)习得研究(4)教学法研究(5)教师研究(6)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7)测试研究(8)机构与课程研究(9)教材研究(10)对比研究。由于语言本体、文化和习得三类论文较多,又在这三类下面各分出若干次类。
在语言本体大类中,另分8个二级次类:1.1语调研究、1.2词汇研究、1.3语用研究、1.4语篇分析、1.5个体语言研究、1.6汉字研究、1.7语音研究、1.8语法研究
在文化类下,另分2个二级次类,分别是:2.1教学研究、2.2文化适应研究
在习得研究类下,另分9个二级次类:3.1影响因素研究、3.2认知学习风格研究、3.3特殊学习群体研究、3.4学习者信念和看法研究、3.5学习情感因素研究、3.6学习策略研究、3.7语言要素习得研究、3.8过程研究、3.9偏误研究
笔者根据上述分析框架对抽到的学位论文题目进行标注,在分类和标注的过程中,有部分的论文选题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分类项,如很多论文同时涉及汉语本体研究和教学法研究这两大类。为了保证分类的唯一性,确定了根据论文的主体特征来判断具体归属的分类原则。其中较难判断的是同时有汉语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论文。由于国际汉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完全脱离教学来单纯研究汉语语言本体现象的论文几乎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都是结合某一个语言本体现象来谈教学实践的,因此研究者根据以下的两条原则来确定这类论文归属:(1)如果论文的重点是在详细描写某一种语言现象,而对于教学法的应用只是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简要提及的,都归于“本体研究”大类中,典型的论文题目有“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研究”等。(2)如果论文主题是关于教学研究的,即使涉及到一些语法或者词汇内容,仍将其归入教学法类别。典型论题有“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的运用”、“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策略研究”。由于有些论文不能简单通过阅读题目来了解内容,研究者有时直接下载并阅读原文后才出判断
为了避免个人主观判断的失误,另有一位经验教师审阅了全部标注结果,若有意见不一致之处,几位研究者重新阅读学位论文并讨论直到取得一致意见为止。
图1显示了两类学位论文在一级分类下的选题异同,从中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特点:
图1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论文选题一级分类对比图(单位:篇数)
1.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的集中度均很高,相当一部分论文选题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领域内。比如学术型硕士论文中选择语言本体研究的最多,接近一半;其次是教学法,二者相加,占了全部论文的70%。而专业型论文的分布稍微均衡一些,但是教学法、习得和对比三类相加也占了约60%的比例。而教师、测试、机构与课程这三个领域,两类硕士论文的关注度都很低。
2.专业型和学术型论文选题重点不同。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专业型硕士论文数量显著高于学术性的领域是在“习得”“教材”和“机构与课程”“语言对比”四类。而学术型硕士论文数量显著高于专业型的只有“语言本体”这一类。而且像“机构与课程”在学术型硕士论文中从未出现,而仅在专业型中出现,可见两类硕士有各自的选题重点。
笔者推测,之所以在学术型硕士论文中出现较多语言本体研究的论文,或与学术型硕士学科定位属于“语言学”一级学科有关。由于在“语言学”这个学科背景下,相当多的导师本身就从事语言学研究,而研究生们也比较倾向于在语言学领域内做学位论文,因此自然出现选题偏向汉语本体研究的情况。但是目前的专业型硕士导师与学术型硕士的导师多为同一批人,为什么专业型硕士的论文选题选择语言本体较少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可能是专业名称对硕士生们的影响。专业型硕士是“汉语国际教育”,名称中的“教育”会使得硕士生们感觉自己并非属于语言学这一门类,而是更接近于“教育学”方向,他们自然会更偏向于选择做非语言本体研究的论文。二是可能与考入“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硕士生们的学术背景有关。现在相当一部分专业型硕士在入学前并非中文专业毕业。即使是中文学科出身,本科阶段可能没有受过良好的语言本体研究训练。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汉语语言学”不是一门必修课,这就造成很多专业型硕士生并不熟悉汉语本体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这样他们在考虑毕业论文选题时自然也不太会选择语言本体方面的研究。三或许也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关。传统学术型硕士一般入学之后就与自己导师有较多接触(例如听导师的专业课,参与导师的科研等),这样耳濡目染,导师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兴趣会影响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虽然目前专业型硕士的导师与学术型硕士导师的基本为同一批人,但是专业型硕士中导师一般仅在论文指导阶段才介入,因而专业型硕士在选题时受到指导教师影响相对要小。这样就可能出现导师个人的学术方向是语言本体研究,但是指导专业型硕士论文时还是指导学生做教学研究论文的情况。
表1 语言本体研究下二级分类对比
表1显示出在语言本体研究大类下的二级分类统计结果,也显示出三个特点:(1)分布不均衡。学术型硕士论文集中在词汇研究(42%)和语法研究(36%)上,专业硕士论文大部分集中在语法研究(48%)和语用研究(22%)上,而“语调研究”在所抽样论文中均未发现。(2)各有侧重。两类硕士论文中,仅“语法研究”的差距较小。其他各类,论文比例差距都很大,经常是学术型硕士论文比例较高的类别在专业型硕士论文中所占比例却很小,反之亦然。(3)专业型硕士论文在这类别中出现较多空白,如语篇分析、个体语言研究、语音研究、语调研究等在抽样的论文中均没有。笔者推测,这可能与研究难度较大有关,如语音语调研究需要专门工具和技术,而个体语言研究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过程,这都使得专业型硕士较难撰写这类论文。而之所以出现语法研究较多的现象也可能是因为在本体研究的各个项目中,针对语法的研究方法比较成熟,且有一些现成的语料库(如北大的CCL、北语的中介语语料库)可以利用,因此专业型硕士生更愿意选择这类的论文选题。
表2 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习得二级分类对比
表2显示出“习得”研究大类下具体的论文分布情况。虽然总体而言,专业型硕士论文“习得研究”的论文数(37篇)高于学术型硕士论文(12篇),但是表2的二级分类统计显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专业型硕士论文中,有大量偏误分析的论文,几乎占据了习得研究的一半。笔者统计,如扣除偏误类论文,则专业型硕士习得类的论文数与学术型论文数为18:10,二者的差距立刻从25缩小为8篇。
在习得分类下,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同样存在着不均衡和侧重点不同的特点。例如学习风格研究和情感因素研究是两类论文均未没有涉及。学术型硕士中对于学习策略、习得影响因素、习得过程的研究都比专业型硕士论文要多,而专业型硕士论文则在“特殊群体研究”“语言”“偏误”三类中比例较高。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专业型硕士论文比例较高的研究都是对某个国别的学生群体所做的研究,考虑到很多专业型硕士都有出国担任志愿者的经历,这样的选题似乎也与他们的教学经历有关。而学术型硕士论文比例较高的领域都是对研究方法要求较高的领域,如策略研究、影响因素等。这些研究中往往需要研究者做一些实验,并利用统计知识来处理数据。相比之下,专业型硕士论文比例较高的偏误研究则是一种研究方法相对简单的研究模式,笔者发现很多研究者都是通过收集学生的错句,加上利用一些现成的语料库(如北京语言大学的中介语语料库)来完成论文。但是相当一部分研究主要是举例式的偏误分析,并未将其与母语语料库作对比,也没有对偏误的发生情况做定量统计,对偏误的来源多是研究者主观臆测,研究结果和相关建议的给出较为唐突,简而言之,相当一部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所采用的偏误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选题形式是指论文是否属于案例研究或者课程设计之类。之所以要观察这一问题,是因为教指委曾提出新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多种形式。其中专题研究与传统的论文类似,而像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等都与传统学术型硕士论文差别较大。而且笔者认为如果采取这两类形式的论文题目中一般应有“教学设计”或“案例”这样的词汇,以清晰地说明论文的性质,因此可以从论文题目中发现。
统计发现,专业型硕士论文中,属于教学一级分类项的共有46篇,其中论题涉及“教学设计”的共10篇,占22%。而在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中,没有涉及教学设计的论文题目。
在200篇专业型硕士论文题目中明确出现了“案例”的论文共有6篇,而学术型论文没有选题涉及案例。我们不排除选题中没有提及案例而实际是一篇案例研究论文。但是仍可以看到采用“案例”作为学位论文形式的还是很少。
总的来看,采用新形式的专业型硕士论文尚不多见,大部分论文还是传统的专题论文形式,这可能与导师们对于新型论文的具体写作特点和要求把握不好有关,毕竟大部分导师的科研工作都是撰写传统形式的论文,加上考虑到这是学生的毕业论文,为了保证论文能顺利通过,师生可能更愿意写传统论文,以求答辩时能顺利通过。不过与“案例”相比,教师们相对更熟悉“教学设计”,因此这方面的论文数量更多一些。
与传统型硕士论文相比,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多与某个国家直接相关,很多论文在题目中就直接将国别标出。研究者统计了专业型硕士论文题目中涉及到国别情况,发现在200篇调查样本中,直接涉及某个国家的题目占到了55篇,比例超过了样本整体的四分之一,所涉及到国家分别是俄罗斯、韩国、泰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美国、柬埔寨和缅甸,共计9个不同的国家。而在学术性论文中,很少在题目中明确某个国别(虽然论文的研究对象常常是以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的学生)。下表显示了国别和论文数量。
表3 专业型硕士论文题目中直接标明的国别和论文数量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涉及俄罗斯和韩国的选题篇数最多、越南和日本也占据较多。进一步分析后发现,题目中包含“俄罗斯”的硕士论文中有8篇(50%)都是外国学生;题目中包含“韩”的有12篇为留学生(75%),题目中包含“越”的全部都是越南学生。可见这类题目的作者有相当数量是来华求学的外国留学生。为了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国留学生们容易选择自己国家的语言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或者进行相关的语言现象的对比,这种选题思路也是很自然的。
另外笔者认为专业型硕士论文较多涉及单一国别也可能与研究生个人经历有关。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特别对中国研究生的实习做了说明,其中“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国专业型研究生即根据自己在海外实习经历中遇到的问题撰写论文。笔者翻阅了这些学生论文的后记,发现他们大部分的确都在论题中所涉及的国家做过教学工作,显然,这些海外实习经历对他们论文选题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特点,但是仍有不足,这里我们对今后研究生培养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首先,鼓励专业型硕士拓宽自己的选题范围。目前专业型硕士论文题目所涉及选题都与国际汉语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这与教指委的要求相一致,但是从总体上看,选题集中度较高,大量论文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领域,而某些选题次类还出现了空白。相当一部分论文的研究深度也不够,例如关于教学法的论文常常是探讨如何应用某个理论和教学法流派,而对比和习得方面的论文则多是针将某个国家的语言与汉语进行对比或者分析其中的偏误。出现选题集中的原因可能与研究生们的认识有关。笔者在与研究生们交流中,发现他们普遍将语法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看成是理论研究,而认为自己是专业型硕士,只做与“教学”相关的研究。实际上本文在对论文分类过程中所涉及的10个大类及其次类都是与“实践”相关的,当然可能与实践相关联的程度有所不同,但这些其实都可以成为研究生们论文选题的范围。国际汉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项事业。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研究生们关注教学中的具体环节,但是作为硕士学位论文,本身也包含了对于学科的某些贡献,那么只要是对未来的实践有作用,也是很典型的实践性的论文,因而尝试探索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语言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同样应该受到研究生们的关注。
第二,需要加强研究方法的课程和相关训练。我们发现专业型研究生选题面往往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偏误分析和语法研究研究方法比较成熟,而且经过学界多年努力,有较大规模的语料库可以利用,成为研究生选题的热点自然可以理解。但有意思的是,学习策略研究、学习信念研究等选题,研究方法也较为成熟,做这些选题的学位论文却相对较少。笔者在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访谈时了解到,由于这些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定量研究能力,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此方面的能力较为不足,缺乏相关课程的训练,造成一部分研究生们不敢也不能做这些选题,这就大大限制了他们的选题范围。实际上现有的偏误分析研究也反映出研究生们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偏误分析研究往往只能告诉我们某种现象,不能告诉我们原因,因此偏误分析应当只是硕士论文研究的起点,通过后续的实验研究等进一步证明或者证伪某种观点。但由于研究生缺乏实验设计的能力,反而将偏误分析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其中对于造成偏误的原因多处于主观臆测,这大大影响了研究的质量。因此今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
第三,需要对那些新型学位论文形论文的要求和特点进一步做出规范。在《要求》中,虽有一些这些新形式的说明,但从研究生们的论文成果可以看出各个院校和导师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以“案例分析”为例,笔者发现现有的“案例分析”论文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一是对不同教学案例中的某个特定教学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如《口语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案例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情景设计案例分析》《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与语法教学案例分析》;二是对某个教学机构和某种教学模式的情况说明,如《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汉语教学案例分析》和《关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前期任务的案例研究》;三是通过若干具体案例来分析阐述相应的教育原理,如《小学CSL课堂问题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案例分析》。三种“案例研究”反映出研究生们对案例研究内涵的认识有差异。郑金洲(2000)指出,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问题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国际汉语教学学位论文中的案例分析也应当是那些对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因此,案例分析(也可以说是案例研究)从研究范式上来说应该是一种“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研究者需要从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实践情境中归纳出一定的对于教学的理性认识。虽然不排除适当使用一些定量的方法,但是对于教学情境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必不可少。但是现有的6篇中,5篇论文对案例的具体场景、教学对象的描述都比较简单,对于案例中涉及到的诸多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的说明很不充分。徐碧美(2004)认为,案例研究要保持开放灵活的态度,充分让数据本身去说明问题,并愿意去质疑修改甚至否定研究者原来用于分析数据的概念或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现有的很多国际汉语教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案例缺少必要的深入描写,使得读者感到这些“案例”更像是作为作者论述理论时提供的“例子”,失去了案例分析从现象中归纳理论的学术张力了。
教学设计也有类似的问题,选题中涉及教学设计的基本也有三类,一类是基于某个教学理论和模式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第二类是针对某个特定群体或者特定课程的教学设计,还有另一类是针对某本教材和课文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加涅(1988)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因此没有充分理论背景支持的、仅是基于某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更像是“教案撰写”③。另外,现有的教学设计论文似乎都受到“设计”的限制,没有将教学评估放入,教学设计应当包含“评估”因素,但现有的以教学设计为题的国际汉语教学硕士论文中却很少涉及。总之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专业型汉语国际教育特点的学位论文形式,但是对于这两种论文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和要求。
本文由于只抽取了400篇硕士论文作分析,可能不能完全反映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貌。但是从中仍可以看到,目前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帮助研究生们打好基础、开阔视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注释:
①来源于汉办网站介绍http://www.hanban.edu.cn/teachers/node_9730.htm
②实际上各校学术型硕士的学位点有多种,比如“语言学与应用学”、“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但是此类硕士点的导师未必全部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为研究方向的。限于条件限制,笔者无法一一考察哪些导师是属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因此只能从数据库中显示专业名称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样本中来抽取。
③研究者检索了教育学下“学科教学”的专业硕士论文,发现带有教育学界“教学设计”字样的专业硕士论文基本没有只针对一篇课文所进行的教学设计。
加 涅:《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李 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2期。
李晓琪等:《英语日语韩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四期。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