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 何爱珍 韦乔芳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眼底缺血性病变,能改善眼的微循环,改善眼供血,提高视功能,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所证实[1],总有效率达86%[2]。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注射方法,患者感觉疼痛和局部肿胀较明显,为了减轻疼痛及局部肿胀,我科对30例缺血性神经病变的患者采用改良皮下注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30例(30眼),其中男18例(18眼),女12例(12眼)。年龄35~71岁,平均(47.92±10.17)岁。病程2~56 d,平均(31.62±18)d。
1.2 主要材料 两组均使用一次性2 ml注射器、一次性4号针头、复方樟柳碱、皮肤消毒液、棉签。
1.3 方法 注射前均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操作由2名在眼科工作5年以上、对眼科专科护理技术熟练的主管护师专门负责。将每月单号注射设为对照组,双号注射设为试验组(疗程跨过大月份,即月尾有31号的不入选),每组疗程各7 d,采用自身对照法,每组各注射210人次。对照组的注射部位选择眉弓、发际缘、耳前发际缘、颧弓,四点连线组成4 cm×5 cm的范围。选用一次性2 ml注射器,配一次性4号针头,抽取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常规消毒颞部皮肤,将注射针头朝颞部方向,45°角刺入皮下,进针深度不超过0.5 cm,抽无回血后,注入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当即可见皮下隆起[3],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或小方纱压迫1 min。试验组的注射部位在示指摸清患眼侧的颞浅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旁开0.3 cm。选用一次性2 ml注射器,配一次性4号针头,抽取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常规消毒颞部皮肤,将注射针头朝颞部方向,45°角刺入皮下,然后压低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呈5°~10°,沿着颞浅动脉走向,平行进针至针梗的2/3,抽无回血后,注入复方樟柳碱注射液1 ml,然后退出针梗1 cm再注入余下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或小方纱压迫1 min。
1.4 观察指标 (1)教会患者运用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价疼痛程度。采用文字描述评分法,把一条直线分成10等份,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痛;4~6分为中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7~9分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分为剧痛[4]。患者按照自身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描述。(2)记录两组患者注射部位的肿胀消退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注射部位消退时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人次)
2.2 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肿胀消退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肿胀消退时间比较
3.1 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 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是利用颞浅动脉吸收药液并迅速进入眶内动脉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与患者的配合程度及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注射前均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向其说明在该部位注射药液的必要性及目的,且注射不会刺伤眼睛,操作由2名在眼科工作5年以上、对眼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熟练的主管护师专门负责,从而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自觉配合治疗。
3.2 传统注射方法的不足 对照组进针深度不超过0.5 cm,且一下注入2 ml复方樟柳碱药液,可使局部压力骤然增加,导致局部胀痛明显,还可压迫颞浅动脉使血流减慢,肿胀消退减慢,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本组有2例患者有重度疼痛感觉。
3.3 改良注射方法的优势 试验组改良的注射方法,进针后压低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呈5°~10°,沿着颞浅动脉走向,在皮下平行进针至针梗的2/3,并未增加患者的疼痛。回抽无回血后,分两次注入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这样可减轻药液对局部的压力,达到减轻局部疼痛、促进药液吸收、肿胀消退快的目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了患者颞部皮下注射治疗的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局部肿胀消退时间明显提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采用改良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方法,减轻了患者注射时的疼痛,提高了注射用药的舒适性及安全性,提高了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用药在治疗眼底病的使用率,提高了治疗效果,提高了临床治愈率,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技术。
[1] 董东生,魏文斌,焦永红.复方樟柳碱治疗继发性缺血性眼底病变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1999,7(3):162-163.
[2] 陈秀兰,吕晓川,王晓蕾,等.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16(2):76-79.
[3] 刘丹容,余时智.复方樟柳碱辅助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9,7:34-35.
[4] 姜安丽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