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关于《金陵十三钗》的两极评价

2013-09-29 01:48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生
电影评介 2013年2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金陵外国人

□文/岳 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生

电影《金陵十三钗》海报

2011年12月15日,张艺谋导演花费6亿人民币打造的中国有史以来最贵的大片《金陵十三钗》在国内上映,赢得了普遍赞誉褒奖,累计取得6.1亿票房,成为2011年的华语电影票房冠军。与此同时,2011年12月23日起《金陵十三钗》也开始登陆美国各大城市的主流院线为来年的奥斯卡热身,制片人张伟平一口气为其投报了奥斯卡的全部13项奖项,其目的和决心可见一斑。可《金陵十三钗》在北美上映后,不仅票房惨淡,从普通大众到权威期刊专栏再到专业电影批评家均以砸片居多,自《英雄》以来历经十年的冲奥梦在《金陵十三钗》上虽然准备到了极点,但终究未圆。

在《金陵十三钗》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内观众一片叫好外国人却很不买账,何以一部电影会出现如此两极的评价?无独有偶,当年《卧虎藏龙》在外国风光无限且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时,国内观众对其反应也是平平。这个有趣的现象或许向我们印证的是同一些道理,就是关于电影价值评判标准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鸿沟。但不得不说,关于《金陵十三钗》的国内外两极反应比《卧虎藏龙》要大得多。《卧虎藏龙》作为武侠题材的影片,本身在真实性和价值观上都具有很大尺度,关于它的两极评价大多来自关于表现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上。而《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以日本侵华为题材的影片,在主流价值观的评判标准上势必非常严格,继而对真实性的要求也更加苛刻,这导致《金陵十三钗》有不可回避的硬伤,国外的否定评价也多在于此,但即便这样该片还是得到了大多国人的认可,其中原因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分析。

国内观众是一个非常庞大群体,也是国产电影的主要消费对象,《金陵十三钗》在国内票房的成功和口碑是值得欣喜的,毕竟取悦了国人,也刺激了电影消费市场,是件好事。再者,能让观众心甘情愿掏钱进影院看戏,不是无缘无故的。国内最大的网上论坛——天涯上有关于交流《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一座377页的高楼,点击率1784552次,37996个网友参与了讨论,这其中赞扬的声音占据了压倒性的位置,之中不乏一些能代表国内观众主流态度的观点:

“很好的片子,值得去电影院看,因为画面美极了。演员的表演都很出色。说实话故事讲得过于娴熟,把妓女,女学生,国军战士,教堂,红十字,入殓,父爱,小人物的转变,美国人的爱情,秦淮河的历史感和文化渊源等种种适合戳的点都集中起来,有刻意和迎合的成分,最后黯淡的光明的尾巴也减弱了力量,损害了片子更伟大的可能。但是我哭了,若干次。很久很久没有在电影院哭过了。我不知道这部片子能不能冲奥成功,我不知道洋人这次吃不吃这一套,但是我吃这一套。没有办法,我是中国人,中国的女人。家国情怀,女性情怀,永远是我的泪点。”(天涯论坛《刚刚看过《金陵十三钗》,看过的人进来交流下》网址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3000056-1.shtml)

“我觉得这部剧最好的地方还是讲了个好故事。线索,伏笔都处理得很好,一气呵成的感觉。我觉得要是说缺点,就是故事讲的有点儿太好。各种意象,伏笔,泪点,都结合进来了,太完美,太娴熟,所以反而显得不够自然了。但是只要是中国人,只有你有那种家国情怀,你就逃不掉。张艺谋的画面太美。张艺谋太懂得怎么挖掘女性的美了。”(天涯论坛《刚刚看过《金陵十三钗》,看过的人进来交流下》网址 http://bbs.tianya.cn/post- funinfo-3000056-1.shtml)

“从老百姓角度来讲,觉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至于什么美感,什么意境一概不懂,只是真心觉得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当然跟剧本有关。”(天涯论坛《刚刚看过《金陵十三钗》,看过的人进来交流下》网址http://bbs.tianya.cn/post- funinfo -3000056 -1.shtml)

相反的,来自好莱坞等地的对该片的专业评估信息是美国观众反应冷淡,《CNN》、《纽约时报》、《好莱坞时报》等大牌专栏均把《金陵十三钗》评为Weak级别的电影,“电影评论知性网”发布的《金陵十三钗》在美国上映一周来的观众认可度亦为“贫弱”。由此而来的一些评价是:

美国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说:“《金陵十三钗》终归是一个电影杂碎,一部拘泥于成规、老套过时、造作感伤的作品。它出人意外的将1937年日本进攻南京的悲剧琐碎化,将其压扁为一个迎合感伤音乐剧的传说,囊括其中的尽是类型化或单面性的角色。”(转引自肖鹰:《课题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3期)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ike Hale评价:“每一个生命的无意义牺牲换来了廉价的眼泪,它的代价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轻率的淡化了。”(转引自肖鹰:《课题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3期)

根据这些反应,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中国观众喜欢《金陵十三钗》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故事流畅,目前的国内电影缺乏好故事,撇开《金陵十三钗》的表现形式和细节上的小瑕疵而言,它是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所以很多观众反应这部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完全不让人觉得累。虽然也有观众明确指出了此片的冲奥野心,但显然这并不影响它仍然是一部符合国人口味的电影,张艺谋对情节的选择和影片技巧的运用也迎合当下的主流审美元素,比如:战争和爱情、华丽性感的女人、同胞之情、宗教等等,总之,好东西一锅烩。

近年来,商业片占据了国内的主要市场,但真正好看的票房好的商业片并不多,很多电影人说中国电影正处于低谷,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而《金陵十三钗》虽是一个地道的商业大片,却也是一个好看的商业大片,至少它切实的带来了客观的票房。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一个负面信息,就是我们现在对电影的欣赏并不完全基于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尊重,越来越娱乐至上。

回到《金陵十三钗》本身,从电影类型上说,一部题材严肃的电影加入这么多票房噱头,甚至如此明确的为冲奥做出种种迎合,实质上对电影本身起到的是很大破坏作用。我们看到,这也是一些专业的外国电影人对《金陵十三钗》的质疑和否定,但他们所认为的这种主流价值观问题在中国的普通观众眼里显然不是如此严重。虽然很多外国人认为《金陵十三钗》削弱了历史的厚重和真实,但大多数国内观众看完此片还是感到爱国热血沸腾的,所以《金陵十三钗》的价值观硬伤并没有带来国内票房的损伤。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和外国人本身立场的不同,对一般的中国观众而言,爱国情绪是深植体内的,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个中国人心里一触即发的痛,只要影片大的趋向是正确的,观众的感情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而不太会在意噱头之类的手段。

此外,对于很多的普通外国观众而言,《金陵十三钗》在故事情节上的编排也让他们费解,中国人能理解并感动的事情并不能感动他们。比如,对爱的理解是影片一个很重要的主题,片中的豆蔻为给浦生弹最后一曲甘冒生命危险回钓鱼巷取琴弦,弦断人绝,在乱世中一个妓女的情意令人惋惜动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理解这种爱的表达,含蓄又深沉,商女的真情与执着全在她的琴声和歌声中。而在外国人看来他们就感到完全不能理解,以至于有评论说这是“毫无意义的生命浪费”。这就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了,只能说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即语言要传达的主要内容不在文字本身而在语境和背景中,重在言外之意,讲求参悟。而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即信息就是文字本身,自然不能理解东方导演的方式和苦心。所以,张艺谋导演作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中国导演,姑且不论他在《金陵十三钗》中为迎合外国市场所做的种种行为对不对,但这些行为都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是彻底的,甚至不是《卧虎藏龙》那样聪明讨巧的。《金陵十三钗》的国际化路线实质上只是某些形式上的肤浅迎合,其实真正取悦的还是中国观众,却把自己陷入到一个处心积虑谄媚的尴尬境地中,这大概是其在外国市场出力不讨好的主要原因。

《金陵十三钗》从筹备到拍摄历时5年,集合了好莱坞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和世界一流特效设计威廉姆斯团队在内的26个国家的演制团队,片中的日本军人也均由真正的日本人实名制出演,可谓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片。张伟平也宣称这是《金陵十三钗》真正实力的体现:“这是个现代的故事,救赎的主题让西方观众更容易接受,再加上好莱坞的包装,像我们的北美预告片请来美国的公司剪辑,还有北美版的海报也请到《阿凡达》的海报制作公司负责制作——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这种一味追求大片向好莱坞瞄准的心理是可悲的,比如,片中贝尔所扮演的假神父约翰在严歌苓的原书中是一个真正的神父,但在《金陵十三钗》中偏偏硬生生的实现了一个从“二流子”到英雄的转换,在这个角色的设定上我们看到了典型而且粗浅的美国式英雄主义,但结果是很多美国人都认为这个角色的转变过于生硬了。再比如,我们看到《金陵十三钗》中有很多夺人眼球的升格镜头,子弹穿过彩色玻璃日本人应声倒地,十三钗逃难时琴弦被根根割断,战争场面中中国军人冲锋一个个倒下,这些细节的视觉效果很炫目,但这些细节并不真正等同于电影的细节,电影的细节应该是更多有关人物塑造和情节,而这些精致华丽如商业广告般的拍摄手段,实际上打乱了故事本身的节奏。况且事实上,《金陵十三钗》所引以为豪的一线国际影星、多国团队、炫技特效,比起真正的好莱坞商业大片还是很不够看,外国人不会买这种“国际化”的帐。

这种好莱坞外衣裹着中国大餐的方式,有人说是为了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这种说法本身即是自我立场的丧失。西方世界真的愿意了解中国文化吗?当今好莱坞电影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各股强大的电影势力相继对好莱坞投靠和妥协,欧洲,还是亚非拉都在逐渐的渗入进好莱坞模式中,这种杂糅的趋势所赋予他们的角色,到底是养分还是改良,还真不好说。好莱坞一直固守的西方价值观体系并没有被撼动,目前来看,这些异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更像是一些精致的装点,所谓西方大国在固守着自己文明高贵的体系时对弱势群体的宽容和带有某种趣味的欣赏,甚而是尊敬,也是变相的对自身文化的另一种致意。或说,如果我们想让外国人接受我们的文化,非要至此吗?对此,导演冯小刚接受采访时说过一段过于实在的话:“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夸大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我认为是非常夸大的,没有那么认同。所以我觉得他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关心是停留在……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颜色,红的和绿的在一起是非常难看的一种搭配,但外国人认为这就是中国,中国就应该是这个色,他说很有趣。我听说咱们的很多电影出去了,人家看完了问老外怎么样,老外说Interesting。后来别人熟了,跟我说你可别把这当成一好词,这个词的意思就相当于一个‘不知道你怎么想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告诉大家,大家也别不高兴,它就是Interesting。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其实你的电影在你的国家产生很大影响的时候,你不用去削足适履的时候,你这个电影反而有可能被其他的民族接受认同。”

造成《金陵十三钗》国内外评价呈两极化的原因是综合的,有电影本身的问题,也有文化差异的问题。《金陵十三钗》是否真的像某些外国影评家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我觉得也不尽然。对很多观众而言,它是一部制作精美故事流畅的好电影,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电影来带动国内票房。但同时我们应该正视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中国电影本身的发展趋势而言,《金陵十三钗》的模式绝不是进步的可取的。所以《金陵十三钗》片距离奥斯卡的距离,并不比《英雄》近。(肖鹰:《课题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3期)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金陵外国人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街上遇见外国人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